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西文
对照
宗教建筑
中西文化
结合
作文
800
【中西文化对照下的宗教建筑】中西文化结合作文800字
摘 要:本文试图从建筑美学、建筑开展史入手,分析中西文化中的本质上的差异性及其根源。用比拟文学的视野和方法剖析建筑肌理中的脉络。 关键词:建筑;宗教;中西文化差异 一、 建筑是历史最沧桑的文本,浸透着我们人类难以言说的失去或健在的对时间、空间的解读。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一直遵循着一定的框架结构缓慢而平稳的开展着,它的开展是如同中国文化的传承一样,是一种相对完整,并相对单一的模式。这种定式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将把某种建筑方式开展到极致,而外来的影响将是微乎其微的,甚至被反超越的。 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亦是佛教建筑世俗化的过程。印度佛寺典型的建筑样式是以佛塔为中心,四周用殿、堂围成有象征意义的庭院。两汉之际,佛教东渐,随之而来的佛教建筑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沉闷。始建于汉朝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官方最早营建的佛寺。在白马寺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外来佛教的诸多元素;但是,中国佛教寺庙可能从一开始就被决定了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附属地位。因为白马寺其实只是一座官邸改建而成的,具有相当浓郁的“中国特色〞。趋向于中国传统民居风格的寺庙布局,形成了以中轴线为主体的几进院落,也就是之后人们所熟知的“伽蓝七堂〞制。然而,“伽蓝七堂〞脱胎于代表中国建筑最高水平的宫殿建筑群。 在中国佛教建筑外乡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具有很强外来文化色彩的“塔〞。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多的高层建筑样式,是仿制印度佛教“塔婆〞的产物;也是“率堵坡〞中国化之后的特殊样式。塔的高耸的气质一反中国传统的平和及平面展开的特点,塔将信徒的目光引向目不可测的天空,仿佛述说着佛教信徒们力图摆脱世俗现实苦难的困境。中国佛寺里的塔是比拟另类的舶来品,却被中国外乡意识层层扩大、延展。 建筑上的改变实那么是印度外乡佛教被改变的最正确例证。佛教的禅宗化是中国世俗文化对宗教信仰的淡化。佛教建筑的渐变也正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外来文化又一次地消化和胜利。 二、 佛教建筑确实是从印度传入,并开展起来的,但是在日趋完善和成熟的建造技艺上,中国禅宗佛教建筑从横的移植上开展出了纵向的迁变。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西方传统欧洲地区也出现了叹为观止的宗教建筑,其代表就是中世纪耸立在欧洲大地上各处可见的哥特式教堂。有趣的是,与中世纪几乎同期的东方大陆上,中国正处于元明清时代,而恰好此时的中国传统建筑正经历着中国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顶峰期,佛教寺庙建筑群的造势也趋于定式。 在平行研究中,我们可以参照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式建筑中的代表作。正如雨果在著作中的描写一样,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局部。两个平顶的钟塔,比拟矮。作为宗教建筑的哥特式教堂承当了更多的宗教诉说。哥特式教堂的教堂平面是十字形,有强烈的宗教所指,象征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建筑在这里已经完全脱离了最初的居住功能,而是采用了真正的神的尺度,有着一种摧毁人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威慑力。 相对于平和、中正的中国禅宗寺庙,同样是作为宗教信仰寄托的教堂建筑,在西欧的开展到达了难以企及的“高度〞。中国的寺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术深〞,西方的教堂那么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这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要解决这些异质性,还是要从最根本的文化土壤说起。东方重道德,西方重科--学;东方重伦理,西方重理性;东方重人文,西方重宗教;东方重整体,西方重个性;东方重经世致用,西方重系统研究……这些最根本的文化区别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以后中西方开展的走势。 三、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伦理道德如同一张看不见的网,牢牢地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封建社会浸透着以“仁〞“义〞“忠〞“孝〞为根本标准和理想的人格伦理意识。而以伦理为信仰和基准的中国古典建筑往往深受其影响。包括外来文化佛教建筑寺庙。仁者,亲也,从人从二。可以理解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扩大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表达在孔子看来是“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理想范式,继而到达群体的和谐。群体和谐观也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征和独特理念。由于要压制单体建筑的凌空出世,强调和谐的群体观,因此即便是向高空开展的塔体建筑也以多重的水平线来削弱其拔高之势,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牢堵坡〞。而匍匐与大地的习惯那么是为了完成与其交流的态势,以群体的对称、照应、水平展开,左右延伸,层层扩大,形成简明而有序的空间组合。如同浑厚的交响乐,几乎听不出其中嘈杂的单音。为了群体气势,每一种建筑符号都收敛了个性的张扬。而且,中国建筑一直是平稳而缓慢的开展,不断完善已有的形式,西方的建筑开展史那么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序曲凯歌。因为,中华文明实那么上是一个极其早熟的文明共体,我们几乎所有的思想奠基都在先秦两汉得以完成;而西方那么是一个不断否认之否认的历程。我们不能评判这两者之间的孰优孰劣,文明是没有上下之分的,民族也是没有高贵低贱之别的。 当我们把中国传统禅宗寺庙建筑作为一个基点来做纵向以及平行研究的时候,其实,我们要理解到,建筑是一个固体却又活生生摆在我们面前的文本,是我们照顾中西文化及中西人性根源的一个切入口。建筑作为最稳固又最可见的历史民族文本,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样的比拟文本是多么可贵。一国有一国之文学,建筑文本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情感上都是国别文学之表达。 注 释 [1]王娟编著,神话与中西建筑文化差异,p142,电力出版社,2022年版 [2]余东升著,中西建筑美学比拟研究,p216,宏叶文化事业.1995年版 [3]李秋零,田薇著,神光沭浴下的文化再生――文明在中世纪的艰难行步,p3,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赵林著,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p65,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5]许慎著,说文解字,p161,中华书局出版社,1978年版 参考文献 [1]刘 丹.编著世界建筑艺术之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其钧.著永恒的辉煌――外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3]梁恩成著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22, [4]陈凯峰著建筑文化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5]金 磊、李沉等编著中外建筑与文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 [6]王振复著建筑美学笔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