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从田野中来谈广西艺术学院瑶族长鼓舞教材整理与实践研究
戏曲艺术专业
田野
中来谈
广西
艺术学院
瑶族
鼓舞
教材
整理
实践
研究
戏曲
艺术
专业
【摘要】
瑶族长鼓舞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广西本土民族舞蹈,将其加入高等院校的课程中,一方面能够弥补高等院校中缺乏广西特色民族民间舞教材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不同地区舞蹈文化的认知以便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广西艺术学院瑶族长鼓舞课堂组合与田野中的长鼓舞之间的联系,结合目前广西艺术学院瑶族长鼓舞的教材内容,从而分析建设广西民族民间舞教材,发展广西本土学科建设的可行性及意义。同时希望能为形成广西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广西瑶族长鼓舞;瑶族长鼓舞教材; 广西本土民间舞教材建设
一、广西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是盘王子孙为了“还盘王愿”,跳长鼓舞来祭奠盘王,同时受到当时生产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如今流传于贺县的“七十二套赶羊做鼓长鼓舞”给人们呈现出了这一传说,其主要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来表演。中国瑶族的长鼓舞,流传在广西、广东、云南、湖南等地,广西的瑶族主要分布在金秀县,贺州、恭城、富川等地的长鼓舞也非常有名,有单人、双人、四人和集体形式。瑶族长鼓两头大中间小,多用燕脂木制作,鼓身用整段泡桐原木挖制或旋成,内腔挖空,两端距离比例一般为四比六或者六比四的黄金分割比例,状如喇叭,蒙以羊皮或牛皮(图一)。从瑶族长鼓的形状来看,按照黄金比例分割这一点也体现出其圆润和谐之美。2007年,广西贺州富川瑶族长鼓舞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刘小春等通过调研走访瑶族长鼓舞发源地,与当地人民进行访谈交流,最终撰写了我国首部关于瑶族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瑶族长鼓舞》,瑶族长鼓舞已逐渐成为广西地方的文化名片。
图一 瑶族长鼓
广西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艺)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所高等艺术院校,有义务传承发展广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其把办学理念定位为“要办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高等艺术院校”,将建设广西本土民族民间舞教材提上日程,将瑶族长鼓舞教材建设视为首要任务,并于2005年获学院和广西教育厅审批立项“广西民族民间舞教材建设”。
广艺在民间舞这块的教学范围涵盖瑶族、壮族、苗族、京族、藏族、蒙族、维吾尔族、汉族、朝鲜族等。目前在瑶族民间舞教材方面,主要是由金美月老师编创。张政武老师在教授男班教材时也加入了部分自己的理解和改变。
张政武老师在2011年的时候亲自去过贺州、连山、连南、金秀、恭城、富川等城市对长鼓舞进行采风,作为广西壮族人,他对瑶族苗族这些广西本土特色舞蹈十分喜爱,并于2011年4月发表《广西高校民间舞教材建设刍议》,对广西本土民间舞建设十分重视,这些年来对编创教授男班长鼓舞教材付出了很多心血。
本人于大一上学期接受了金美月老师亲自对我们进行的瑶族长鼓舞授课,因此对女班教材内容更为了解。金美月老师作为广艺一名资深的教师,是土生土长的瑶族人,现任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民间舞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编创广艺瑶族长鼓舞教材已经有23年,出版了《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舞——壮族、瑶族教材(一)》,并获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区级科研成果三等奖;担任区级科研项目《广西瑶族长鼓舞蹈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研究》和教改项目《民间舞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负责人(在研);同时参与《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中心》的课题;并担任“广西艺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中国舞教学团队”的主讲教师,在广西本土民间舞教材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瑶族长鼓舞教材
田野与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密不可分的。田野是“实地”的意思,即田野方法、田野工作、田野调查、田野作业。 赵铁春《与民共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与应用研究》:5.
深入民间采风学习进行田野调查, 是民间舞蹈教学研究的基础。谈及走下民间进行田野工作的历史,据记载,早在1941年戴爱莲先生去广西大瑶山学习编创《瑶人之鼓》 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77.
就开始了,可能有人去的更早。例如1939年4月17日,广西特种师资班训练所就在桂林演出了“《蛮瑶铜鼓舞》《孟获舞》《芦笙舞》” 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50.
,可见从很早开始人们就很重视田野工作,认为实践应该走在理论前面。其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舞蹈教学、创作素材与题材的来源;是舞蹈表演有感、风格把握有度的依据;是本土舞蹈文化属性坚守的参照。 赵铁春《与民共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与应用研究》:13-22.
(一)瑶族长鼓舞教材来源——源于田野
在2015年10月广艺14级舞蹈学班对金美月老师的人物专访中,她曾提到:1987年,作为演员的她深入大瑶山采风,初次看到大型的祭祀盘王活动上,全村男女老少跳起瑶族长鼓舞时,她被深深震撼了。扎根大瑶山采风学习一年之后,她创作了《瑶山鼓》、《瑶山月》等作品,这些都为她日后的教材创作提供了基础。长鼓舞教材的主要形态及来源,金美月老师主要归类为以下几点:
由于长鼓舞中“弹”这个动律始终贯穿其中,简单概括成三点“屈弹、拧弹、矮弹”。“瑶不离鼓”体现了长鼓舞对于瑶族人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无山不有瑶”这句话又体现出了瑶族人民是依山而居的,因此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他们生活中的基本体态:腿部曲蹲、上身弓背、脚下稳踏地。
“屈弹”就是在做动作时向下屈膝,动作完成起来时膝盖要向上反弹。“屈弹”的形成是因为居住在崇山峻岭中的瑶族人民,长年在上山下坡时背重物,下半身就易形成上下屈伸的弹动,这种动律同时也折射出瑶族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拧弹”即拧腰侧身的动作姿态。这是因为受山岭高大险峻、路窄、坡又陡的影响,人们在狭窄的山路相遇时,一定要拧身侧腰才能通过;劳动时,砍树、耕地、背背筐、挑竹担等重物更需要拧身。就这样长年累月,“拧弹”的形态逐渐融入到长鼓舞中,与长鼓紧密相连,舞蹈时身体的拧动会带动长鼓围绕身体转动。
矮弹(沉),在民间有一句古话“长鼓舞跳的好不好,就看你跳得矮不矮”。在田野中,矮弹主要是背躬屈膝这一形态,而在课堂中则提炼为“沉”,即保持气息下沉,下身全蹲或半蹲,把重力放在腿上,呼吸贯穿始终来带动膝部屈伸或带动脚下步伐。其不仅保留了“矮”的特点,尊重了舞蹈的原型,也融合了符合目前潮流趋势的改变,使长鼓舞更容易被人接受,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追求。这一形态的产生是因为瑶族人民饱受压迫和剥削,而且长期生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他们迫不得已要进行沉重的体力劳动,其也体现了瑶族人民“沉而不屈”的民族精神。
除去“弹”,在长鼓舞中另一个重要的形态则为“圆”。前者主要是体态,而后者则指动律。动律上柔和圆屈是瑶族人民长期培养下来的独特美感。在瑶族长鼓舞蹈教材中,有立圆、平圆、八字圆的鼓花练习。这也体现出瑶族人民淳朴自然的审美特征。
(二)瑶族长鼓舞教材整理——尊重田野
金美月老师提到编创瑶族长鼓舞教材的方法为“元素法”。所谓“元素”就是那些具有这种舞蹈的风格韵律的最典型的体态、动律、步伐以及道具运用的基本因素。简言之,元素就是动作的形态与神态相互渗透的统一体 赵铁春《与民共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与应用研究》:57.
。其首先搜集图文及音像材料对民间的瑶族长鼓舞有大致的了解,然后亲自深入大瑶山进行多次采风,对素材进行筛选、整理、提炼出“元素”,即动律、形态、鼓花等,并以“元素”为基础,进行编创组合。
张政武老师提到过广艺编创教材的原则大致遵循马力学先生的方法:“可训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可训练性即教材的内容是否能够满足身体、灵感、功能以及风格训练的需求。科学性即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民间舞教学的标准,富有科学依据。系统性即教材内容是否具有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组合、有体态到动态、由原地到流动、有同步训练到交织训练的过程。不仅如此,系统性涵盖了选择教材、课堂训练及其方法的系统 刘倩《元素训练在民间舞教学中的作用【J】》舞蹈艺术,1984(3).
。
目前广艺的瑶族长鼓舞教材包含附中、本科、研究生。我们舞蹈学班的唐千千同学曾接受过广艺附中的授课,她对比之后感觉附中的长鼓舞课程技巧会比现在学的多一些,例如:跪转、平转、转鼓等。因为本科的瑶族课程包含在广西民间舞里,还有壮族、京族等民族要在一个学期同时学习,教授的内容以基本形态为主,以组合的方式呈现。加之舞蹈学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较为薄弱,老师们会选择更加容易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以基础的“八字圆”、“平圆”、“立圆”、“鼓花”为主。许子吉学长学习过研究生的瑶族长鼓舞课程后,对比本科,他觉得本科的内容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而研究生更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加入自己的理解,掌握元素编创组合。
(三)瑶族长鼓舞教材实践——升华田野
教材实践即完成教材后进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以及将教材所学内容运用到舞台剧目创作。目前已经有很多学生学习了这套即符合当代审美趋势,又具有自己独特风格性的瑶族长鼓舞教材,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研究生们也已经参与剧目编创了。
教学实践不仅体现在老师按照教材教授学生,也体现在学生是如何继续往下教自己的学生的。大一时的瑶族长鼓舞课程,金美月老师的研究生许子吉学长也曾教授过我们。在2018年1月23日我简单的采访了许子吉学长,其中详细的询问了金美月老师是如何教他的,他又是如何教自己的学生的。他是这样回答的“通过言传身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言传主要是教授长鼓舞的背景文化知识;身教则是通过示范法,将长鼓舞的技能传递给学生”。
在舞台剧目创作方面,早期广艺原创剧目《瑶鼓谣》就是“取材于民间、提炼于课堂、升华于舞台”的舞蹈代表作品,在吸取课堂长鼓舞蹈动作的精髓,同时在基础上丰富各种鼓花表演。其中“立圆、平圆、八字圆”这些基本动作贯穿其中,“仰鼓转”这一动作犹如主题动作引领全舞。包括音乐方面,主题旋律等也是课堂组合中常用到的。
瑶族长鼓舞教材的课堂实践填补了广西高等艺术院校中本土民族民间舞教材的空白,舞台剧目的创作使教材实践得到升华,使瑶族长鼓舞文化得到传承。
三、 广西本土民间舞教材建设
关于广西本土学科建设,张政武老师曾对比北京舞蹈学院(以下简称北舞)来寻找广西本土民间舞教材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方法。
北舞编创教材遵循的原则为五性原则:训练性、系统性、风格性、代表性、介绍性。风格性主要指某个民族特有的风格特点以及地域特色。代表性即选择的舞蹈是否能在56个民族的舞蹈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介绍性即把只具备“一性”、“两性”或“独特风格性”原则的不能进入教材和课堂的民间舞归类并系统的介绍给学习者和研究者 赵铁春《与民共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与应用研究》:58.
。
在风格性、代表性和系统性上,广西高校本土民间舞教材是立足于广西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教材,具有其独特的风格性。但其局限于部分地区,并没能像汉、藏、蒙古、维吾尔、朝鲜、傣等民族舞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广艺作为广西十分有权威的艺术院校,于2005年才获学院和广西教育厅审批立项“广西民族民间舞教材建设”,还有其他客观因素,导致广西本土的民间舞教材发展滞后,虽体系已经在完善中,还是不具备完善的系统。而北舞不仅学习动作元素,就连组合都分为综合性和传统性组合,训练内容由简单到繁琐,由容易到困难,从元素、动律再到综合,具备全面性和系统性。
在训练性上,民间舞的训练性主要是能通过不同风格的有效练习,使自然状态下的身体转化成属于那个民族、地域的民间舞蹈风格化的身体 赵铁春《与民共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与应用研究》:57.
。广西高校本土民间舞由于元素、动律种类收集整理不够丰富,训练内容较少,加上学生之前没有基础,对广西本土传统文化了解少,学习时间又短,组合方式较为简单枯燥,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可训练性。
在介绍性上,要想在介绍性的训练中适应、把握不同风格,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会或深入生活地亲身体验不同风格的民间舞,才能适应和把握风格 赵铁春《与民共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与应用研究》:58.
。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遵循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