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数字
人文
领域
热点
趋势
探析
翁冉
收稿日期:2022-12-09作者简介:翁冉(2000),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何世群(1997),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杨秀璋(1991),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助教;罗子江(1980),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国内数字人文领域热点及趋势探析翁 冉,何世群,杨秀璋,罗子江(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文章旨在了解我国数字人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以 CNKI 数据库为基础对我国数字人文领域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 VOSviewer 软件绘制了相关知识图谱,对领域研究现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指出了数字人文领域热点,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数字人文;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学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1-0096-031 背景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学者的研究方式发生了改变1。数字人文是将现代数字技术融入人文学科研究的一种典型的文理交叉领域学科,其在处理知识产权、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等方面已处于时代战略前沿2。2018 年,“大数据视域下数字人文研究”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数字人文进行了不同深度及层次的研究。宋玲玲和郭晶晶从科学知识图谱的视角,对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的脉络进行了可视化对比分析4。林世华和谭富强结合 word2vec和 VAE 挖掘了数字人文的知识生产特征5。Sula C A 构建了数字人文学科与图书馆的文化信息学模型,并把数字人文学科工作置于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和信息科学范式中6。Suissa O 等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分析了数字人文文本资源,探讨了在数字人文研究中使用深度学习模型的益处7。目前,我国数字人文领域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对数字人文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核心领域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阶段数字人文的研究热点,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 笔者以中国知网 CNKI 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以数字人文为主题词,以“核心期刊+CSSCI”为期刊来源,获取相关文献 1,006 篇(2015 年至 2022 年 4月)。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笔者筛选剔除了选题指南、会议论文及无作者、无关键词等文献,获得期刊论文 839 篇。2.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计量法和共词分析法。笔者利用 Excel 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通过 VOS-viewer 软件提取了作者及关键词等信息,绘制了知识图谱,分析了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结构演化情况,以期为数字人文领域的后续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决策参考。3 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3.1 发文量分析 对文献的发表年份及数量进行统计,可揭示出该领域的演进态势、发展阶段及速度。笔者按照数字人文领域发文量的情况,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052011):2005 年我国第一篇数字人文文献“超越逻辑”:数字人文的时代特征发表,但 20072011 年没有相关论文发表,表明学术界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关注度不够,研究进展缓慢。第二阶段是起步阶段(20122017):该阶段的发文量呈增长趋势,表明数字人文研究逐渐起步发展。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2018 年至今):2018 年的发文量约 100 篇,2021 年69第 43 卷第 1 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 年 1 月的发文量约 250 篇,表明数字人文研究已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3.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学术界普遍存在由多个作者共同协作发表文献的情况,多作者协作能够提高研究效率及科研质量。笔者对数字人文领域发文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锁定该领域的活跃研究人物及核心研究人员及团队。笔者利用 VOSviewer 对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绘制了作者合作关系图谱。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图书馆的夏翠娟发文量最多,上海图书馆的刘炜、南京理工大学的赵宇翔、中山大学的陈涛次之;刘炜与陈涛、朱庆华间的连线较粗,合作较频繁;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数字人文领域未形成合作体系。3.3 文献期刊分析 分析统计领域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可为研究人员和投稿作者提供参考8。笔者利用 Excel 统计了载文量10 的期刊,这些期刊总载文量为 600 篇,占总发文量的 71.5%。从表 1 可以看出,图书馆论坛载文 87 篇,占总发文量的 10.4%,表明图书馆论坛为数字人文领域重要的交流期刊;载文量较多的期刊属于图情领域的核心期刊,表明数字人文领域交流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图情领域,数字人文已是图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表 1 载文期刊统计刊名载文量(篇)刊名载文量(篇)图书馆论坛87山东社会科学19图书馆杂志59档案与建设16图书情报工作51浙江档案16图书馆39图书情报知识15中国图书馆学报32档案学研究15图书馆学研究30图书馆建设14情报资料工作29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13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8北京档案12图书与情报25新世纪图书馆12情报理论与实践24档案管理11档案学通讯24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0大学图书馆学报193.4 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高度凝练,分析一段时间内某领域研究成果的高频关键词对于确定该领域的热点、发展脉络及预测发展趋势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9。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将含义相同的关键词合并去重,去除无实义的关键词,得到有效关键词 1,708 个。笔者采取普赖斯公式界定高频词10,计算公式为:M=0.749Nmax。其中,M为高频词阈值,Nmax表示关键词频次最高值。统计结果显示,最高频关键词数字人文的频次 Nmax为574,计算得出 M=17.9;频次大于或等于 18 的高频关键词有 9 个,分别为数字人文(574 次)、高校图书馆(70 次)、图书馆(45 次)、数字学术(39 次)、可视化分析(37 次)、知识图谱(28 次)、人文计算(22次)、大数据(20 次)及新文科(18 次)。3.5 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笔者根据绘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总结了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热点,如:数字人文与图书馆、数字人文与可视化、数字人文与大数据、数字人文与新文科。3.5.1 数字人文与图书馆。在数字人文的发展历程中,图书馆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4 年 6月,“学术图书馆十大趋势”指出:学术图书馆可加强与学校、教师的合作,开展数字化人文科学研究。图书馆关于数字人文研究的服务实践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组织与揭示、智慧图书馆建设、人文学术研讨交流和传播等层面11。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多媒体资源,能够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数字人文的诞生也为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方向与广阔的发展空间12。此外,图书馆可通过构建数字人文服务平台等方式,加强与数字人文项目组的合作,充分发挥传承创新人类文化遗产及提供社会教育服务等功能。3.5.2 数字人文与可视化。数字人文借助计算机对各类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将数据信息以可视化方式进行交互表示,催化了人文研究的一种新模式,即数字人文可视化13。作为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可视化既能够直观地展示庞大繁杂的数据,也能够通过用户交互的方式呈现用户所需的信息14。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负责人王军教授指出,目前数字人文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是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国历史典籍进行数据化、语义化的重构和可视化呈现。数字人文研究的可视化能够将人文领域经过分析与挖掘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为数字人文研究开辟新的局面。3.5.3 数字人文与大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的存储、挖掘与利用技术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形式和支撑,人文计算、大规模数据分79翁冉,何世群,杨秀璋,罗子江:国内数字人文领域热点及趋势探析析开拓了数字人文研究者的视野,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15。3.5.4 数字人文与新文科。新文科提倡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及协同共享,突破了传统文科的思维方式。2020 年 11 月,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强调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在新文科背景下,数字人文研究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记忆保存与重现及数字学术服务交流等16。作为将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人文学科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数字人文研究为传统文科转型发展提供了方向,数字人文已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辅助支撑17。新文科能够拓展数字人文研究的学科边界,丰富数字人文研究的视角,创新数字人文研究的模式18。4 建议与展望 首先,加快数字人文研究建设,提升学术领域对数字人文的关注度。为了推动数字人文建设与发展,我国可从政策、技术、基金支持等方面入手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程度的扶持,搭建交流互助平台,完善数字人文研究体系,营造良好的数字人文学术环境,以期为数字人文研究建设提供支撑。此外,各高校和机构应积极开展数字人文相关的学术活动,提升学术领域对于数字人文的关注度19。其次,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重视图书馆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作用。数字人文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及人文学科的多种优势,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推动不同学科的发展。图书馆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扮演“连接者”这一角色,通过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组织与揭示、人文知识交流传播等方式,促进数字人文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再次,推动数字人文领域研究机构及作者间的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同的数字人文研究机构及学者开展合作,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数字人文科研效率、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而促进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的快速发展。最后,掌握数字人文领域发展动向及研究前沿,创新研究方法。数字人文是一个快速发展且不断壮大的研究领域,因此,学术界应立足自身优势,及时关注研究热点,注重发展趋势及资源流向,挖掘新的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式。参考文献:1Berry D M.The computational turn:Thinking about the digital humanitiesJ.Culture machine,2011(12):1-22.2S miley B.Transformative Digital Humanitie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Theological Librarianship,2021(2):47-49.3 夏翠娟.数字人文之热浪潮与冷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9(2):2.4 宋玲玲,郭晶晶.科学知识图谱视角下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研究分析J.图书馆杂志,2020(7):26-36.5林世华,谭富强.数字人文知识生产特征:基于 wordVAE 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J.出版科学,2022(2):57-66.6Sula C A.Digital Humanities and Libraries:A Conceptual Model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13(1):10-26.7Suissa O,Elmalech A,Zhitomirsky Geffet M.Text a-nalysis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in digital humanit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2):268-287.8 李爽.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2):85-95.9 贾侃,汪鹏辉,覃大嘉,等.知识管理视角下线上学习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路径: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3):169-175.10 刘奕杉,王玉琳,李明鑫.词频分析法中高频词阈值界定方法适用性的实证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9):42-49.11 何盼盼,陈雅.我国图书馆领域数字人文发展途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