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互联网
创业
身份
构建
基于
数据
实证
检验
梁晗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年第期梁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邮政编码:,电子信箱:;刘刚(通讯作者)、殷建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项目青年学术创新团队()的资助。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互联网创业身份的构建 基于众筹数据的实证检验梁晗刘刚殷建瓴 提要如何构建一个恰如其分的创业身份以应对“求同还是存异”的两难困境,从而吸引大众投资者的支持,是互联网众筹创业情境下至关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文基于最优区分理论的多维协奏视角,区分了创业者身份相似性和创业项目独特性,并将大众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区分为投资意愿和投资规模决策阶段,构建了大众投资者评估最优区分创业身份的两阶段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在同一阶段内,创业者身份和创业项目身份两个维度表现为一致性的交互协奏模式,而跨阶段时则表现为互补性的交互协奏模式。最优区分创业身份的构建是通过跨越不同阶段、不同结构维度达成的,具体表现为:在投资意愿决策阶段,传达较高程度的创业身份相似性;在投资规模决策阶段,传达中等程度的创业项目独特性。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最优区分理论多维协奏模式的研究,也为互联网创业提供了创业身份构建的最优区分模式借鉴。关键词互联网创业;创业身份构建;互联网众筹;最优区分理论一、引言金融支持是制约创业活动的一大瓶颈所在(袁卫和吴翌琳,),而互联网众筹推动了创业创新要素与资本要素的对接,为创业者带来了降低创业门槛、缓解创业资金压力的有利条件,随着互联网众筹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这一模式也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开展国际化创业、获取国际化融资的有效渠道(,),彰显了促进创新创业的极大潜力。与此同时,这一新兴模式也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以极低成本直面投资者的机会,通过在众筹平台上展示创业项目以检验其能否获得资本和市场的青睐,借助互联网实现最小成本的真实试错。这一新兴模式使得创业活动迎来了前所 未 有 的 机 遇,但 也 对 创 业 者 带 来 了 极 大 的挑战。创业与生俱来地面临着“求同还是存异”的两难困境,而这一难题在新兴的互联网众筹创业情境下显得尤为明显(,)。首先,对于创业活动而言,一方面,其固有的创新属性要求创业者彰显独特性,以获得竞争性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历史绩效以及创新所具备的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特征,创业也面临着突破现有制度范式的极大压力,其合法性备受挑战,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因此,创业者往往通过同构行为来彰显相似性,以获得合法性优势。在“求同”还是“存异”的权衡过程中,创业者如何寻求一个合理的度,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年第期其创业能够既“相似于”又“不同于”其他组织,兼具合法性和竞争性的优势,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达成“求同存异”平衡状态的这一合理的度,在理论上被称为最优区分状态(,)。其次,在互联网众筹情境下,其创业项目的萌芽阶段属性和线上模式进一步加剧了建立合法性的难度,同时互联网众筹平台市场的过度拥挤现象也放大了差异化和竞争压力(,),这些因素均使得“求同还是存异”的两难困境更加突出。此外,在向大众投资者传达这一最优区分状态时,由于互联网众筹创业项目的产品、服务、战略和组织形式等普遍尚未成型,难以为潜在投资者提供评估创业项目的客观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创业者对于个人相关信息和项目相关信息的披露,尤其是对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做什么”的身份构建几乎成了潜在投资者所能依据的唯一信息来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刘刚等,)。这也意味着,对于互联网众筹的创业者而言,构建一个最优区分的创业身份是关乎其资源获取的重要环节,也是互联网众筹创业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因此,有必要探索如何构建最优区分创业身份以获得潜在投资者的青睐,最优区分理论为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其新发展、新挑战也为本研究的深入剖析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一,大多数研究假定最优区分状态是在单一维度上找到一个最优的收敛点,例如保持中 等 程度 的 独特性(,),忽视了可能“相似于”或“不同于”多个参照点,从而达成协奏平衡模式,而非局限于单一参照点或单一维度上的零和博弈。根据 ()的研究,创业身份是一个多维度的构念,包含了创业者身份(个人层面)、创业企业身份(组织层面)和制度领域(市场层面)三个层面。鉴于互联网众筹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不同于成熟市场具有较高的制度化程度,并且一般情况下创业者在平台上涉及其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的信息远多于制度层面的信息,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创业者身份(关于“我们是谁”)和创业项目身份(关于“我们做什么”)两个维度,突破以往研究聚焦于组织层面这一单一维度,探讨创业者如何在创业者身份和创业项目身份间达到协奏平衡以实现最优区分。第二,已有研究陷入于最优区分行为与绩效结果的关系探究中,忽视了利益相关者作为最优区分行为的直接受众,其认知和评估将直接影响最终的绩效结果,目前基于利益相关者这一重要视角拓展最优区分理论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从创业身份构建的受众出发,探究大众投资者如何评估最优区分创业身份。有鉴于此,为了探究创业者如何基于不同维度构建最优区分的创业身份以获得大众投资者的支持,本文通过 挖掘技术收集了互联网众筹平台的创业项目、创业者和投资者投资行为等信息,最终形成涉及 个创业项目、个投资者、条投资规模数据信息、条投资意愿信息的数据库,基于实证检验结果和研究结论为互联网众筹新兴情境下的创业者、投资者和众筹平台等提供借鉴,聚焦于为最优区分理论与创业领域作出理论贡献。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一)“求同还是存异”的两难问题“求同还是存异”两难问题被理论化为最优区分问题,关注的是企业层面普遍存在的趋同化和差异化的矛盾,值得关注的是,在创业情境下,由于创业企业陷入寻求创新与缺失合法性的两难境地,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态势和制度约束,必须同时满足更高程度的独特性需求和更高程度的相似性需求,导致“求同还是存异”成了一个更难以抉择的战略选择,进而表现出更明显的最优区分悖论问题。互联网众筹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创业情境,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最优区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众筹面向大众投资者的线上模式改变了传统创业融资面向少数专业投资者的线下模式,这一转变确实带来了以极低的成本触及海量大众投资者的有利条件,但这一线上模式也限制了投资者与创业者面对面地接触和了解,双方仅仅通过项目融资期短时间的在线窗口进行信息沟通,这对创业者建立创业合法性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众筹本质上是一种平台经济形式,低门槛的进入条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年第期件使其面临着平台市场所遭遇的普遍困境 过度拥挤现象(,)。此外,投资情境也从封闭转为开放,创业项目的信息透明化和公开化使得投资者可以在众多项目之间进行对比。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投资者注意力的分散。缺乏差异化的创业项目容易迷失在茫茫竞争中,难以被投资者捕获,这也意味着,创业者面临的差异化挑战和竞争压力被放大,这些因素均对互联网众筹创业者应对最优区分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优区分理论植根于战略和制度领域,战略领域的观点强调差异化,认为其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竞争压力,但弱化了制度同构,而制度领域的观点强调的是趋同,认为其有利于合法性构建和资源获取,却 降低 了获 取 竞争 优势 的 机 会。()的研究在整合两种观点的基础上衍生出战略平衡视角,通过实证检验支持了适度差异化的企业能够同时平衡竞争性和合法性压力,比高度一致性或高度差异化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绩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适度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最有利于企业绩效成了最优区分理论的主流观点。然而,这一观点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遭受质疑,最优区分理论出现了倒 型、型、协奏等多种平衡模式共存的多元性主张(,),这种基于情境的偶然性也成为当前最优区分理论研究的一大重要话题(,)。为应对这一话题,一些研究指出,事实上企业可能达成的最优区分状态并非是在单一维度上找到一个最优的收敛点,而是一种跨越多个维度、多个层次的协奏状 态(,)。例 如,()的研究发现,企业倾向于在上游和瓶颈技术领域寻求一致性,但在下游市场应用领域追求差异化,并指出,一致性与差异化的平衡跨越了企业和行业两个层面。根据协奏观点,实现最优区分的过程有必要从单一维度的战略平衡视角向多维协奏视角突破,创业者可能“相似于”或“不同于”不同的参照点(,),从而组合成一种新的协奏平衡模式(如整体协奏、互补协奏等)以实现最优区分(,)。所谓整体协奏,强调的是系统层面的协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每一维度的具体实践均是可以被认可的,但彼此之间的协同关系是不同的;另一种是某一维度表现出特殊性,但存在着支持性行动与之配套。互补协奏则指的是企业在某一维度的偏离,可以通过另一维度的趋同来获取合法性,形成补偿效应。因此,对于参照维度和基准的明确,成为最优区分理论实现研究对话的起点,也成为创新最 优 区 分 协 奏 模 式 的 基 础(,)。结合互联网众筹情境的现实情况,创业者所面临的合法性挑战和竞争性挑战均显著提升,平衡两者的两难困境更为明显,而多维协奏的平衡观点为创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启示,创业者的创业身份构建行为有必要突破局限于单一参照点或单一维度上的零和博弈思想,采取从多个维度上突围的协奏方式以实现最优区分。此外,最优区分理论的大多数研究局限于“最优区分行为 绩效”的关系探究中,忽视了利益相关者作为最优区分行为的直接受众,其认知和评估将反映在最终企业的绩效结果上(,;郭海和李永慧,)。从利益相关者出发,一些学者认为,实现最优区分的过程是一个两阶段评估过程(,),当利益相关者面临数量众多的选择空间时,并非每个备选都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考虑,因此首先会经历一个范畴化阶段,要求企业彰显趋同性以满足最低的合法性要求,使其能够进入利益相关者的考虑范围,其次将经历选择性阶段,通过差异化使其与范围内的其他企业区别开来,最终获得利益相关者的青睐。此外,已有的互联网众筹研究大多以项目融资绩效来评判创业者的行为成效,缺乏对大众投资者这一微观视角的关注,以项目层面绩效替代大众投资者评估结果的方式造成了个体层面差异信息的损耗,而这部分差异往往是反映大众投资者个体对项目评估的最关键信息。因此,本研究借鉴两阶段评估法,将大众投资者的决策区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投资意愿决策阶段,二是投资规模决策阶段,深入剖析大众投资者如何评估最优区分创业身份的微观过程。(二)创业身份构建与资源获取身份是一种宣称活动,描述了构成实体的核心属性,定义了一个实体并赋予其意义。对于个体而言,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教育程度和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年第期在地域的不同赋予了个体差异化的身份属性。一些研究指出,在金融交易市场中,身份属性是影响受众判断的关键因素,从而引发了身份标签偏向现象,并导致投资者产生“理性歧视”和“非理性歧视”的决策行为(田秀娟和张智颖,),而金融创新模式下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能有效弱化这一身份歧视问题(庄雷和周勤,;祁让坤和冯兵兵,)。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如此,身份构建使其在竞争市场中划出一个“身份域”,以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其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价值创造能力如何的看法(,)。而这一影响作用在高度不确定且模棱两可的创业情境下尤为突出,因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产品、服务、组织结构或竞争战略等尚且无法做出客观评估。因此,身份不仅充当了一种关键的组织资源,也是一种意义建构方式(,),成为利益相关者评估该企业和决定是否提供资源支持的重要依据(,)。已有的一些研究表明,既“相似”又“独特”的创业身份最受青睐,因为这种身份能够同时赋予企业一定的合法性和差异性(,),最有利于获取资源。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其创业身份既涉及通过模仿和趋同获取合法性,也涉及在组织场域内寻求差异化(,)。此外,()的研究也指出,当创业身份具有合法独特性时,更有可能赢得投资者的肯定,这一身份包含着与制度化惯例和期望相一致的合法化主张和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偏离制度化惯例的独特性主张,并进一步结合了制度场域的特征强调了合法独特性创业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