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外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与国际中文在地化传播_郭熙.pdf
下载文档

ID:494715

大小:423.06K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海外 华语 传承 历史 经验 国际 中文 传播 郭熙
【主持人语】本期专题为“海外华语传承传播”。中国人移民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带去了包括方言在内的各式各样的中国话,我们统称之为华语。这是华语走出国门的地域播迁,也是华语向世界的第一轮传播。受种种因素影响,在不少情况下,华语的地域播迁会使华语的地位由母语转化为祖语,下一代难以像在祖语国那样自然习得自己的语言,这就有了所谓祖语传承的问题。祖语传承是当今一个世界性难题,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对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不断深入,主要话题有:影响语言传承的因素、祖语态度、语言适应性、传承的路径、祖语的变异和学习结果等。移居海外各地的华人,将民族身份与中华文明和谐统一起来,以华语作为身份的标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传承民族文化,延续祖语文明。由于这一代际传承过程带有一定程度的人为性,也可以视为是一种有意识的华语传播,这可以称为华语的第二轮传播。事实表明,海外华人的祖语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以南洋地区来说,一代代华人保持了自己的语言,保证了与各地华人社会的沟通能力,各种中华语言文化活动得以蓬勃展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延续着自己的祖语文明;而历代的华语文献则记录了他们奋斗的足迹。中华文化的包容传统,使得华人在世界各地能与友族和睦相处,而非排他性的华语传播也得到了友族的支持和响应,许多友族朋友主动走进华文学校,学习中华语言文化,这构成了华语的第三轮传播。华语走出国门,从纵向传承发展到横向传播,这是中华语言文明根繁叶茂、努力生长的结果,是华语生命力的表现。海外华语的传承传播力,既涉及语言信念等理论问题,也涉及祖语传承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在人类文明新生态的构建过程中,在国际中文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口,认真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的语言文化传承,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在世界语言传承研究中作出中国贡献,是中国学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本期语言国情研究栏目推出“海外华语传播传承”专题,篇文章中郭熙的 海外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与中文在地化传播 回顾“中国话”走出去的历史,挖掘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给中文在地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启示;李计伟的 南洋华侨的祖语传承:应变与植根 从应变与植根两个方面考察南洋华侨关于祖语传承的相关论述与实践,发现当今祖语传承研究的诸多核心话题在南洋华语文献中均有触及,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王文豪的 印尼华人身份认同变迁与华语传承 则结合华侨历史文献以及对印尼华人的质性访谈资料,探讨华人身份认同与华语传承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希望通过这个专题,有更多的人关注海外华语传承传播问题,取得更多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主持人:郭熙,暨南大学教授。)海外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与国际中文在地化传播郭熙(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摘要国际中文教育有两个路向:一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母语或祖语传承,一是中文作为外语的国际传播。传承是代际的,纵向的;传播是语际的,横向的。一横一纵,构成国际中文教育的全领域。“中国话”在走出去以及随后的传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出现了大量的成功范例。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之外,中文国际传播多体现为在地传播。回顾“中国话”走出去的历史,有助于认识华人祖语传承的“人为性”,挖掘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给中文在地传播提供一定的启示。多年来,海外华语传承和中文在地化传播被看作两个各自独立平行的路向,近年来则又有人主张国际中文教育合流。事实上,二者应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华语传承协同国际中文在地化传播会大有可为。关键词海外华语传承;历史经验;国际中文传播;中文在地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年月第 卷第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简介 郭熙,男,河南社旗人,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海外华语传承传播。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科基金重大项目“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搜集和整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正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海外华语传承看作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海外华人社会保留和发展了海外的中华语言文化,成功地实现了代际传承,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人人才;同时,也把华语和中华文化传向当地友族,为中华语言文化传承和在地化语际传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调研和深入访谈,对海外华语的历史播迁和现状重新进行了梳理,意识到了海外华语自然传播之外的“人为性”,力图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海外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或可为当今国际中文在地化传播提供借鉴,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中文语际传播理念,加快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一、“中国话”走向世界的历史回顾关于世界各地的“中国话”,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此郭熙和祝晓宏,祝晓宏,祝晓宏和周同燕,刁晏斌,王晓梅,郭熙、刘慧和李计伟等都进行过梳理。这些“中国话”类型多样,也有不同的名称和所指,例如华语、汉语、中文、广东话、福建话和潮州话等等。这些语言或方言,连同名称,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华人迁移至所在地时带过去的。使用场所主要是家庭、社区或族群内部。这就是历史上的“中国话”向外播迁。(一)“中国话”传播的自然性和人为性“中国话”随着中国人迁徙而播迁世界各地,其迁徙原因复杂多样。如改善生计(或卖苦力)、逃避自然灾害、摆脱民族矛盾以及各种政治因素等。我们通常把这些看作是语言的自然传播,看作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上,这些传播以及随后的传承,既有自然性,也有人为性。自然性以往已经谈得很多,这里主要谈人为性。传统的语言传播后果是:一种语言使用范围的扩大,带来另外一种语言使用范围的缩小。但是华人的语言播迁改变了这个结果。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华人走到各地,既传承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接受了当地主流社会的语言,二者和谐共生。不同时代、原因形成的迁徙,使“中国话”在各地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存在方式,形成了海外各种各样的华人社会,各具特色。例如,在马来西亚西部,自北向南,华人语言使用各异,槟城说福建话,怡保和吉隆坡说广东话,马六甲和新山说华语;在马来西亚东部的沙巴和沙捞越则说客家话,也有零星的北方话。在印度尼西亚,巴淡说华语,棉兰说潮州话和客家话,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大部分人说潮州话,少数说客家话,山口洋和邦加则说客家话。自然地把语言带出去是一回事,能不能在那里立足是一回事,能不能往下一代传更是另一回事。问题在于,为什么有的人迁徙到新的地方后坚守自己的语言,有的人则选择了放弃?为什么有的语言得到延续,甚至向外扩散,有的则逐渐或者很快地萎缩或消亡?而费什曼()提出的“三代转用律”,则被华人移民打破了。毫无疑问,新居地的语言文化环境毕竟不同,祖语传承会受到居住地多方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韦九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影响日本华裔生祖语传承的多种因素,王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个层第期郭熙:海外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与国际中文在地化传播郭熙,祝晓宏语言生活研究十年语言战略研究,()祝晓宏 近十年来华语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应用进展 语言学研究,();祝晓宏 近十余年来的华语研究:回顾与前瞻 语言文字应用,()祝晓宏,周同燕全球华语国内研究综述语言战略研究,()刁晏斌 论全球华语的基础及内涵 全球华语,()王晓梅全球华语国外研究综述语言战略研究,()郭熙,刘慧,李计伟 论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和保护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王晓梅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韦九报 祖语水平保持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在日华裔青少年为例 语言文字应用,();韦九报 日本华裔生祖语传承个案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面分别对中亚、东南亚华裔生的汉语言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后代语言使用也情况各异。在印尼和日本,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第一代就转用当地语言的案例。早期移民多为聚居,大多可以自然习得父辈语言。加上后续的私塾或学校教育,中华语言文化就得到保留和传承。不用母语开展在地化教育,除非特别坚持,就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语言使用 逐步放弃母语,而采用当地通行的语言。对于华裔来说,族群的压力、家长的期盼、祖语国的前景、文化的魅力等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祖语学习,而且有时可能有一定的被迫性。为使祖语传承下去,各地华人社会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开展一般所说的“母语维护”工作,如开办社区学校进行语言传承教育,强调“文化是根”等等。这种干预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阻力。在下一代无法自然习得母语而被迫学习的情况下,遇到的阻力更为强烈。从这一点看,传承也是一种传播,是一代到另一代、带有文化基因的纵向传播。把上述种种努力看作“人为的语言传播”并不为过。(二)华语海外播迁的时代和使用状况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与当今语言传承话题有关的主要集中在晚清以来的移民身上。晚清以来,中国大体上有次较大的向外移民潮:()晚清开始,民国持续,主要流向为南洋、北美、南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分别从大陆和台湾流向北美、南美;()香港回归前从香港流向欧洲和北美;()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留学进修,主要流向北美和欧洲;()全面改革开放后,大陆的商务劳务流动,流向世界各地。从晚清开始的移民以劳工为主,多无教育背景,基本上都说自己原来的方言,主要源自福建和广东。他们把所谓“福建话”“广东话”以及客家话等,带到了新的环境;下一代也自然地习得掌握和使用这些南方方言,形成了当时华人社会语言使用的一大特点:方言流行。后来,国内的“国语”运动也影响到海外华人社会,一些地方后来则称之为“华语”,在教育和媒体中广泛使用,而各社区仍可用方言交流。例如,在马来西亚,华人既使用华语,也使用方言,还使用英语和马来语,语码混用、转换的情况很多。经过或者从中国台湾出去的移民,主要使用“国语”;而从香港出去的移民,无论在欧洲、北美还是澳洲,基本上是使用粤方言。总体上看,这两类移民受教育程度已经比较高。他们在书面上更倾向于使用繁体字。改革开放后从大陆出去的新移民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移民,以技术移民为主。主要是研究人员、研究生和大学生,被选派出国学习或进修。他们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基本都会说普通话,英语也非常好,在下一代教育方面跟历史上的移民表现出很大不同:家庭中多使用普通话,书面上使用简体字,不少地方也形成了普通话言语社区。二是新时期的劳务商务移民,主要是务工人员,还有一些经商者。教育和语言背景复杂多样。这些移民形成了海外华人社会新的语言景观:主体方言由传统的闽粤客种转为其他,其中说浙江温州方言的为多数。许多温州人的下一代多曾在温州家乡上学,既会温州话,也受过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我们对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华人社会实地考察发现,温州移民或侨民是当地华人社会的主体,温州话也成为当地华人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华人社区甚至可以看作是温州一些地方的整体搬迁,他们中的许多人很少跟当地人接触,甚至不会使用当地语言。北美也有类似情况,而南美一些国家,这种情况甚至更普遍。在巴西,新“华二代”则还在中巴两国间流动,在他们的观念上,华语的地位高于当地语言,家长正在为下一代学不好当地语言焦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王晶 华裔留学生的汉语认同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译本见卢德平 美国华裔儿童的语言问题 国外外语教学,()郭熙华语传播和传承:现状和困境世界华文教育,()郭熙 华语传播和传承:现状和困境 世界华文教育,()笔者最早于 年月 日在对巴西一华文学校校长罗淑君女士的访谈获知这一情况,陈雯雯也有同样的发现,参见所著 巴西新华二代祖语传承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三)海外华人社会语言使用的变化海外华语在自然传承传播过程中也不断发生一些变化。方言使用递减如上所说,历史上的华人各操自己的方言,曾经出现方言流行的情况。方言是各自身份的标志,体现各自的内聚力,各种各样的同乡会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同乡身份的认同;同时,各地华人社会也认识到了方言对沟通的影响,配合国内的国语运动,积极开展国语学习,为后来的华语教学和传承打下了基础。但也有一些地方因为担心汉语方言形成华社沟通的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