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深化改革
工作方案
深化改革工作方案
范文一: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发(2023)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
各直属机构:
现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23年3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假设干意见(国发(2023)20号)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改革方案。
一、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2022年成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强化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在各部门、各地方
共同努力下,我国标准化事业得到快速开展。截至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到达10万项,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根本形成。我国相继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及国际电信联盟(itu)理事国,我国专家担任iso主席、iec副主席、itu秘书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数量逐年增加。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平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效劳外交外贸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开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来看,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开展。
一是标准缺失老化滞后,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现代农业和效劳业标准仍然很少,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标准刚刚起步,即使在标准相对完备的工业领域,标准缺失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当前节能降耗、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领域对标准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标准供给仍有较大缺口。我国国家标准制定周期平均为3年,远远落后于产业快速开展的需要。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兴旺国家1倍以上。标准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5%,“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
二是标准交叉重复矛盾,不利于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标准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是重要的市场规那么,必须增强统一性和权威性。目前,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仅名称相
同的就有近2022项,有些标准技术指标不一致甚至冲突,既造成企业执行标准困难,也造成政府部门制定标准的资源浪费和执法尺度不一。特别是强制性标准涉及健康平安环保,但是制定主体多,28个部门和31个省(区、市)制定发布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数量庞大,强制性国家、行业、地方三级标准万余项,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交叉重复矛盾难以防止。
三是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要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均由政府主导制定,且70%为一般性产品和效劳标准,这些标准中许多应由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制定。而国际上通行的团体标准在我国没有法律地位,市场自主制定、快速反映需求的标准不能有效供给。即使是企业自己制定、内部使用的企业标准,也要到政府部门履行备案甚至审查性备案,企业能动性受到抑制,缺乏创新和竞争力。
四是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标准化管理效能提升。标准反映各方共同利益,各类标准之间需要衔接配套。很多标准技术面广、产业链长,特别是一些标准涉及部门多、相关方立场不一致,协调难度大,由于缺乏权威、高效的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越重要的标准越“难产〞。有的标准实施效果不明显,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尚未形成多部门协同推动标准实施的工作格局。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错位,市场主体活力未能充分发挥,既阻碍了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又影响了标准化作用的发挥,必须切实转变政府标准化管理职能,深化标准
化工作改革。
二、改革的总体要求
标准化工作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不适应问题,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根底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开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根本原那么:一是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把该放的放开放到位,培育开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强化强制性标准管理,保证公益类推荐性标准的根本供给。二是坚持国际接轨、适合国情。借鉴兴旺国家标准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开展实际,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三是坚持统一管理、分工负责。既发挥好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责,又充分发挥国务院各部门在相关领域内标准制定、实施及监督的作用。四是坚持依法行政、统筹推进。加快标准化法治建设,做好标准化重大改革与标准化法律法规修改完善的有机衔接;合理统筹改革优先领域、关键环节和实施步骤,通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增量带动现行标准的存量改革。
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开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
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三、改革措施
通过改革,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4类,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根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完善与新型标准体系配套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一)建立高效权威的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召集人、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标准化重大改革,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对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协调。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日常工作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承担。
(二)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在标准体系上,逐步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标准范围上,将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平安、国家平安、生态环境平安和满足社会经济管理根本要求的范围之内。在标准管理上,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工程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组织实施和监督;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统一立项和编号,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那么开展对外通报;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授权批准发布。强化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开
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免费向社会公开强制性国家标准文本。建立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
法律法规对标准制定另有规定的,按现行法律法规执行。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医药卫生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按现有模式管理。平安生产、公安、税务标准暂按现有模式管理。核、航天等涉及国家平安和秘密的军工领域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三)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在标准体系上,进一步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体系结构,推动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逐步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在标准范围上,合理界定各层级、各领域推荐性标准的制定范围,推荐性国家标准重点制定根底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重点制定本行业领域的重要产品、工程技术、效劳和行业管理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可制定满足地方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技术要求。在标准管理上,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统筹管理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制修订全过程信息公开和共享平台,强化制修订流程中的信息共享、社会监督和自查自纠,有效防止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立项、制定过程中的交叉重复矛盾。简化制修订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制修订周期。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公益类推荐性标准文本。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响和评估机制,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和维护更新,有效解决标准缺失滞后老化问题。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提
高广泛性、代表性,保证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公正性。
(四)培育开展团体标准。在标准制定主体上,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在标准管理上,对团体标准不设行政许可,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自主制定发布,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团体标准开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标准,对团体标准进行必要的标准、引导和监督。在工作推进上,选择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泼、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先行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技术进步。
(五)放开搞活企业标准。企业根据需要自主制定、实施企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效劳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比对和评价,强化社会监督。
(六)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鼓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增强话语权。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推进优势、特色领域标准国际化,创立中国标准品牌。结合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推广中国标准,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
务“走出去〞。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的制定。
四、组织实施
坚持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按照逐步调整、不断完善的方法,协同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标准化工作改革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第一阶段(2023-2023年),积极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修订工作,提出法律修正案,确保改革于法有据。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023年6月底前完成)
——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对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进行全面清理,集中开展滞后老化标准的复审和修订,解决标准缺失、矛盾交叉等问题。(2023年12月底前完成)
——优化标准立项和审批程序,缩短标准制定周期。改进推荐性行业和地方标准备案制度,加强标准制定和实施后评估。(2023年12月底前完成)
——按照强制性标准制定原那么和范围,对不再适用的强制性标准予以废止,对不宜强制的转化为推荐性标准。(2023年12月底前完成)
——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2023年12月底前完成)
——选择具备标准化能力的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泼、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