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小学
数学
教材
解读
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策略
王海燕
[摘 要] 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也是教学实施的根基。教材分析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般而言,教材分析主要以“知识分析〞“学习分析〞“教学分析〞为线索。知识分析是教材分析的逻辑起点,学习分析是教材分析的可能起点,而教学分析是教材分析的现实起点。围绕知识逻辑线、学习逻辑线和教学逻辑线三条根本逻辑线展开,就能解决数学“教什么〞“怎样教〞及“如何教得更好〞等问题。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形成教学思路,达成教学预设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解读策略
教材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工具,是一个时期一个区域学生学习材料的共同范式。对教材的分析、解读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关键环节。从根本上说,对教材的解读分析无外乎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教材的知识分析;其二是教材的学习分析;其三是教材的教学分析。为了提升教材分析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在教学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等方面对教材展开解读,从而解决教材内容“是什么〞“如何教〞“如何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一、知识分析:教材分析的逻辑起点
教材的解读分析首先解决的是教学内容“是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知识分析〞。知识分析是教材分析中的首要环节,是教材分析的逻辑起点。知识解读是为教师“外乡化〞“教学化〞的教学积累素材。知识分析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知识点的分析;其二是知识线、知识脉络的分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细致入微地解决教材,而且要有教材内容的整体观、系统观、大局观。
(一)从“整体〞着眼
解读数学教材中的知识,首先要从知识的整体着眼。在数学教材中,知识的安排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师要顺着数学知识开展的逻辑走向追溯数学知识的源流。只有明晰了数学知识的“源头〞“流向〞,也就是说,只有厘清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才能让教学具有整体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比方,教学“圆的面积〞,苏教版教材中是这样表述的:右图是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出的一个圆,你能用数方格(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的方法算出圆的面积吗?善于解读、分析教材的老师不仅能解读出探究圆的面积的方法,更能领略到编者的编辑意图。显然,编者在这里,是努力对接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如长方形的面积。如果教师有富足的视野,就不难认识到在整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有两种根本的方法:一是直接测量,也就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方长方形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就是如此;二是转化的方法,也就是将新图形的面积转化成旧图形的面积。在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数方格的测量方法是作为一个引子,是正式教学的前奏,是为了萌生学生的数学猜想;而转化的方法是在数方格的根底之上,一种精准的、科学的推导方法,是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入。
(二)从“细节〞入手
从细节入手,主要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扫描〞,不仅要关注文字外表,而且要深入文字背后去探寻数学知识背景。首先,教师要关注教材中显性的数学定理、法那么、定义等,对这些定理、法那么、定义进行推敲、思辨,字斟句酌;其次,要关注教材的例题、正文等,要关注到每一个符号、图形;最后,要关注教材中边边角角的内容,做到解读、分析教材不遗漏、不重复。
比方解读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时,教师要细腻地关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方法。如教材在表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时,是这样描述的:怎样将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怎样将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在表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时,是这样描述的: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要注意什么?那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呢?显然,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是一步到位的,而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互化有时能直接到位,有时却不能直接到位。同时,分数化成百分数时,还要关注到计算中的除得尽与除不尽的情况。这就是教材页面下方备注的“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存三位小数〞(即在百分号前面保存三位小数)。当教师将教材中的边角知识“抠〞出来时,就能确保对教材知识的分析“重点内容不遗漏,边缘知识全覆盖〞。
知识分析是教材分析的根基,教材分析的首要逻辑就是学科知识线。教师既要有大局观,又要有细节观;既要有整体观,又要有枝节观。教师对于数学知识,既要统筹统支,又要深耕细作。只有将知识分析落实到位,教材分析才能水到渠成。
二、学习分析:教材分析的可能起点
教材分析不仅包括知识分析,也包括學生学习这局部知识的具体学情分析、学习方式分析等。和知识的客观性分析不同,教材知识的学习分析往往是一种可能性的分析,因而是一种主观性的分析。教材的学习分析,包括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认知目标分析、学习活动分析、学习流程分析等。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上,善于换位思考。只有从学生视角来分析教材,教材解读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意义。
(一)着眼于学习难点
分析学习难点,是教师在对教材知识分析的根底上,按照教材的知识逻辑线,从学生视角揣摩学生的学习障碍、学习困惑,从而把握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认知落差。如果学生认知某个数学新知的落差较大,就应当将这局部数学新知作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师生就应重点关注,对某些学习内容、程序、方式做出适度调整,从而助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比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这局部内容,其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突破学生已有的对“0〞的认知。过去,学生往往认为“0〞表示没有,而在“负数的初步认识〞中,要让学生认识到,“0〞不再表示没有,“0〞还表示一个“界限〞、一个“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即“正数和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否那么,学生就会如同数学史上某些数学家所认为的“小于一无所有〞,是“荒唐的数〞(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是“不合理的数〞(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是“胡说八道〞(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尔),是“信口开河〞(英国数学家弗伦德)等。而厘清了“0〞的意义,学生对“负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就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二)着力于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按照学习的逻辑线,在确定学习重点、难点的根底上,将教材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分析学习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目标定位、分析目标达成。比方,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时,教材在呈现了学生商店里买东西的情境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先把末尾对齐再算〞“先把小数点对齐再算〞“哪一种算法正确,为什么?〞这样的教材内容、问题设置是非常科学的,是基于学生已有认知根底上的设置。在学生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法和减法〞,其法那么是“末尾对齐〞,其背后的算理是“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或相减〞。学生认知结构中既有外在的形式化的算法,又有内在的实质化的算理。形式化的算法容易让学生的小数加减法学习发生负迁移,而实质化的算理又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建构。如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设置比照性的计算活动,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悟算理〞“构算法〞。
学情分析是教学分析的关键,因为教材知识结构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学情有清晰的把握。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分析,从而将教学切入学生数学认知的“最近开展区〞,从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建构。
三、教学分析:教材分析的现实起点
知识分析为教材分析提供了逻辑起点,学习分析为教材分析提供了可能起点。综合知识分析和学习分析,教师可以做出具有现实性意义的教学分析。因此,教学分析是教材分析的现实起点。通过教学分析,教师才能精准地进行教学预设,设置关键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如此,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才能被学生自主建构、生产、研发。
(一)分析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不仅包括整体性教学谋划、教学流程,也包括细节性教学步骤、环节设计等。比方“分数的意义和根本性质〞这一节,是小学阶段“认识分数〞的大收官,是对前面所学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的小结、提升。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学生认识到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而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学生认识到将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这里,通过对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进行概括、提炼,从而抽象、概括单位“1〞。通过单位“1〞,引导学生建构、概括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承前启后,并且要将“分数的意义〞内涵进行拓展,建立分数与除法的关联。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追求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标准,而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分数概念的本质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序列化的教学,从分数的“份数定义〞(经典的将单位“1〞平均分成假设干份,表示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到“商的定义〞(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着眼于分数的“比的定义〞[即整数q与整数p(p≠0)之比],着眼于分数的“公理化定义〞(即有序的整数对)。这样的教学思路,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学生把握分数意义的内涵实质。
(二)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将教师的教学思路落实到位的根本措施、策略、方式等。分析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按照知识逻辑线,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将教材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师教学语言、行动体系的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用配套用书,研究教学方法,实事求是,努力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最好的教学成效。
通常来说,教学方法就是将教材“教学化〞,是教材“落地生根〞、发挥价值的必由之路。在数学课堂上,固化的教材与灵动的学情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矛盾,而教学方法能对错综复杂的教学现场、状态等进行把握、调控。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条分缕析,以便更好地探寻到适宜的教学方法。比方对于数学的经验性知识,应当着力引导学生探究,而对于数学超验性知识,就应当将思辨、推理与探究相结合。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射线、直线和线段〞时,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积累和数理逻辑经验,因而当教师展开经验性教学时,总是会出现为难,甚至会出现师生课堂“互怼〞的局面。比方,笔者试图用激光灯发光让学生理解射线的特质。但学生始终认为,激光灯射出的光的长度一定是有限的,是线段。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素材,借助主题图呈现的城市夜晚的一束束灯光,射向遥远的天空,这就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无限〞的词语概念,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里,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讨论等诸种方式,体会射线的无限长。
教学分析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做群体性分析,更要对教学做个体性分析。既要厘清、梳理教学内容,更要厘清教学流程。在教学分析中,只有将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摸透彻,教学才能深入人心,从而取得应有的成效。
教材文本是众多智者的智慧结晶,也是最重要的活动资源和教学依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解读、分析教材中的知识、学情等,如此才能对教学做出有效的预判,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教材是教学的工具,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工具的作用,而教材分析、解读就是有效并且唯一的路径。教师要认真揣摩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如此,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定荣.教材分析:要素、关系和组织原理[J].课程·教材·教法,2022,33(2):17-22.
[2]印冬建.教材“教学化〞:基于教材,活用教材——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J].中学数学,2022(24).
[3]范良火,吴立建.国际数学教材研究和开展趋势述评和分析——从首届国际数学教材研究和开展会议及其大会报告说起[J].数学教育学报,2022,24(3):1-5.
[4]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01,21(3):4-8.
[5]霍雨佳,黄翔.开掘数学教材的评价功能——对美国加州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与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22,20(3):76-79.
[6]吴立宝,王光明,王富英.教材分析的几个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6(2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