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XX市石漠化调研报告.docx
下载文档

ID:568869

大小:19.69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XX 市石漠化 调研 报告
XX市石漠化调研报告 石漠化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一)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根底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根底。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二)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岩溶地区经济欠兴旺,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二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形成的占形成的占21.2%)。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分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三是过度开垦(形成的占15.1%)。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四是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建国以来,西南岩溶地区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如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等,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开展。五是乱放牧(形成的占8.2%)。岩溶地区散养牲畜,不仅毁坏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冲蚀。据测算,一头山羊在一年内可以将10亩3-5年生的石山植被吃光。.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开展.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根底数据,2004年~2023年,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中国石漠化分布特征主要有:一是分布相比照拟集中。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四是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普遍面临着经济贫困(缺粮少钱),生存环境条件恶劣(植被覆盖率低、人畜饮水困难、岩溶旱涝灾害频发等),区域可持续开展后劲缺乏(农村产业结构单 一、缺乏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等三大难题。因此石漠化治理模式应在遵循前述原那么根底上,从缓解人地矛盾、解决上述三大问题来选择。(1)高效合理利用石漠化地区有限的水土资源,解决根本生存问题。石漠化地区基岩呈裸露半裸露状态,土层瘠薄且大多分布在岩缝中或石旮旯里;降雨量大,但降水极易沿岩溶裂隙、落水洞进入深处的地下水系而难以利用,致使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资源俱缺,必须依靠先进技术,高效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把生物节水(如培植推广耐旱作物品种等)、农艺节水(如地膜覆盖、聚垄耕作等)、工程节水(修建鱼鳞坑等)和管理节水结合起来,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坡改梯等培土培肥工程和间作套种、错季节种植、立体种植等措施来提高根本农田的单产和复种指数,稳步解决石漠化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人畜饮水问题。(2)以生态经济型林(果、药)草为主的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恢复植被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环节,植被覆盖率的上下直观地反映了石漠化治理的成效。考虑到目前西南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的实际情况,除立地条件极差的个别石漠化地区外,大局部石漠化地区应以人工恢复为主,重点开展生态经济型林(果、药)业:一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所在区域的植被覆盖率,防治石漠化扩大,改善、恢复和重建石漠化地区良性生态系统;同时又可增加石漠化地区农民收入,调动农民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但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岩溶石漠化地区,以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应有所区别:①岩溶石山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岩石裸露率在7o以上的石山和白云质砂石山地区,土壤很少,土层极薄,地表水极度匮乏,立地条件极差,根本不具备人工造林的条件,应采取全面封禁的技术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和牲畜破坏,利用周围地区的天然下种能力,先培育草类,进而培育灌木.通过较长时间的封育,最终开展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群落。②岩溶石山、半石山人工促进封山育林育灌恢复植被模式。对岩石裸露率为5o%~7o的半石山及局部条件相对较好的石山、白云质砂石山,经过局部整地、人工补植(播)45o~75o株(穴)/hm后,再采取全面封禁措施,以期形成灌草或乔灌混交林,补植树种主要有香椿、滇柏、华山松、桤木、栎类、马桑、白花刺等生态经济型林草。③岩溶半石山乔灌混交防护林建植模式。适合于岩溶山地中上部、裸岩率在5o~7o%的半石山地区,这类地区有局部灌木或具有天然下种的条件,对这类地区采取天然更新、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措施,通过“栽针(叶)、留灌(丛)、补阔(叶)〞或“栽阔、抚灌〞的措施形成复层乔、灌混交林,栽植99o~1995株/hm,主要树种除滇柏、柏木、苦楝、华山松等用材树种及刺槐、栎类等薪炭林以解决本地区的用材和能源问题外,可适当开展岩桂、苦丁茶、核桃、红籽等经果林。④岩溶半石山生态经济林治理模式。这类地区多位于岩溶山地中下部,坡度相对平缓,裸岩率在3o~5o;有一定的藤刺草灌分布,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应以种植杜仲、金银花、花椒等经济树种为主;坡度较缓有一定土层(2~3cm厚)的溶蚀丘陵,可有规划地开展人工草地。通过以生态经济型林草为核心的植被恢复,重构石漠化地区的“秀美山川〞。(3)石漠化地区替代产业的培植及其产业化经营。要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农业人口比重高、退耕还林还草后复垦现象严重、经济贫困、区域可持续开展后劲缺乏等一系列问题,石漠化治理区必须在农村就业结构优化、替代产业培植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突破。①加强石漠化地区农村小城镇和市场建设,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以降低石漠化地区人口对土地的直接压力。②绿色产品加工业:一是道地中药材产业化经营,如杜仲、黄柏、石斛、五倍子、金银花、天麻等系列产品种植、加工;二是牛羊肉系列产品开发,如关岭、惠水等地的黄牛,沿河、望谟、威宁等地的黑山羊等具地方特色的畜禽产品的产业化开发;三是某些有资源优势的经果林系列产品开发,如剌梨、猕猴桃、香椿籽等产业化开发。③特色旅游业,石漠化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洞穴、峡谷、石林等自然风景点及少数民族风情,可开展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民风民俗游等。通过挖掘培植适合石漠化地区地域特色的替代产业,实施产业化经营,成为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开展的火车头。 第6页 共6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