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中小学
课程
教材
改革
思考
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开展。但是并不是任何什么教育都能提高国民素质、都能培养出促进经济和社会开展的人才。一百年前,面对内忧外患,志士仁人们喊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呼唤新学堂、新教育问世。因为腐败的科举教育非但救不了国,反而祸国殃民,误国害国,甚至亡国。一百年后的今天,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他又指出: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开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奉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开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只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才能兴国,而唯应试教育非但兴不了国,反而窒息人的创新精神,摧残人才,扼杀人才。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振兴中华,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根底,培养一批又一批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举措,其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开展、主动开展。而唯应试教育的着眼点只在少数学生的升学;只追求考试科目的高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只是为了被动地应付考试。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全方位地推进,才能奏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使全体师生和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这是根本的前提;而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是核心;提高师资水平是关键;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是导向。四者缺一不可。加强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就是要解决好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一课程,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定义。从内涵上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课程,也即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或科目。从层面上看,广义的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总体的课程规划,或者说课程设计、课程设置;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或者说教学大纲;三是课程内容,也就是各学科的教材。狭义的课程仅指第一项含义,或指第一、第二项含义。学校课程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未来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培养需要蓝图。课程就是蓝图。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人才,要有各级各类学校分别来培养;各级各类学校,要有各种不同的课程。课程蓝图有特点、有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可能有特点、有特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每一次教育改革,最终必然要深化、落实到课程这个核心问题上。如果没有课程的实质性改革,而只改学制,或只改教法,这样的教育改革,最后是不可能到达成功目的的。
(一)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趋势的共同特点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当代世界各国对中小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条:
1.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无论哪一个国家的教育也回避不了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知识是力量,道德更是力量。人们越来越具有这样的共识:智育不合格者是次品,体育不合格者是残品,而德育不合格者那么是危险品。虽然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标准、方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至于如何重视,并不是一定要增设课程、增加课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完善学校德育的内容,改进学校德育的方法,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结合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注意潜在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始终抓住根底,及时更新内容中小学的根底,不仅指根底知识、根本技能,而且还应包括根本能力和根本态度,但是最根本的是根底知识。根底知识具有最强的稳定性,最长的时效性,最大的迁移性。在当今和未来社会,无论是就经济和社会开展的需要而言,还是就个人的全面开展而言,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在某一领域具有高新水平的人才,另一方面,具有高新水平的人才又同时需要具备更宽厚更扎实的根底。中小学的学制和课时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学制和课时里,抓住了根底,就是抓住了核心、抓住了关键。当然,根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更新。但是这种更新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共同的,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既同又异的。所谓同,是指无论是哪一级哪一类学校,其培养目标都必须同教育方针相吻合,不能偏离全面开展的教育方针。所谓异,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根据自身在整个教育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人才,完成自身的任务。
2.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两段设计: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之异同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计,1986年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是小学为一段,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为另一段。而现在的两段设计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一段,普通高中为另一段。小学、初中是义务教育,按笔者的理解,是普及型的根底教育,其课程应按九年一贯来设计,取消小学升初中的入学考试,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业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学制不统一而带来的种种问题;普通高中是非义务教育,按笔者的理解,是分流式的根底教育。二者都是根底教育,这是共同性;但是根底的含义不尽相同,这是区别。在现阶段的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应当是一个标志。如果九年义务教育是合格的话,那么一个初中毕业生,应当具备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根本素质,或者说应当打好一个合格公民所需要的共同根底。升入高中,当然还要打根底,但那是为分流进一步打不同的根底。乃至升入大学,也还有根底课、专业根底课。即使就业,也还要打根底。同是根底,其含义其层次显然不是等同的。这里还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开展,幼儿园阶段的课程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越来越有必要也有可能融为一体,统筹设计,在兴旺地区尤其如此。二是今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开展,义务教育结业点必将逐步提高上升,上述课程设计模式也必将作出相应改变。一个国家义务教育的结业点越升高,学生分流的时间也就可以相应推迟。
3.加强课程管理的弹性,对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对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即中央、地方、学校,各司其职。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根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改革课程管理体制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必要保证。我国的教育体制(包括课程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统得过死,地方和学校的权限太小,伸缩余地太小。这种体制,既不利于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差异,又不利于发挥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要求各地、各校执行全国统一的一套课程方案,实际上早已行不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各地、各校课程改革空前活泼。在这个问题上,国外的一些做法可供我们借鉴。英国长期以来对中小学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即国家、地方教育当局(lea)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各有一定的权限。(当然,从传统上看,在具体实行过程中,英国的中小学校特别是校长在课程管理上权限过大,这应该另当别论,同时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即使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以实行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改革法之后,对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仍然坚持。1989年笔者随国家教委课题组对英国中小学课程情况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考察之后,曾向国家教委提出了专门报告,建议实行三级课程、三级管理。十年后的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根底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见决定第14条)。显然,这个决定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同时也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这十年的进程说明,即使是一个正确的理念、政策或措施,要转化为现实,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可能是认识跟不上,因此行动滞后了;另一种情况可能是条件不成熟,需要时间准备。可见,正确把握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的结果,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容易的事。俄罗斯近年来也一反过去中央统管课程的做法,赋予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领导机关以及学校以一定的课程管理权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对我国中小学特别是普通高中实行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做法,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在课程管理的权限上,以及课程开设的门类、年级、年限和课时上,中央、地方、学校各司其职。中央对必修课程和限定性选修课程的设置(包括科目和总课时)及其标准,仍要统一管理,以表达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根本要求,这也是中小学毕业生质量合格的根本保证。但与此同时,又给地方和学校留有充分余地,以便他们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弹性处理。地方(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权遵照国家公布的课程方案,制订本地的中小学课程方案,有权对任意选修课程和活动类课程提出实施方案。至于各种课程的具体安排,那么学校有权根据中央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方案的规定,从实际出发作出决
中,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更是少数,因此,高中生要根据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为今后不同的分流开展,打好不同的根底。打个不很确切的比喻,如同盖房子都要打地基一样,高楼大厦的地基与平房的地基,显然不同;不可能是相同的,也没有必要是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高中的根底是不同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根底的。这表达在不同的学生对限定性选修课程(即必选课程)必须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另一方面,普通高中的根底,既不同于大学的公共根底课、专业根底课,也不同于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各行各业的技术职业根底。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高中的高层次的根底与九年义务教育的根底有相通之处,必须具有一般性、普通性;这种根底,稳定性最强,时效性最长,今后不管从事什么学术专业或技术行业,都会迸发后劲。对根底的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不仅包括应设置哪些根底课程,更重要的是必须明确规定每门课程应包括哪些根底知识、根本技能,概言之,学生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根底学力,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当然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当课程改革从课程方案深入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编订阶段,进而深入到教学阶段时,这个问题就更突显出来了。
2.既要吃饭,又要原子弹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进一步开展,这个趋势是人所共知,毫无疑义的。但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可能无限制地开展,它必然受到国家财力等条件的制约,不能超过一定的阈限。再那么,无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中专、中技、中师、幼师、职高等)如何开展,它也不可能承担义务教育后所有青少年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部任务。换句话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可能包容大学录取率之外的全部高中阶段学生。另外,在初中毕业时学生对于自己今后上不上大学,能不能上得了大学,还不容易确定;普通高中这一学段正是学生进一步分化、分流的过程。因此,普通高中必须承担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这种教育对今后不升大学而准备就业的学生固不可少,而对今后升大学的学生也利于全面开展。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普通高中必须为高一级学校的不同专业输送优秀学生。这就是普通高中的双重任务。有人形象地比喻说,这就是既要短平快,又要高精尖既要吃饭,又要原子弹。但是,普通高中的双重任务,应是指总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和社会开展水平很不平衡。兴旺地区与不兴旺地区甚至老少边穷地区,每所普通高中所承担的任务,不可能也不应当完全一样。面面俱到,笼而统之,一刀切的做法有弊无利。换句话说,我国普通高中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从总体上,应当是双重的;但是对于每一所普通高中来说,这种双重任务(目标)的落实,可以是兼顾型、渗透型的,也可以是主辅型的,应当从实际出发,视具体情况而定。以这种指导思想设计普通高中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