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教案
人教版五级
下册
语文
第一
单元
教案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1 草原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惯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详细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咨询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别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适应,又感遭到了民族团结的深沉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敏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咨询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依照本人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展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详细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风光是怎么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么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老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潮湿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围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围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描述极远的地点。涯,水边。〕
2.让学生本人提出不明白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老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处理;有些词语课后个别处理。〕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咨询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咨询的过程?〔这篇访咨询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咨询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辞别草原。〕
2.按访咨询的过程。课文能够分为几段?为什么?
〔能够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风光→访咨询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能够。〕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漂亮风光。绿毯、勾勒、骏马、奇丽、优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风光。飞奔、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送。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招待。拘谨、羞怯、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送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三〕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送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考虑: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考虑: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风光怎么样?作者是抓住哪些风光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风光,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由于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考虑:〔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么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漂亮风光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本人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优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四处翠色欲流,悄悄流入云际。〞〕
4.默读、考虑、朗读:在这种境地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地〞一词的意思。读时留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漂亮〞或“绚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明晰,从看到的到感遭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风光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络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老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络、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考虑:写作者访咨询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漂亮风光;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受?〔草原十分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依然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谨。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点开场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场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飞奔〞、“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送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由于他们突然出如今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艳丽的衣裳,如此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送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喧闹起来:喝彩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隆、喧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由于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风光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风光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咨询的通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如今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明白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考虑。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如今哪些地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么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如何握的?如何笑的?如何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如何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么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点看出蒙汉两族人民友情特别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辞别时的情景怎么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如何讲?〔蒙汉两族人民的友情如此深沉,如何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何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辞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沉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点表达了蒙族人民的风俗适应?这些风俗适应表现了什么?如此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送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小姐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适应。〕
〔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沉。〕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咨询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咨询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友情,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构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漂亮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招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送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化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2丝绸之路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备
带着本人感兴趣的咨询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但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辟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场了不绝如缕的联络。结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打算〞,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