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六年级
下册
语文教案
15
真理
诞生
一百
问号
以后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部编版,(9)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难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和重点语句的多媒体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与科学发现内容相关的资料。
3.设计前置性作业。
四、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强的文章,对学生来说也是很受教育的一篇文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与议论文的写法指导。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句格言,谁愿意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团结就是力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师: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格言(学生发言)这些格言都说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板书:真理),这些真理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座佑铭,指导我们的言行。
3.师:今天,老师再送同学们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4.师:既然是正确的道理,咱们就应该读得理直气壮,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把握内容 师:在文中,作者不但提出观点,而且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列举了哪些事例? 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生:课文提出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课文列举了三件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很会读书,他能够借助文章中的语句来答复。你们预习的情况不错。
〔三〕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1.〔1〕师: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请大家认真默读这三个事例,根据屏幕上表格的要求,在书上勾出相应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完成表格。
〔2〕小组汇报:现在让我们共同交流你们读书的收获。
谁来说第一个事例中的内容?〔生1答复相关问题,师随机出示答案。〕谁能像他一样来答复第二个事例中的内容?〔生2答复相关问题,师随机出示答案〕谁来说第三件事例?〔生3答复相关问题,师随机出示答案〕人物 现象 疑问 探索 结论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为什么? 抓住问号不放 反复实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 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是什么? 会不会? 有什么? 什么样? 许多实验 终于制成了 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 什么关系? 百思不得其解 反复观察和研究 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2.师:下面让我们来仔细的观察这幅表格,从这三个事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内容、写法、过程等〕下面开始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这三个事例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作者提出的观点来写的。
〔师:是啊,作者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是为了更好的让人信服观点。〕生2:我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师:有所发现,就有所收获。这是你的发现也是你的收获。祝贺你!〕生3:我发现这三个事例中的人物发现、创造的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发现问题,然后不断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老师觉得这位同学不但会发现,而且很会概括。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跟他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我们来读一读吧。〕〔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开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谁来读这段?生读,师评价。
师:在这一段中,作者告诉我们什么呢?生:真理诞生的过程。
师:真理诞生的过程也就是:生读——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你能抓住关键词来概括真理诞生的过程吗?生说: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师板书: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师:那么作者在写这三个事例时,是不是也按照这个过程写的呢?生:是。师: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感受作者这种有序的表达。齐读第二自然段。〕师:在这里有一处语言,作者写得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生:“?〞“!〞作者用了符号代替语言。师:这里的“?〞“!〞应分别指什么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符号,生各抒己见。〕师小结:这里的“?〞指发现问题,不断的追问。
“!〞指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这样写是为了把抽象的道理说的更直观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师:让我们再读这段,一起感受作者直观形象的表达。〕师:那么“?〞是如何变成“!〞的,是怎样“拉直〞的?我们继续来看表格。〔出示表格〕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表格中“疑问〞栏里的内容,看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真理是在提出许多问题之后诞生的。生2:我体会到了科学家们的那种追根求源的精神。〕师:提出问题,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表格中“探索〞栏里的内容,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他们那种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精神。生:我体会到他们不断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师: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生:我体会到他们都是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些句子。〔齐读〕师:是啊,正是因为谢皮罗、波义耳、还有那位奥地利医生,他们都是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所以他们才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师:在科学史上,能够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这样的事例,你能举出一个吗?〔生举例〕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创造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4、师:这么多的事例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生接读:——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假设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同学们,这一自然段同样介绍了真理诞生的过程,你能概括出来吗?生:真理诞生的过程是: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
师:“见微知著〞这个词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到的,谁能解释这个词?生: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开展趋势。〔师:你是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的,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除了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还有什么方法吗?生:联系上下文。师:这也是一个好方法。那赶紧找找这个词跟第二自然段中的哪句话意思相同?生: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师:原来“见微知著〞也可以这样理解,齐读:从细小的....... 5.引读: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生读——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神秘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要想得到真理,我们还应该具备什么精神? 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6.师:是啊,唯有具备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最后才能把问号拉直变成叹号,找到真理!〔师板书箭头,把问号跟叹号之间联系起来。〕〔四〕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1. 总结课文,感悟写法〔1〕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运用实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通过本课地学习,让我们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用3个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就是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课件出示观点:团结就是力量。师: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5〕学生自由谈。(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生活、书籍、网络、亲身经历……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2.随文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一次小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方,“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志者事竟成〞“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
师总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我们不但了解了真理的诞生过程,那就是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而且还学会了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那就是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的写法,课后请大家继续练习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 ! 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疑 找到真理 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