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0
国人
养老
准备
调研
报告
清华大学
老龄
社会
研究中心
腾讯
金融
研究院
202010
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条收集整理 I 目 录目 录 1 报告的背景.1 1.1 中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1 1.1.1 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1 1.1.2 老龄化程度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未富先老”问题凸显.2 1.1.3 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年轻人压力增加,“养儿防老”难以为继.2 1.1.4 老年家庭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3 1.2 现行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和不足.4 1.2.1 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4 1.2.1.1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构成.4 1.2.1.2 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发展及失衡.5 1.2.1.3 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的重要意义.6 1.2.2 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状况.6 2 报告的产生.9 2.1 主要目标.9 2.2 调研内容.9 2.3 问卷设计.9 2.4 施测过程.10 2.5 样本描述.10 3 国人养老准备情况.15 3.1 对养老生活的愿景和主要担忧.15 3.1.1 未退休者对养老生活的愿景和担忧.15 3.1.2 已退休者对养老生活愿景实现的评价及担忧.19 3.2 对退休收入的预期.21 3.3 受访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分析.25 3.3.1 收入和资产.25 3.3.2 消费和储蓄.29 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条收集整理 II 3.4 养老准备.30 3.4.1 对自身预期寿命的估计普遍较为乐观.30 3.4.2 实际养老准备并不充足.31 3.5 金融素养与养老金融素养.33 3.5.1 受访者的金融素养及差异性比较.33 3.5.2 金融素养对养老准备的影响.35 3.5.3 受访者养老金融素养水平及差异性比较.36 3.5.4 养老金融素养对养老准备的影响.38 3.5.5 受访者利用互联网获得金融服务的参与度.39 3.6 对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需求.40 3.6.1 养老财务准备过度依赖第一、二支柱.40 3.6.2 专业知识不足、产品过多无法选择成为养老财务准备的难点.43 3.6.3 保本与安全是受访者最看重的养老金融产品功能.44 3.6.4 消费者期待金融机构提供养老财务规划及投资组合推荐服务.46 3.6.5 对新近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的看法.48 3.6.5.1 税延型养老保险.48 3.6.5.2 养老目标基金.51 3.6.6 对个人退休账户制度的期待.53 3.7 受访者的风险偏好及其对养老准备的影响.56 3.7.1 受访者的风险偏好水平.56 3.7.2 受访者风险偏好的差异性比较.57 3.7.3 风险偏好对养老准备的影响.60 4 个人应如何做好养老储蓄投资.63 4.1 储蓄投资前的需求分析.63 4.1.1 基于退休生活目标,确定退休后的收入目标.63 4.1.2 测算退休生活目标需求和可能获得的收入之间的缺口.63 4.2 了解可选择的金融产品.65 4.2.1 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65 4.2.2 通过证券公司选择的投资产品.65 4.2.3 基金公司的产品.66 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条收集整理 III 4.2.4 保险公司的产品.67 4.2.5 信托公司的产品和服务.68 4.3 确定适当的养老投资策略.68 4.4 典型案例分析.69 5 建议.74 5.1 个人:尽早规划退休生活,加强养老投资储蓄.74 5.2 金融机构:创新和完善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75 5.3 政府责任:建立个人退休账户制度,推动第三支柱发展.75 5.4 积极发挥理财平台连接各方的纽带作用.76 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条收集整理 1 1 报告的背景报告的背景 1.11.1 中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中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我国自 1999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老年人口存在数量大、占人口比重高以及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等特点,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养老财务压力,如何做好养老财务准备,解决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问题,成为整个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1.1.11.1.1 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 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 自 1999 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到 2018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达 1.7亿,占总人口比例的 11.94%(见图 1.1)。预计到 2050 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 亿,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34.9%1,也就是说届时我国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1999 年,我国新生儿平均预期寿命为 71.4 岁,2015 年,该数字已经增长到 76.34 岁,且呈现明显持续上升趋势2。图图1.1 1999年年-2018年中国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及其占比、老年抚养比岁及以上人口及其占比、老年抚养比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出生率在不断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 年我国出生人口 1723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2.43,2016 年我国出生人口 1786 万人,2017 年出生人口数量与 2016 年相比有所下降。1 资料来源: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到 2050 年老年人将占我国总人口约三分之一。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3 老年抚养比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以表明每 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024681012141618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万人)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条收集整理 2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与上个世纪 50 年代的高出生率有关。随着时间推移,“生育潮”时期出生的人已逐步进入老龄期,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也开始逐步凸显。可以预计,未来中国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1.1.21.1.2 老龄化程度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未富先老”问题凸显 老龄化程度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未富先老”问题凸显 2018 年,全国人口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 11.94%,除了西藏(5.68%)之外,其余各省、直辖市均已步入老龄化阶段。图 1.2 显示了 2018 年全国各省市的老龄化程度。川渝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其中山东老龄化程度为全国之最,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 15.16%,四川、辽宁、上海、重庆、江苏等省市也均超过了 14%。西北地区老龄化程度普遍较低。此外,广东、海南、云南等省的老龄化程度也不高。一些地区老龄化程度高可能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环境较适宜老年人居住等因素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比各省、直辖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我们发现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相称(见图 1.3)。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未富先老”的问题,当地的老龄化程度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未来会给政府及家庭带来巨大的养老压力。图 1.2 2018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地域分布(左)图 1.3 2018 年中国省级行政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右)资料来源:作者整理、中国统计年鉴,2019 1.1.31.1.3 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年轻人压力增加,“养儿防老”难以为继 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年轻人压力增加,“养儿防老”难以为继 上世纪 50-60 年代“生育潮”时期出生的人正逐渐步入老龄期,在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劳动人口增长乏力,老年抚养比从 1999 年的 10.2%上升到 2018 年 16.8%(见图 1.1)。“80 后”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面临着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的多重问题,生活压力巨大。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居民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社会生育欲望低下,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导致人口中 0-14 岁人群比例逐年下降(见图 1.4),“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将越来越难以为继,因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条收集整理 3 此每个个体都必须为自己未来的退休生活负责,提前做好财务安排。图 1.4 1999 年-2018 年我国按年龄分类的人口结构 图 1.4 1999 年-2018 年我国按年龄分类的人口结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1.41.1.4 老年家庭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 老年家庭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和养老方式的改变,我国高风险老年家庭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高风险老年家庭指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空巢、独居状态的老年人家庭。这类家庭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健康不良导致的巨额医疗及护理费用,收入不足导致的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缺少亲情导致的精神“贫困”等方面。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 2020 年,我国的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 2900 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身体功能慢性损伤和失能的风险不断增加。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库的数据,2018 年底,我国共有约 3566 万残疾人,其中 60 岁及以上的残疾人约 1529 万人。根据艾媒数据中心的预测,2015-2050 年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及人口占比的预测如图 1.5 所示。可以看出中国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数量将从 2020 年的 4000 多万人逐渐上升至 2050 的 1 亿人左右,而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比例在 2020 年之后也会上升,维持在 20%左右。0%10%20%30%40%50%60%70%80%90%100%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条收集整理 4 图 1.5 中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及比例 1.21.2 现行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和不足 现行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和不足 1.2.11.2.1 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 1.2.1.11.2.1.1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构成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构成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是指社会成员的老年经济保障应该由政府、企业和个人来共同承担。政府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通常称为第一支柱,企业为员工设立的各类退休计划、企业年金计划等为第二支柱,职工个人购买的养老年金保险、养老基金、相关的银行储蓄等为第三支柱。构成第一支柱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是政府向全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产品,其目的是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退休后的基本经济保障。社会保险中与老年人最直接相关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保障日常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现金,基本医疗保险则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费用支出的补偿。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最重要、涉及面最广的一项保险制度,通常是中低收入劳动者退休后最主要、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构成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主要是来自企业或事业单位建立的各类退休计划,在我国主要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计划,这类计划通常会得到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我国目前第二支柱的发展还很薄弱,主要表现为覆盖面低,保障程度不高。养老保障的第三支柱来自于个人和家庭,即由个人及家庭提供的收入来源。这类收入来源一般可作为第一、第二支柱的补充,提高老年人的经济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更侧重于对可能出现的重大支出的预防。构成第三支柱的来源有多种形式,包括: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养老基金、银行储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带来的收益、可能的工资性收入、房产收益和子女提供的赡养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