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申论提出对策的几种常用方法.doc
下载文档

ID:502757

大小:31KB

页数:7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申论 提出 对策 常用 方法
申论提出对策的几种常用方法 (三)经济手段 1.制定法律、法规、政策 2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杠杆,加强宏观调控 3.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差距 4.熟悉WTO规那么及有关经济法规,妥善应对经济纠纷 5.强化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 6、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7.加强工商管理,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8.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化改革开放 9.按规定对有关方面实施经济处分,经济赔偿 10.建立老实守信的经济道德,社会道德 11.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效劳 12.治理经济环境,政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开展 13.建立节约型社会 14.实行政府采购制,公开招标制 15.从实际出发,开展地方经济、特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16.引入和建立全新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分配机制 17.认真进行本钱核算,严格控制预算 18.贯彻可持续开展战略,处理好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19.培育标准各种经济要素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四)管理手段 记住四个核心词汇:方案---组织---领导---控制 1.要掌握管理规律,实现管理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 2.加强人流、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 3.明确职责、权力,切实加强有关工作的管理 4.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搞好有关工作 5.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6.树立"人本"意识,加强人性管理、属性管理,节约管理本钱。 7.加强协调沟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 8.探索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管理规章 9.强律、法规、政策 教育公平问题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异: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兴旺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开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88年,中国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是2.2:1,1997年这一差距为2.5: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那么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那么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0.63。 [ii]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根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清楚显,且最兴旺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到达96.47%;二片地区(中部)到达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到达42.26%。当沿海兴旺地区已经根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那么仍有2/3县未到达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那么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据上海智力所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全国可分为五类地区,最兴旺的A类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B类地区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最差的E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1994年,A、B、E类地区的经济开展水平(人均GDP)之比5.6:2.9:1.0;当年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0:2.0:1.0,与1988年(这一比率为2.8:1.5:1.0)相比,呈加大趋势。   我国地区差距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各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在同一省内、以及地区之内县际差异同样很大。据上海智力所对县际差距变化的研究,Gini系数由1994年的0.238下降为1997年的0.235,县际差距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县的不利状况更加突出。   据对1782个县的统计分析,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均经常性支出,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地区内县际差距大于地区间差距。比拟而言,小学入学时机平等较令人满意;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差距比拟突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非民族县的初中入学率组间差距也较明显。由于初中教育的急剧开展,初中教育投资增长滞后的矛盾突出。   2、城乡差异:农村教育问题仍然突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例26.23%;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该比例为28.85%,1997年10月,该比例为29.92%,农村人口约占70%。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开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时机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显,   1995年,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占全国适龄儿童总数的80%以上,而在校生占全体总数的比例为小学在校生占70.5%,初中在校生占57.17%。以1998年我国城乡普通中学的状况看,农村学生拥有初中教育份额约一半强,但在高中阶段在校生仅占一成四。城乡之间的差距,就高中教育而言, 1998年比1995年扩大了2个百分点。   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仍然较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农村辍学率偏高。1998年全国初中在校生辍学率3.23%,达167万人,比1997年上升0.09个百分点。农村辍学率为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应当指出,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   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严重缺乏,全国目前现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缺乏 1%,但在“二片地区〞、“三片地区〞比例较高,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有的贫困县危房面积高达10%-15%以上,如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小学危房率高达28.3%。由于七八十年代解决校舍问题时经费缺乏、建筑质量差,80年代末兴建的校舍中有“豆腐渣〞工程,使一些地区劣质房的比例较高,缺乏10年的校舍成为危房,新危房出现率每年约为2%-3%。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据全国教育工会1999年上半年调查,全国有2/3省、自治区、直辖市拖欠教师工资。大量代课教师的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和解决。 3、阶层差异: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   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成为我们观察公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据李强的研究,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1/5人口占全部收入的51. 4%,次高的1/5人口占有8.63%,收入最低的1/5人口占有4.06%,高收入阶层占有总收入的比例是低收入阶层的12.7倍。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1979年为0.31,1988年为0.38,1994年为0.434,1997年0.4577,已经超过国际上一般认为的适度范围,超过国际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另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第三季度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调查结果,如果按户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将全部调查户五等份分组,其中20%的高收入户占总收入的42.4%;20%的低收入户仅占总收入的6.5%,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比为8∶1,差距相当大。按1999年8月份户人均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到达0.354。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实际的教育收费不断增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受地不同程度的影响,校园中的“贫困生〞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对农村大量出现的流失辍学的调查显示,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任上不起学的第一位的原因。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当前许多地方出现的令农民难以承受的教育负担,是由不标准的乱集资、乱收费造成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全国数千万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是被无视的。   由于大学、中专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行收费,校园中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贫困生阶层。据魏新的研究,即使是在前几年每年1千多元学费的条件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贫困学生。研究显示,1997年入学学生组对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095,这意味学费增加10%时,约有11%的学生会因难以负担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时机。   贫困阶层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种情况,农村的是绝对贫困阶层;城市那么是原先的中等收入阶层降下来的失业者、退休者等,心理压力和相对剥夺感更大,社会影响力也更大。由于升学和进入好学校除了能力竞争之外,越来越依赖家长的社会关系、经济能力,弱势群体往往缺乏选择性,城市不同阶层对入学时机和学校质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受增加。   一些调查显示,在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时机上,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存在明显差异。占人口90%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竞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北京市招办统计:1990年北京市录取新生17248人,其中干部、军人、职员子女13474人,占78%;工农子女3561人,占21%。北京市一所重点理工科大学1998年招收的新生,其中出身干部家庭的占27.0%、知识分子占9.4%、职员占3.6%、军人占2.1%,工人占26.4%、农民占 18.7%、其它占12.2%。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来自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比重越来越高。即便上大学,贫寒家庭的学生进入军校、师范、农林及一些冷门专业。在城市的重点中学,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干部家庭的学生比例远远超过其它阶层。   不同阶层在学业成功上的差异同样巨大,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学习失败、辍学留级、中途弃学的,主要是家境贫寒、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孩子。   4、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三、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方案  经持续二十年的开展,我国教育正在进入新的开展时期。由于社会财富的普遍增长、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高涨,公众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显著提高,此前在低水平下的均衡已被打破。我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关注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开展阶段。积前二十年教育开展和改革的实力,当前我们不但应该,而且也有可能更多地关注、 更好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1、将教育公平问题作为与效率同样重要的价值目标 在这一新的开展阶段和社会背景下,有必要深化对社会开展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和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 在我国多数农村和广阔的经济欠兴旺地区,优先普及和开展教育,不仅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最高的投资效益,而且最符合公平原那么。在这一阶段,公平与效率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在经济和教育比拟兴旺的地区,那么有可能更多地“兼顾公平〞,重视和发挥教育所具有的减少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公平的功能。应当建立新的指导思想:在教育改革和开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教育公平的价值,视为与效率同样重要的目标。 处于不同的开展阶段,教育公平的内容和重心是不同的:——在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地区以继续普及教育为主,通过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时机,使人人都能享受相同的受教育时机,实现教育时机均等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以“改善教育品质、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根底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同时,通过开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时机平等。——高等教育在迎接群众化阶段到来的大开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公平问题,争取在大开展之初建立起兼顾公平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机制和制度架构。 2、增进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 各国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是大致相同的:通过开展教育,促进教育时机均等;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奠定游戏规那么的公平;通过政府行为和转移支付制度扶持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