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XX省建立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调研报告新编.docx
下载文档

ID:570021

大小:30.47KB

页数:2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XX 建立 促进 社会 就业 更加 充分 调研 报告 新编
XX省建立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调研报告 XX省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调研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就业工作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大将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到202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开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这要求我们加快促进就业工作的进度,加大促进就业政策的力度。 为客观分析我省的社会就业现状,为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我厅通过对南京、无锡、苏州、南通、XX市和扬中、XX县区进行了调研,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我省推进充分就业工作的现状,并在客观评价和全面总结的根底上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关于充分就业的内涵和现状 (一)充分就业的内涵 “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全部都就业,而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状况;此时,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仍会存在供求不匹配的摩擦性的失业。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率被后 1来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称为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们最初认为自然失业率为2%—3%即为充分就业,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的经济和技术变革,标志充分就业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也上升到5%左右。当代经济学家们还认为,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时还有三个特征:一是劳动力供求根本平衡;二是劳动关系相对稳定;三是劳动者素质得到较充分开发,对其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我国充分就业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状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城乡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出发点。二是市场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渠道通畅,劳动者流动就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环境良好,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三是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就业时机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失业率调控在社会可承受的水平,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标志。四是大多数劳动者实现就业且比较稳定,并通过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持续地增加收入,劳动关系更加稳定和谐,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结果。 (二)我省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工作现状 202322年,全省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9.37‰,上升0.0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2023‰,下降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30‰,上升0.02个千分点。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62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万人。全省就业规模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省城乡 2从业人员461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4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50.5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比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已连续五年下降,根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2万人,已有6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城镇企业职工根本养老保险、根本医疗保险分别增加12023万人、133.4万人,覆盖面分别达98%、95%。城镇居民根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启动实施。年末全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根本养老保险职工1167.3万人,参加根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326.0万人,参加根本医疗保险的职工202369.2万人,参加根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365.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968.5万人。 (三)各地对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的探索 局部市区主动围绕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工作目标,适应统筹城乡就业的需要,统筹规划城乡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管理,探索建立了基于包括城镇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失业率制度,特别是在界定农村劳动力就业标准时做了大量工作。 泰州通过政府发文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的界定标准为: 1.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直接进入第 二、第三产业就业或经商的劳动者,以工资性收入为主,每年从业时间满6个月,年收入到达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倍的,视为就业。 2.从事种、养殖业的劳动者,年收入到达当地农 3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倍的,视为就业。 3.劳动者劳动时间不固定,从事多种种养殖业以及其他灵活就业,年综合收入高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倍的,视为就业。 苏州在局部县(市)开展试点,农村劳动力就业参照标准是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统计周期内从事了1小时以上(含1小时)的生产劳动,月平均收入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60%的(农田生产除外),可视作就业。试点地区在试点时期可根据本地区从事林、牧、渔业及农村灵活就业的具体情况细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标准。农村劳动力进入单位就业或被雇工的,以及取得工商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按城镇劳动力就业标准计算。 无锡的农村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至60周岁,女16至55周岁),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到达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南通的农村劳动力平均月收入到达本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即为“就业〞[测算依据:最低工资标准(700)×80%=560与农民人均月度纯收入(6905)/12=515元相当];平均月收入介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之间的即为“不充分就业〞;平均月收入低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的[测算依据:农村居民最低 4生活保障标准(22023)×1.5=315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20元相当],界定为“失业〞。 二、我省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进行的有益探索和效果 (一)构建了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促进充分就业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优先考虑,优先安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走出了一条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的可持续开展之路:一是在开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充分挖掘第三产业就业潜力,202322年末,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万人,在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中比重最高,达%。二是在做大做强大中型企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同时,培育开展数量众多、结构合理的中小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202322年底,全省注册登记的各类中小企业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从业人员占企业就业人员总数的%。三是在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重视开展就业弹性大的效劳业。统计数据显示,202322年我省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2022年增加了万人,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效劳业、居民效劳业和其他效劳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人数达万人,比2022年增加了万人,占三产从业人员增加总数的%。四是在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的同时,加快开展外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202322年,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比重分别 5为%、%,与2022年相比下降个、个百分点;城镇股份制经济从业人员占%,上升个百分点,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单位从业人员占%,上升个百分点;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万人,是2022年的倍。五是在苏南快速开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着力统筹区域开展,促进就业增长。通过南北共建开发区,实现园区对接、产业联动、优势互补,加速苏南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促进苏中、苏北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二)根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促进充分就业的效劳体系。几个市都注重不断完善街道社区和乡镇公共就业效劳网络布局,将就业信息、培训信息、政策咨询和职业介绍等公共效劳延伸到社区、乡镇。不少地方在城镇所有社区、农村重点村都建立了平台。各地都做到了社区平台的“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的“六个到位〞,探索实施了“三个一〞,创新了“八个统一〞。一些地方还将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终端延伸到街道、社区,各项管理和效劳根本实现了网络化传输,市民不出社区就能得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各项效劳,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劳动保障工作重心的下移。XX市在进一步完善城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网络建设的同时,将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到村,扎实推进劳动保障工作“村村通〞。目前,20230%的乡镇实现了“镇镇通〞。“村村通〞推进工作顺利。目前,全市已有1888个社区和行政村配备了劳动保障协管员,专职的占60%左右,其中行政村共配备 6了1339名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全市社区、行政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到位率超过90%。泰州、南通在完成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根底上,分层次、分阶段稳步推进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 (三)根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开发、职业培训体系。在发挥劳动保障部门主阵地的同时,按照市场化要求整合培训资源,建立政府支持引导、市场化运作、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效培训运行机制,积极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层次多样化、培训主体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普遍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形成惠及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政策体系;建立市场信息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输出地与输入地有效衔接、政府与企业功能互补的就业培训维权保障四位一体的机制;在农村地区开展创业培训,扶持有条件的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品牌培训,推动劳务输出,推动劳务经济由量向质的转变。XX市建有2个省级、2023个市级培训基地,154家乡镇成人职业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68家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工种近43个,年培训能力3万人以上;同时针对各类不同的就业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政策:对城乡各类失业人员提供近30个全免费培训工种,对城乡所有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每年一次免费培训时机。对大中专毕业生开展见习培训,对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两后生〞开展“两后双百〞工程,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实现20230%接受培训、培训后20230%推 7荐就业。XX市确立80个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基地,开发60个种类的课程和校本教材,培育2023大类精品专业。每年政府购置培训成果工作要完成对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12万人,外来劳动力职业培训16万人,创业培训4000人。90%以上初次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按照“培训—认证—就业〞的公共效劳制度提供职业培训效劳。XX市建立了以“培训券〞为主要依托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补贴制度。每2—3个乡镇至少确定一个定点培训机构,全市定点培训机构不少于150家。实行“培训四化〞一是培训质量标准化,二是培训形式多样化,三是培训效劳社会化,四是培训补贴全员化。XX市通过全面实施“农民现代化、知识化〞教育培训工程,对有就业愿望、尚未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普遍进行一次职业指导,并帮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对进入第 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开展订单式和储藏式技能培训。 (四)初步形成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机制。各市坚持实施扩大就业战略,鼓励和扶持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XX市完善面向所有创业者的扶持效劳,实施创业培训“三进〞方案(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面向各类群体开展创业培训。建立了与科技、农业、妇联、团委、残联的“五联合〞创业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各部门资源优势。确立了70家创业实习基地,每年组织500名创业者免费实习,并以免费或低价租赁方式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征集200 8个创业工程并免费推介,跟踪扶持20230个创业工程。建立“创业广场〞宣传平台和创业者协会交流平台,为创业人员提供专家政策咨询指导、扶持政策“绿色通道〞、无限期跟踪效劳三项创业支持,切实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到去年底,全市累计培训学员1.38万人,其中创业成功0.86万人,创造就业岗位3.8万个。不断强化创业信贷支持,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