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约与博弈:维基百科自组织知识编纂中的命名政治_甘莅豪.pdf
下载文档

ID:494743

大小:576.42KB

页数:1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规约 博弈 百科 组织 知识 编纂 中的 命名 政治 甘莅豪
规约与博弈:维基百科自组织知识编纂中的命名政治规约与博弈:维基百科自组织知识编纂中的命名政治甘莅豪内容提要命名不仅是一种能指与所指对应的符号指涉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元话语行为。和传统百科全书依靠专家学者命名不同,维基百科全书通过网络社群的自组织规范,建立起集体命名制度。在不受政府和市场完全控制的制度之下,维基社群一方面通过约定达成“命名政策”等编纂共识,一方面又策略性地诉诸包括“命名政策”在内的各种编纂方针、监督和惩罚机制,以及争议解决程序,就全球知识体系中的命名权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争夺。正是基于上述“社群约定”、“社群监督”、“社群仲裁”和“社群博弈”等四方面,维基百科全书建构起其“自组织命名机制”。论文融合“自组织创新制度”和“博弈策略分析”的理论视角,在既有主要是从分析哲学和批判理论研究命名的传统之上,开辟了以社会过程视角揭示命名政治的新路径。关键词命名政治维基百科数字社区知识构建自组织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个基于维基技术的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也是全球最大、最受大众欢迎的网络参考工具书。截止到 2022 年 4 月 1 日,维基百科已经有 5800 多万条目,315 种活跃语言社区,1 亿多用户,其中活跃编纂用户 30 多万人。维基百科创始人威尔士(Wales)希望通过网民群体性编辑,允许网民享有自由著作权,塑造出一部“中立、客观和全面均衡的百科全书”,从而摆脱政治权力和商业资本的控制,建立抵抗精英意识形态的知识储存、生产和分配机制。然而,从福柯(Foucault)的视角来看,这种希望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35鉴于维基百科数据时刻发生变化,特选本文最后定稿之月的首日作为时间截点。维基百科:维基数据库表单,2022 年 4 月 1 日,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 of_ Wikipedias,2022 年 4 月1 日。Hansen,S.,Berente,N.,Lyytinen,K,“Wikipedia,Critical Social Theory,and the Possibility of ational Discourse,”TheInformation Society,vol.25,no.1,2009,pp.38 59.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 年第 12 期想。事实上,维基百科知识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在知识编纂过程中,维基百科社区充斥着各种话语冲突、商谈、压制和妥协现象。其中,维基社群对命名权的争夺尤为激烈,比如马其顿命名权争夺、钓鱼岛命名权争夺、爱尔兰命名权争夺和独岛命名权争夺等等。也就是说,命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话语实践行为。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的指称行为,命名具有认知和交流功能,能够嵌入思维和身体,影响意见与舆论,建构权力与权威,其不仅被所见形塑,也形塑所见,既指称自然、社会与心灵中的事物、事件和概念,也可能影响人类社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影响全球各个角落的个人、部落、族群和民族如何认同和看待自我和他者,即命名不仅是一种能指和所指对应的符号指涉行为,也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知识建构行为。由此,本文试图探讨维基百科社群通过自组织规范和政治斗争,在知识记录、储存、生产与分配时如何对命名争议问题进行编纂,即维基社群在命名问题上约定了哪些编纂共识和规则,设定了哪些解决冲突的程序,冲突各方又是如何运用这些话语规则,增加自身话语权,为自己的命名主张背书。一、命名研究的两条学术路径命名是一种人类运用语言符号对世界对象进行指称的言语行为,也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元话语现象。整体来说,中外学界从两条学术路径对其展开了讨论:语言哲学路径和话语政治路径。从语言哲学路径来看,古希腊柏拉图早在 克拉底鲁篇中就对命名来源于自然事物,还是约定俗成的问题进行过讨论:“名称到底是根据事物本真的形象被制造的模仿物,还是仅仅在于语词上的指代意义或单纯的语音模仿”,并最终指出名称是专门的“制名技术师”依据“自然本质”而制定的。19 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从所指和内涵对应的视角,进一步对名称问题进行了详细和系统的研究,他将名称区分为专名(比如“亚里士多德”)和通名(比如“鸟”),并认为专名有所指、无内涵,通名则兼有内涵和所指。对此,逻辑语义学者弗雷格(Frege)进一步提出的“摹状词理论”,认为:专名也存在一系列由摹状词赋予的内涵,比如“亚里士多德”包括“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帝的老师”、“古希腊哲学家”等内涵。然而,克里普克45甘莅豪、关永蕗、费瑾:“民族冲突”与“恐怖袭击”维基百科全书中的数字话语框架 以昆明 31 事件和伦敦63 事件为例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 年第 9 期。甘莅豪、翁彬婷:中国对外传播在维基百科平台中的机遇与挑战 ,社会科学2019 年第 6 期。Pierre Bourdieu,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p.105李战子:话语命名的修辞和功能新论 ,外语研究2019 年第 5 期。柏拉图:柏拉图全集(卷 2),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56 134 页。宋继杰:命名作为一种技术 柏拉图名称理论的形而上学维度 ,哲学研究2014 年第 12 期。J.S.Mill,A System of Logic,Honolulu: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2002,p.20德弗雷格:论涵义和指称,涂纪亮主编:语言哲学名著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88 年,第 6 页。规约与博弈:维基百科自组织知识编纂中的命名政治(Kripke)并不满意摹状词理论,并提出命名的“因果 历史指称论”,认为专名指称功能的实现和对象的内涵意义并无关系,而是依靠一根社会团体中的因果链条和最初命名仪式建立关联,从而实现指称功能。例如“亚里士多德”命名的成功并不是由“亚里士多德”这个对象的内涵意义决定的,而是由一系列外在的社会历史活动决定的,即在“亚里士多德”父母初始的“命名仪式”之后,这种指称就通过因果链条在人类社会的时空中一环一环地传递下去。从语言哲学学术脉络上看,克里普克的观点和前人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意识到命名指称功能的成功实现,并非来源于对对象属性的描述,而是来源于社会历史的因果链条。显然,克里普克将命名理论从逻辑语义领域转到社会历史学领域,同时也为命名的话语政治学术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话语政治学术路径视角来看,命名是人类对世界分类、建立社会秩序的言语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形塑人们结构化看待和理解世界的认知系统。或者说,命名活动就是一场权力活动,具有明显的政治意蕴,其意味着言说主体对言说客体的认识、占有和掌控等含义。圣经旧约在 创世纪开篇记载:“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甚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他的名字。”这些记载表明了权力和命名的密切关系,指出上帝让亚当管理世间活物的同时,也赋予了人类给动物命名的权力,正如德里达(Derrida)所评价:“动物是一个词,它是人构建的一个称呼,一个他们给自己权力和权威以给其它生灵的名字。”如果说 圣经从神学视角指明了命名赋予人类管理世界的权力,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则基于政治治理视角讨论了帝王通过命名统治国家的权力,其在 正名中指出:“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这段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出君王才拥有命名的权力;第二层,指出命名问题关系到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君王不能忽视命名对政治治理的重要性。20 世纪中期,英国语用学者奥斯丁(Austin)进一步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讨论了“命名行为”,指出社会权力是“命名行为”有效的基本保障,比如通常来说父母给孩子取名被视为有效,而陌生人给孩子取名却无效。布迪厄(Bourdieu)则更进一步指出命名是人类获得象征性权力的手段,55美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年,第 2 30 页。引自 新旧约全书(和合本)。法雅克德里达:我所是的动物(更多随后),解构与思想的未来,杜小真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65 页。张觉:荀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300 页。英奥斯丁:如何以言行事,杨玉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年,第 25 26 页。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 年第 12 期即,“没有一个社会行动者不渴望拥有命名的权力并通过命名创造世界。”而福柯在 词与物中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命名暴力性地建构世界的秩序,发现命名行为不仅倚重权力,还可以通过创造知识来改造世界和重塑权力。伊罗生(Isaacs)也在 群氓之族中发现了命名和群体认同密切相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个人、一个群体的名字,背负的是它整个过去的资产。在族群认同中,名字虽然不是核心部分,但却可以引导我们找到核心,引导我们深入核心内部的历史、渊源和感情。”随着互联网虚拟社区出现,命名权力的运作背景也随之发生改变。弥尔顿穆勒(Milton L.Mueller)发现互联网的社群自治模式并非完全自由民主化,而是同样要求运用各种政治手段进行有效治理。不过,互联网的治理模式并非“太阳底下无新事”,其社群自治模式、对等共创生产思路、网络化治理等特征使得其呈现出和传统国家、政府以及国际组织治理模式不同的一种全球性跨国政治治理模式。在众多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中,维基百科是“对等共创生产知识”平台的典型代表,其一方面继承了互联网的理想主义精神 创始人一直希望建立一部“无政治化”、“中立客观”的百科全书,另一方面,由于维基百科坚持“人人皆可编辑”和“维基百科不审查”方针,为了抵制各种大规模恶意破坏和不专业编纂,以及最大程度上提高维基百科全书的编纂质量,维基百科也自发形成独特的社区共识与文化,其中就包括一系列与命名相关的社群规约。然而,这些社群规约并不能完全排除网络社会中命名的权力和意识形态斗争。2017 年库马尔(Kumar)探讨了维基百科恒河条目中的命名争议,发现互联网在线数字社区和离线世界一样,充满了根深蒂固的后殖民意识形态,而这并不利于建构一个多元化、平等的世界。2020 年甘莅豪、庞艳茹从“文本、社群和平台”三个层面分析了“钓鱼岛”条目中的中日命名争议,亦指出维基百科全书不仅仅是人类知识储存与传播平台,还是国际话语斗争与协商平台。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希望通过个案分析命名争议,探讨维基百科全书的知识合法性问题。由于同样关注命名问题,前述研究无疑对我们极具启发性。不过,在我们的研65Pierre Bourdieu,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p.105美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邓伯宸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133 页。对等共创生产由开源软件的开发者构思出来,指网民如何依赖网络非科层制,采取自愿的合作技术生产开源软件和内容(维基)的模式。该概念后来被约卡本克勒(Yochai Benkler)在理论上给予详细说明。参见:Benkler,Y,TheWealth of Networks:How Social Production Transforms Markets and Freedom,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p.6。Kumar,Sangeet,“A iver by any Other Name:Ganga/Ganges and the Postcolonial Politics of Knowledge on Wikipedia,”I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