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XX
乡村
校长
能力
提升
培训
心得体会
昭通
巧家
刘永洪
范文
XX省乡村校长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昭通巧家刘永洪)范文
乡村校长管理能力提升研修心得
这次培训,我获得了几点深切感受:
一、对校长在学校建设开展中的角色地位理解更深刻。专家们精辟的论述,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都在教育引导着我,促使我反思而奋力前行。
二、认清形势,明确了我今后工作的目标,心底踏实了。培训让我更加理解了学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我们更明白了独特的办学视角和管理思想决定了学校今后的开展。伴随着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开展。在这种形势下,校长自主权首先体现在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校长,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校之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校之长,应该担当好改革开展、全局工作等重要角色。
三、找到差距,增添措施。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深感我们的教育与北京等兴旺地区的教育不仅是教育投入的缺乏与教育观念的落后,还有管理意识的粗放随意。作为我们这个教育相对滞后的地区,首先要标准办学行为,通过制度标准办学,也要根据教育开展的多元化或特色开展的需要,在办学评估与学校管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选择性,这样才能促进大邑教育的快速开展。
几点思考:
一、怎样做好学校课程改革及学校开展的设计师
学校的改革开展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在学校各项规划和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校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这些规划和方案其实就是校长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所谓校长的教育思想,就是校长对教育的本质和育人功能的理性认识,对教育开展趋势的总体把握,对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深刻理解。然而,校长决不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或一厢情愿去制订、设计学校规划,而需要充分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力量,群策群力去完成。校长不能把自己的既定想法有意无意地强加给老师,而是以和谐、民主、尊重的姿态去感召和激发教师的智慧,以自己先进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丰厚的积淀去引领教师的智慧,使他们积极地、自觉自愿地参加到学校规划的制订和设计中来,以集体智慧构建学校的开展蓝图。只有这样,学校的规划和方案才能被大多数教师所主动接受,才能成为鼓励大家发奋进取、努力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在改革创新上做教师的引路人。没有改革就难以开展,缺乏创新开展就会滞后。作为管理者,我们究竟可不可以通过一种有效手段,让教师反思自己的能力素质是否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岗位,自己是否还应该继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能否制定一套鼓励机制使我们的教师乐意的、主动地接受培训,将“要我培训〞转化为“我要培训〞。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教师形成终身教育思想创造了良好的气氛和条件。对学校教师而言,校本培训以教师为本,以教师开展为目的,培养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开展能力;对学校管理而言,校本培训强调一切“以学校为中心〞,学校管理有了更广泛的自主权,逐步由“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转变。使教师培训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负担,而是一种使学校更快更好开展的内在鼓励机制,是学校变革、教师开展、素质提升的兴奋点,让学校能真正地做到因地制宜地研究教师的专业开展。这是我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思考较多的问题。
三、如何将学习名校特色教育的办学经验转化,最终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着力生命教育,打造活力校园〞是我校提出的学校办学特色。通过学习考察,我深深地知道:作为校长,唯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促进教育内涵开展,使学校教育办学水平更彰显教育的生命力。希望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着力生命教育,追求和谐开展〞的办学目标。
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需要用一生的品格去熏陶,用一生的时光来完成,还我们的教育以本真的美好。总之,校长培训,时间虽短收获颇大,用心品味用之不竭,学以致用思考更深。真正的做好教育,需要一份宁静之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份清醒,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抓住时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使各项工作取得超常规和跨越式开展。我们将继续以科研为先导,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以生命教育为核心,以立人教育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在教育现代化的号角声中,不断实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新跨越。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