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深入
挖掘
语文教材
中的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论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标准,语文课堂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在教学时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在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中,理解和体会古圣先贤的聪明智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热爱并传承。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2A-0094-02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反复冲刷、积淀,源远流长,凝结着中国古圣先贤的经验与智慧,博大精深。语文课堂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场所,让刚踏入校园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接触、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在此,笔者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为例,谈谈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汉字传递中华文化的基因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一书中指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就是让学生认识这方天地中的“天、地、人〞三个字。周易·说卦指出,天、地、人其实就是指阴阳相合的天道、柔刚相济的地道以及仁义并兼的人道,是宇宙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三大要素。“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承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这三个字蕴含着阴阳、柔刚和仁义。在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三才者,天地人〞的说法,由此可看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第二课中,学生需要认识的是“金、木、水、火、土〞五个字。这是一篇儿歌,它分别以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作为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根底,传达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思维观念。整首儿歌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三字经中对金、木、水、火、土的描述,也明确告知我们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既简单又神秘的五行学说。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如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12〞中的生字“家〞,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从“家〞字可一窥华夏先民的生活和文化。“家〞字的演变过程:
家的意义是什么?从它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头上有屋瓦,地上养着猪(豕),这就是家。我国自古是农耕社会,因此对住所要求高。家,是温暖的港湾,除可以遮风避雨,还有自己的至亲至爱。所以,家是亲人的陪伴,居无定所不能称其为家。有住所,有肉吃,繁衍子孙后代,这便是理想的家庭生活。从“家〞字可以看出古人对家庭物质根底的重视及其朴素的家庭观,这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仍然有许多启迪。
再如一年级上册第9课日月明,课文向学生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合二字或三字的意思,就组成一个新的生字,使人看了就明白字的含义。在诵读中,学生感受到汉字构字的有趣,同时也激发了识字认字的热情。死记硬背容易造成遗忘,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和规律进行识字认字。以“男〞字为例,为何说“田力为男〞呢?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是“男〞,男于田耕,女于户织,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男耕女织。这样分析,在学生面前出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通过意象识记汉字中,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能认真挖掘教材文本资源开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对先祖的聪明才智赞赏不已,更能激发其对祖国汉字文化的浓厚兴趣。
二、课文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交际工具,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达着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饱含着深厚的文化返乡蕴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重视,有利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寻找课文中的知识点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如何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这就要看教师是否用心去备课了。以一年级上册秋天为例,作者仅用四句简短的语言,就把众多的语文知识蕴藏在这文质兼美的散文中。
1.轻声让朗读更有韵律。秋天是学生进入小学接触的第一篇课文,其文字浅显易懂。全文共有55个汉字,轻声字就有5个:“凉了〞“黄了〞“叶子〞“那么〞“来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好轻声的根底上,把词语放到短语中,让学生在试读中体会这一类短语的节奏感,使全文的诵读朗朗上口,更有韵律。
2.变调让朗读富有音韵。秋天需要学生熟读背诵,但有些字词的读音不太好掌握。如课文中“一〞字不是多音字,为何在教材中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一〞在单独使用或作为序数时,读阴平;“一〞在去声字前就念阳平;而“一〞在其他声调前均念去声。“一〞在不同的地方读音不一样。“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中是读“yí〞;“一群大雁往南飛〞中是读“yì〞;“一(yí)会儿排成个‘一’(yī)字〞中又有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把音读准。学生弄清读音后再反复朗读,在一次次比照朗读中感受到:变调是为了在诵读中表达文章的音韵美。
3.儿化让朗读富于童趣。秋天是注音学文,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一会儿〞的“儿〞字上面没有注音。它与本册儿歌中的“话儿〞“船儿〞有什么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渗透儿化音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儿化音的注音是有要求的,“儿〞字不直接注音,只在“儿〞前的那一个字的音节后增加“r〞。遵循这个规律,“一会儿〞的“儿〞字也就不注音了。教学时,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会儿〞读成“yí huìr〞,读的时候自然儿化,不能读成两个音节。
4.节律让朗读充满诗意。秋天饱含人文气息,除朗朗上口外,多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反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既让课文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又让汉语中的节律之美得到表达。
(二)课文是精神返乡的入口
1.表达思乡离愁。“一叶落知天下秋〞。课文秋天通过描写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等景象,写出秋天的特征和秋季景色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课文中的这些意象,使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知道落叶、大雁是对秋的一种指向,字里行间除表达秋天的肃杀、秋风的凄紧外,还表达了中华文化中的落叶归根、思乡念祖,衬托出作者精神返乡的意图。比方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的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诗人就是抓住了“木叶凋零,雁群南飞〞这极具代表性的深秋景象,以环境渲染衬托出怀乡思归的别绪,将思乡之情与写景之意巧妙地融为一体。又如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选取白云、黄花、大雁、枫叶这几处秋天的景物,构成了寥落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心情,表达的是一种悲秋的意境。再如白居易望月有感中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人也是以秋天的孤雁和蓬草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写出了诗人和家中的兄弟姐妹天各一方,就好似是那只分飞千里的孤雁,形单影只;自己远离故土,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在萧瑟的北风中居无定所。孤雁、蓬草、北风,呈现出一片寂寞凄清,同胞骨肉流离失散的景象。
2.捕捉经典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洗礼中已成为中华民族进步和开展不可缺少的基因。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捕捉课文中的这些文化基因并传递给学生,使其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呢?教师要在备课时下功夫。如一年级上册“和大人一起读〞版块中的剪窗花一文,学生在学习中除知道剪窗花的工具和图案外,还可在亲子诵读中了解:剪窗花是中国剪纸艺术在民间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来临时,不管是白雪皑皑的北方小镇,还是四季如春的南方边陲,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喜欢在窗户上贴上代表幸福如意的各式剪纸窗花。美丽的窗花中,既有传统的桔祥图案,也有生动有趣的动物、植物,蕴含着人们对生命的礼赞,表达了勞动人民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之情。窗花不仅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还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同时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与善恶评判,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样的阅读学习中,学生明白了剪纸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局部,它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已出现数不清的剪窗花的艺人,他们的许多艺术作品,远渡重洋,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往来的文化使者,让世界各国从另一个方面去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悠悠五千年的积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民族文化的血脉〞。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诸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神话故事,也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励志文章,还有众多的诗词歌赋。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润物细无声。教师应在深入挖掘教材、解读文本的根底上开展教学。
三、吟诵抒发中华文化的韵味
在一年级部编本教材中,新增了很多古诗词,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其二),李白的古朗月行,李峤的风及汉乐府江南等。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解读教材时强调,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吟诵,多诵读,教师要教给读的方法。
那什么是吟诵呢?吟,就是咏唱;诵,就是读。吟诵,就是“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古代文人墨客把吟诵作为读书、写作的主要方法,曾有“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之说,因为吟诵中的咏唱旋律能够传递出文字所不能替代的情感与信息。因而教师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吟诵是春秋以后礼乐文化的核心,包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学会吟诵会让我们正确理解诗与文所表达的内涵,便于记忆。
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成为了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传播、精神传扬的总体。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藏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让它根植于学生心中,教师任重而道远。朱熹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朱子读书法中提及“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倡导“心诵心维〞,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将终身受用。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