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12
十八
四中全会
学习心得
体会
全面
深化改革
12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全面深化改革
12 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全 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成为中国开展的新常态。如何处理 改革决策与制定法律的关系,考验着党和国家的智慧。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 进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工作紧跟时代开展进步 的节奏,一路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深化改革,于法有据
负面清单由 190 项减少到 139 项,一年内新设企业数量 逾万家,超过其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 20 年的注册总和…… 这是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后交出的制度创新成绩单。制度创新,法律先行。早在上海自贸区挂牌前,全国人 大常委会就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上海自贸区内对国家规 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调整相关规 定的行政审批。改革深化到哪一步,立法工作就跟进到哪一步。去年 6 月和 12 月,为依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国人大常委 会分两次表决通过了对 19 部法律的修改,以一揽子方式取 消和下放了局部法律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激发了改 革的活力。改革要依法而行,改革成果更要用法律制度加以稳固。
如今,修改预算法、行政诉讼法,制定根本医疗卫生法、社 会救助法……一件件事关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立法项目,被 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审议通过废止有关劳 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一系 列决定、决议的及时通过,保证了重大改革的有序进行。百姓关切,立法为民 今年的黄金周,全国接待游客亿人次,同比增长%,实
现旅游收入 2453 亿元, 增长 %,旅游业又一次实现 “井喷〞。
与此同时,打击“零负团费〞 ,不得强迫购物……旅游法实 施整整一年,游客用“恼人的购物少了〞直观评价这部法律 的实施效果。群众对立法的期盼, 已经不是有没有, 而是管用不管用、 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将“保障公众健 康〞写入总那么第一条,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草案用最严格的法 律责任保卫广阔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无论是新制定的 法律,还是修改后的法律,都明显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客观 实际需要。时至今日,我国出台的现行有效法律已有 240 多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其中“立法为民〞是立 法工作的鲜明特点、永恒主题。XX年1月1日起施行的特种设备安全法, 看似与民生关 系不大, 但在立法过程中, 草案条文从 72 条扩充到 101 条, 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电梯和大型娱乐设施纳入其中。特 种设备是冰冷的,但特种设备安全法的立法过程却深刻体现 出立法者对百姓生命的关心和珍爱,这就是立法的温度。提高质量,彰显力量
立善法于天下,那么天下治 ; 立善法于一国,那么一国治。
改革开展到今天,立法更需强调提高立法质量,努力使每一 项立法都符合时代精神、反映开展变化、得到群众拥护,成 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法治力量。今年 8 月 25 日,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首度提请全国人大 常委会审议。一些长期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士认为,这标志着 我国立法进入重要转型期,由粗线条走向精细化,由数量型 走向质量型。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除公布法律草案初审稿征 求意见外,还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的二审稿 ; 审议法律案是 立法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一部新的法律案审议次数超过 3 次的情况屡见不鲜……更广泛地民主立法、更深入地科学立 法,旨在让每一部法律成为一部精品力作,经得起实践的检 验。精益求精,慎之又慎,从旅游法到特种设备安全法,从 商标法修正案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参军事设施保护 法到安全生产法……很多法律草案经历了“立法前评估〞 , 这为提高立法质量再加一道“阀门〞 。巨轮前行,立法护航。我们相信,作为“改革路线图〞
绘就后的第一次全党“集体学习〞,伴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
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主题必将升华,“科学立法〞内涵
必将更加丰富。我们相信,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更好发挥立 法的引领推动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更稳妥、更有序、更 富有成效。法治是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公认和普遍施行的一种社会 状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正确方式。党 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律制度是前提,实施机制是保障,法治文化是根底,三者缺一不可。法治建 设必须坚持制度、机制、文化一体推进,形成良好的法治运 行状态,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制定良好的法律是前提
法治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人民自由、平等、安全和权利, 维护社会和谐安宁。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前提,先要制定良 好的法律。所谓良法,应当具备四个特点,即:符合社会发 展规律、符合最广阔人民利益、符合良好社会道德伦理、符 合立法技术标准。制定出来的法律应概念明确、简明易懂、 适用性强。目前,我们已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各方面根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为经济开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 供了有力保障。但立法工作与法治实践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必须切实在提高立法质量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作 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加快建设法治 中国奠定良好制度根底。不断推进科学立法。科学立法,就是要使法律符合实际, 符合社会开展规律。良好的法律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 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建立在对社会实践进行概括和总 结根底上的。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应用社会调查方法, 科学确定立法项目,防止为立法而立法。正确认识和把握最 广阔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 益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利益 诉求,正确处理法律的管理职能和效劳保障职能的关系,确 保所立之法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开展要求。适应时代开展,提 高精细化立法水平,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 坚持法律出台前后评估制度,增强立法的及时性、针对性、 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法律语言群众化,增强群众认可度 和社会适应性。切实研究改良地方立法工作,逐步扩大地方 立法权限,充分体现地方各级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发 挥地方立法的灵活性,及时解决不同区域存在的特殊社会问 题。着力推进民主立法。民主立法,就是坚持立法为了人民、 立法依靠人民。立法法第五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 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 法活动。〞法律来源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对社会实践最有 发言权 ; 法律须在全社会得到普遍遵从,而人民群众是社会 的主体。推进民主立法,关键是要制度化、组织化。应当完 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立法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立 法的积极性,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 见等形式扩大公民有序参与,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 查、备案审查等回应社会关切。
应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 特别重视拓展基层群众参与立法渠道,选择法律草案中群众 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广泛听取、合理吸收各方面 尤其是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建议,从源头上凝聚共识,确保制 定的法律充分体现公共意志和公平正义原那么。立法机关要着 力提升工作水平,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严密组织立法 活动,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建议,建立人大代表和公众意见 采纳情况反响机制,绝不能把民主立法外表化、形式化。确保法律有效实施是保障
习近平同志指出, “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 不力,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 话。〞这些年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法律执行 层面,一些执法司法人员的能力水平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法治需求。为此,亟须健全法律实施机制,确保法律有 效实施。健全执法司法监督制衡机制。绝对权力导致绝对
法治社会建设决不允许只拥有权力而不承当责任,决不允许 只行使权力而不接受监督。否那么,每一个执法者都有可能成 为潜在的法律破坏者,而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成为这种破坏 行为的受害者。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执法司法公开可以有 效防止不公正。要扩大执法司法公开,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 知情权、监督权,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完善执法 司法责任制, 健全错案防止和执法司法过错纠正、 问责机制, 建立执法司法人员惩戒和淘汰机制,严肃查处执法不严、裁 判不公、徇私枉法等问题,对执法犯法者应实行严格制裁措 施,并追惩到位。
认真研究执法司法权力运行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对执法司法权的有效监督方法,构建严密的监督网络, 做到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监督 等充分有效。健全执法司法权不受非法干预机制。深化司法体制机制 改革,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权力, 树立司法权威。
切实解决司法地方化和行政化问题,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干扰, 尤其是执法司法机关内部不当干预。标准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职业保障制度, 使司法人员责、 权、 利相统一,敢于排除任何非法和不当干预,没有后顾之忧。
建立对非法干预执法司法行为的曝光和责任追究机制,使其 不敢干预。健全公民有序参与机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 质特征。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 13 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只有 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专家等少数人了解法律、掌握法 律,无论如何是建不成法治社会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 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社会治理的一 个显著特征就是公众参与。执法司法人员依法办案,绝不是 关起门来、脱离人民群众办案。要创新工作机制,扩大公民 有序参与,使群众的意见有序有效表达。从我国国情出发, 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团制度,形成对司法权力的有 效制衡和监督,防止司法人员专断权力,使司法者不敢犯错、 犯不了错,即使犯了错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健全公民自觉守法机制。法治的直接效果就是标准公民 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实现这一效果, 不仅需要健全执法司法机制,还需要健全公民自觉守法机制。
研究采取管用的措施,增强普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普通公民知法、懂法,从而守法、用法。进一步加强对企 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两新组织〞管理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 使其掌握与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诚信 守法、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建立重点问题依法治理机制, 建立不诚信行为记录、曝光、惩戒机制,使不诚信者寸步难 行。认真研究、依法解决“法不治众〞问题,防止和减少群 体性事件,维护正常秩序。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把信访问题 纳入法治轨道解决。特别重视干部队伍守法问题,强化领导 干部、执法人员“法律面前没有例外〞的意识,带头模范守法。
培育法治文化是根底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它体现了 对社会法律生活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 素和文化土壤,对法治建设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当前,必须着力建设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标准性、引领性法治文化, 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实现制度、机制、文化的有机统一。领导干部和执法司法人员发挥示范作用。党和国家工作 人员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领导干部和执法司法人员 对待法律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广阔群众对待法律的态度。如 果领导干部和执法司法者不按法办事,执法司法就缺乏公信 力,群众也就会对法律和法治不信任。我们提倡和引导群众 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但如果执法司法者不公正办案, 甚至破坏法律、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就会对法不信任,学法 用法的自觉性就不高,就会信访不信法,甚至暴力抗法。因 此,建设法治社会,首先必须教育和约束领导干部和执法司 法人员带头严格依法办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 治理,守护公平正义,凝聚社会共识,强化广阔群众对建设 法治国家的信心。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 就会为所欲为。人民群众信仰法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 根底。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有了很大 进步,但还远远没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 治文化,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