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外非营利市场化研究三十年——概念、动因及效应_赖伟军.pdf
下载文档

ID:494508

大小:1.58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海外 非营利 市场化 研究 十年 概念 动因 效应 赖伟军
年第 期总第 期 年 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研究述评海外非营利市场化研究三十年 概念、动因及效应赖伟军 丁华芳 内容提要:随着 世纪 年代西方福利国家体制改革的推行,非营利市场化逐渐成为海外非营利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文章尝试对 世纪 年代以来海外非营利市场化研究近三十年的文献加以梳理,以期为国内相关议题研究的推进提供借鉴。文献分析表明,既有研究总体呈现出三大核心主题:一是针对非营利组织机构层面及非营利部门层次的多维转型现象分别加以概念化;二是从资源依赖和新制度主义两大理论视角对非营利转型背后的多元动力机制进行探究;三是围绕市场化转型对非营利组织机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多维效应展开争论。海外研究在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同时,在分析概念使用、考察对象整合及研究策略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若干问题与不足。关键词:非营利 市场化 概念化 动力机制 多维效应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赖伟军,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丁华芳(通讯作者),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慈善组织认定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韩山师范学院文科青年项目“社会工作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策略探讨”(项目编号:)。世纪 年代以来,伴随西方福利国家体制改革的推行及政府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全球非营利部门被裹挟进入一股至今仍呈不可逆转之势的“市场化”()大潮之中。作为一个领域的总体现象,非营利市场化涵盖了从具体组织结构与行为到部门整体环境及话语思维的全方位转型过程。具体表现在:商业创收在非营利领域的逐渐流行与普遍化(,),非营利机构工作职业化和治理正式化(,),非营利行动者对企业化管理理念及其相关实践的推崇和借鉴(,),以及市场竞争与效率原则在整体非营利部门影响的日益盛行(,)等。随着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非营利机构与商业组织越来越呈现内外趋同,有研究者甚至提出原本存在于非营利和市场之间的部门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因而没必要再继续固守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基于这一转型过程的规模之大和影响之深,非营利市场化成为过去数十年间海外非营利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作为全球非营利部门的一部分,中国非营利领域的发展同样受到上述市场化过程的影响。一方面,国内经济市场化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某种程度上帮助确立了市场机制在当前中国社会的普遍合法性,而非营利组织无疑处在这种合法性的“制度同构”(,)影响之下。另一方面,借助全球跨国公益资助网络,西方非营利市场化模式及理念也逐渐向中国非营利领域进行植入(,)。近年来,非营利实务界出现的针对公益与商业关系的激烈争论即是这种影响日益凸显的例证(吴强,)。在此背景下,有关中国非营利市场化问题的探究也逐渐引起关注。然而,目前国内数量有限的文献主要是针对相关议题的领域性介绍和规范性探讨(李江帆、杨望成,;张玉磊,;黄春蕾、郭晓会,),另有少量关于非营利组织市场化策略模式的案例考察(罗文恩、周延风,;王诗宗、罗凤鹏,)。除了近年出现的有关中国社会组织“企业化”动力机制的个别解释性研究(宋程成,),基于经验证据的实证分析明显不足,尤其是针对市场化趋势可能给中国非营利部门发展带来怎样的潜在影响缺乏系统评估。尽管少量管理学者尝试从组织营销角度对中国非营利机构“市场导向”()的内外动因及其绩效结果展开考察(周延风等,;胡杨成、蔡宁,),但这方面的探讨未能涉及非营利市场化转型的更核心命题。基于中国非营利部门市场化的现实趋势及学术界有关非营利市场化议题实证研究的不足,本文尝试对海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厘清其中的脉络结构,进而在总结海外研究经验并反思其问题不足的基础上为国内相关研究的推进提供借鉴。伴随西方福利市场化改革的推行,虽然海外有关非营利转型的探讨自 世纪 年代起即已有所涉及,但针对相关议题的系统考察事实上从 年代初才真正开始,并逐渐形成一个吸引众多学者参与的重要研究领域。因此,本文主要对 世纪 年代以来近三十年文献展开考察。需要指出的是,海外针对相关议题研究文献已有所梳理,其中尤以麦尔等(,)以“企业化”()为主题的系统考察为典型。基于文献脉络接近,本文的梳理考察与既有相关文献梳理在结构上可能呈现一定的相似性。不过,除了对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补充外,本文相较于既有文献考察在以下几方面形成推进。首先,有关非营利多维转型的概念化层面,本文认为需要将部门宏观层次的整体转型趋势与组织机构层次的具体转型现象加以区分,而“市场化”更多是从部门宏观层次对其他转型维度形成概念统摄。其次,针对非营利转型背后多元动力机制的探讨,本文从大量碎片化考察文献中抽离出制度主义和资源依赖两大理论视角,从而使得此部分研究梳理结构更加清楚。此外,通过补充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对既有关于非营利转型多维效应的争论进一步加以丰富和完善,包括有关非营利市场化的社会功能影响考察之制度场域和体制转轨视角的引介等。一、非营利市场化的多元现象概念化作为一个领域的总体性现象,非营利市场化事实上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和多维度内容的描述性概念。在市场化概念统合之下,既有海外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针对相关转型现象展开探讨。其中,涉及研究者聚焦具体研究对象并对其分别加以概念化的问题。普遍认为,世纪 年代西方福利国家体制改革的推行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对各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方面,为有效减轻政府福利负担而进行的社会服务预算缩减改革,使得原本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支持的大量非营利机构遭遇资源困境(,);另一方面,市场效率原则指导下政府引入服务外包机制()吸引了众多商业企业进入社会服务市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非营利组织面临的资源竞争(,)。上述资源压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量非营利机构通过转向探索商业创收方式寻求新的组织发展资源。针对这一最早出现并随即引起广泛关注的非营利组织转型现象,学者们通常用“商业化”()概念加以概括指称(,;,)。具体行为层面,非营利组织商业化主要表现为服务收费和产品销售两种机构创收策略(,;,)。根据一项全球非营利部门跨国比较研究,世纪 年代末,服务收费和商业收益在世界各国非营利组织收入构成中占比已达,超过政府资助和慈善捐赠,成为全球非营利机构最主要收入来源(,)。商业创收行为之外,几乎同时出现并逐步引起研究者关注的还有非营利机构内在组织结构的变化。比如,非营利组织工作职业化(),表现为全职领薪及具有相关专业或职业背景人员在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结构中占比上升,而志愿者对非营利组织运行发展的重要性则逐渐降低研究述评赖伟军 等:海外非营利市场化研究三十年 基于这一转型过程的领域总体性,本文选用非营利市场化(而不是非营利组织市场化),以便对非营利整体部门层次与具体组织层面的多元转型现象形成概念统合。(,)。此外,有研究者侧重从理事会治理结构角度出发,考察大量非营利机构在外部资源竞争压力推动下对商业公司董事会治理模式的学习借鉴(,)。另一些学者则关注非营利组织更多元的“理性化”()结构要件的配置,包括战略规划手段、财务审计制度、独立评估体系及外部顾问制度等(,)。同样在组织理性化维度,还有一部分学者更加聚焦非营利组织“管理化”()现象的考察。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推进过程中,随着企业管理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日益盛行,非营利机构被卷入一场积极向企业组织学管理的运动之中(,、)。研究表明,来自外部资源供给方的问责要求是推动非营利组织管理化实践的一个核心动力(,)。相较于社会公开问责侧重关注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和使命遵循等方面的内容,资助方问责通常更加关心受资助机构的工作效率表现,因而绩效评估成为引入非营利部门的最重要的“管理化”措施之一(,)。在具体技术层面,实证研究分别考察了不同绩效评估技术在非营利组织工作中的使用,包括结果导向评估(,)和平衡积分卡模型(,)等。一些新近的研究更是深入到相关技术植入现场,考察更加微观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化”发生过程(,)。无论是商业化、职业化,还是理性化、管理化,侧重关注的都是非营利机构在组织行为与结构层面的转变。在上述不同侧面组织结构与行为考察的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企业化”概念加以统合,指向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化改革环境下向商业企业的全方位学习与转型过程(,)。比较而言,虽然也有个别研究者在诸如商业创收等狭义范畴使用市场化概念(,),但多数学者用到非营利市场化时通常包含更丰富的内涵。比如,除了机构商业创收现象外,萨拉蒙(,)把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市场竞争也纳入非营利市场化范畴,而艾肯芭莉等人(,;,)则更是将政府服务外包竞争、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社会企业发展等视为非营利部门市场化的核心讨论维度。考察学界后续大量以非营利市场化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大部分是在艾肯芭莉等指称意义上使用市场化概念(,;,;,)。因此,如果说商业化、职业化、管理化等分析概念主要侧重于有关非营利组织机构层面多元行为与结构变化的考察,那么市场化则更多是从整体非营利部门层次对非营利多维转型现象形成概念统摄。这一概念指涉层次上的区分对议题实证研究的开展至关重要,本文后续问题反思部分将对此进行专门讨论。二、非营利市场化的潜在动因考察基于上述非营利不同层次及不同维度转型现象的锚定,学者们继而分别从原因解释和影响评估两个角度推进研究。在原因解释方面,研究者试图揭示非营利多重转型背后的具体动力机制,其中资源依赖和制度主义成为学者们援引最多的两个理论解释视角。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为适应外部资源环境变化,组织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性行动以维持自身生存(,)。对非营利组织而言,导致其一系列转型发生的外部资源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西方福利国家改革背景下政府公共服务预算缩减及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市场竞争导致非营利部门资源困境,是促使大量非营利机构逐渐转向探索商业创收、寻求组织发展替代资源的直接推动力(,;,)。在经验证据上,通常表现为非营利组织获得政府资助与其商业创收之间呈现负相关性(,)。其次,绩效评估等管理化技术在非营利组织内部的植入则主要来源于外部资助方的考核要求。大量研究表明,即使这种企业式评估考核要求可能导致资源提供方与受资助机构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包括政府和公益基金会在内的各类非营利资助者对于企业化管理技术在非营利机构的推广应用仍极为推崇(,;,)。不同于资源依赖理论对资源压力的关注,制度主义视角更加强调外部制度环境要素对促进非营利多重转型的影响。根据组织新制度主义理论,制度因素可通过政策强制()、规范引导()及模仿学习()等多种机制对组织行为加以同构(,)。比如,政策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年第 期制层面,除了基于资源供给关系对非营利机构提出绩效考核要求,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要求非营利部门推行相关管理化举措(,;,)。行业规范层面,有研究表明部分非营利机构理事会治理结构的企业化并不是迫于外部资源压力,而是因为处在特定行业协会系统内部,其背后呈现出领域规范文化的影响(,)。此外,一项基于长时段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不同领域非营利组织获得政府资助及私人捐赠的规模并未随商业创收的增加而减少,资源依赖无法解释非营利部门商业化转型(,)。研究者进而提出,面对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非营利组织通过向商业企业模仿学习扩大服务供给才是非营利商业化趋势背后更具解释力的因素。除了从以上三个层面揭示制度要素的具体影响外,一些研究还考察了特定职业背景的“制度行动者”()等结构要素在推动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转型中的制度作用机制(,)。理论建构方面,布隆利和梅耶(,)甚至从近代人类文化总体趋向理性化角度,对非营利组织理性化趋势提出了一个更宏观的制度解释。虽然资源依赖和制度环境对全球非营利部门市场化转型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作用路径,但资源和制度两种机制之间也并不截然对立,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同时作用于非营利部门整体转型过程。比如,一项有关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过程的自我民族志()考察显示,以行业培训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化机制(制度影响)与资助关系中的绩效考核要求(资源依赖)同时存在,共同推动非营利行动者自我职业化认同的建构形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