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怀伦理学与操心本体论——对普遍伦理规范的一个探求_武小西.pdf
下载文档

ID:494271

大小:1.49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关怀 伦理学 操心 本体论 普遍 伦理 规范 一个 探求 武小西
年 月第 卷第 期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关怀伦理学与操心本体论 对普遍伦理规范的一个探求武小西(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摘 要 新兴的关怀伦理学从批判传统伦理学出发,希望成为传统伦理学的更优替代。传统伦理学预设了原子化个体并把自主性作为目标,关怀伦理学则强调生存所必需的关怀经验和人的相互依赖,并以此为新的伦理范型的基础和旨归。但是关怀伦理学面临两个难题:关怀作为传统的女性经验,为何应提升为人类普遍的伦理范式?发生在私领域的关怀,是否应该成为公领域的道德考虑?回答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需要澄清关怀的存在论含义。可以运用海德格尔的操心本体论为关怀伦理学奠定存在论基础,因为操心本体论把关怀或操心()揭示为人的普遍本质,生存即筹划自身可能性的活动,而人作为在世的与人共在,本就内在地相互关联。关怀伦理学也启示出了操心本体论所蕴含的伦理向度,展开了生存论伦理学的一个可能性。关键词 关怀伦理学 操心本体论 共在 普遍伦理规范基金项目 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和道德发展高端智库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类增强技术的政治论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武小西(),女,武汉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伦理学、政治哲学、西方哲学。,:,:,.,:,.;.,:,:,.关怀伦理学作为一种女性主义思潮,最初的目标是希望被道德哲学传统所忽视的女性经验 照顾老幼和护理病人的关怀经验 能够进入理论视野并获得道德意义。随着理论的发展成熟,关怀伦理学现阶段的目标则是把关怀经验确立为一种新的伦理范式,这个范式不仅是对传统的以公领域行为和交往为范型的伦理范式的补充,还是一种更根本的、能够更好覆盖人类生活整体、更好处理实践问题的伦理范式。然而,传统的女性经验为何能够上升为一种对人类整体有效的普遍伦理规范?关怀经验和关怀概念得以成为一种新的道德哲学的基础与核心的根据是什么?本文通过寻求对关怀概念的存在论解释,尝试为关怀伦理学奠定具有普遍性的存在论基础。一、关怀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怀伦理学缘起于 世纪 年代道德心理学实验呈现出的男女差异,劳伦斯科尔伯格()的发展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的道德感总是向着基于普遍原则的思考而走向成熟。然而,卡罗尔吉利根()注意到,科尔伯格的实验对象都是男性,女性的道德感其实有着不同特征:男性倾向把道德建基于抽象原则,女性则倾向聚焦于具体情境。科尔伯格把这个差异阐释为女性相对于男性的不成熟,吉利根则指出女性思维是不同于男性思维的“另一种声音”,对于道德心理学来说是同样合法的体验和视角,即“关怀的视角”。内尔诺丁斯()基于女性哺育和抚养孩子的经验总结出以关怀为核心概念的教育伦理学,弗吉尼亚海尔德()等女性主义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哲学意义上的关怀伦理学。诺丁斯和海尔德批评传统道德哲学的理论预设,认为把人看作相互冷漠的原子化个体是对人性的扭曲,因为人的生存本质上是相互依赖的,人始终并且深刻地处在和他人的关系之中。关怀伦理学正是建基DOI:10.13916/ki.issn1671-511x.2023.01.001于人的依赖性和关系性本质,不是把抽象、普遍的原则看作道德的核心,而是认为道德实践应围绕对具体的人的关注和关心来展开,“关怀关系要求对需求的回应、敏感、共情和信任”。这样才助于让道德落实于人,让人能够更好地生活。诺丁斯和海尔德指出,传统道德哲学预设了人是原子化个体,自主性()是个体的道德目标,但是,独立自主更像是男性思维所追求的生存方式,女性往往倾向认为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的家庭生活非常有价值。以权利和自主概念为核心的传统道德哲学,因其原子化个体的理论预设而显得比较适合处理公共领域中陌生人之间的利益问题。然而,传统道德哲学的目标并不仅仅是理解、建构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公共空间,而是以包括私领域的人类生活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这便导致了以下后果:由亲密关系和家庭生活构成的私领域,要么被贬低为不重要的边缘领域,要么在不恰当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架构下无法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承认。这两种后果相互交织,导致私领域的关怀经验难以得到应有的理论关注和处理。但是,亲密关系和家庭生活对于人格的培育和德性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私领域排除在道德哲学的视野之外,得出的理论体系很难恰当把握到人类生活整体的内在本质和发展方向。根据传统社会的分工习惯,女性的实践活动主要在私领域,孕育和照料婴幼儿、护理老人和病人往往是女性的工作,关怀伦理学作为一种女性主义思潮,出发点之一便是为了让传统的女性经验进入理论视野、得到承认并被赋予应得的价值。关怀是否应该成为一种伦理规范?文献中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支持的观点认为把关怀经验提升为一种伦理规范,有助于让传统的女性劳动的价值得到承认,让女性的视角被看见并进入理论视野。反对的观点则认为这会维持传统分工对女性的压榨,减少女性进入公共领域的机会并加深性别不平等,因为把关怀经验提升为伦理规范有预设性别本质主义的嫌疑,预设女性天生更适合在家庭中照料他人和负责维系亲密关系,不擅长从事公共事务和进行理性思虑。诺丁斯和海尔德对反对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诺丁斯认为,这个顾虑不应否定关怀实践的价值,而应看作一个改变的契机,改变传统关怀实践中性别分工的习惯,寻找对于所有人来说都适用的普遍关怀模式。海尔德则指出,值得推荐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伦理规范的关怀实践,并不是传统父权制社会中常见的压迫性关怀实践,我们寻找的关怀模式应是可以拓展到家庭和友谊的背景之外的那种关怀,找寻这种关怀模式的过程,也是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甚至国际关系的深刻重构。一个重视关怀的社会应重组其社会角色并转化其实践方式,这个意义上的关怀可被看作一种公共价值,而不仅仅是私领域中的价值。因此,尽管关怀伦理学最初主要是让女性思维和经验被承认,发展成熟的关怀伦理学则不仅满足于补充传统伦理学的不足,而是旨在成为一种涵盖人类生活整体的完备的伦理学。诺丁斯、海尔德和迈克尔斯洛特()认为关怀伦理学的概念和架构不仅适合处理私领域,而且可以并且应该为公共领域的制度和政策提供指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把关怀运用于公领域的可能性,比如把共情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动机。斯洛特论述道,可以把个体层面在行为和态度上的关怀类比到社会层面法律、机构和习俗处理公共问题的方式上:“共情的关怀伦理学根据个体如何共情地表达、展示和反映关怀动机来评价个体行动。而某个特定社会的法律、机构和习俗正像那个社会的行动,因为这些反映或表达特定社会群体(或子群体)的动机(或信念),正如个体的行动反映或表达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李萍、刘念:“关怀”与“正义”优先性的道德反思,现代哲学 年第 期。,:,:,.,:,:,.,:,:,.,“.”,.,:,.,:,:,.,;,;,.个体行动者的动机(或信念),尽管某个特定社会的行动比个体行动更稳定持久。”当关怀伦理学成为一种规范人类生活整体的理论,之前女性主义伦理学家对传统伦理学提出的质疑,便同样构成对关怀伦理学的挑战:为何认为适合于私领域的伦理规范同样适用于公领域,甚至是对传统的公共领域伦理规范的更优替代?用私领域的伦理实践规范公共领域,是否同样会造成对公共领域的误解甚至扭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述问题便转化为:关怀实践主要是一种传统社会分工方式中的女性经验,为何一种特定的女性经验应该成为人类生活整体的伦理范式?关怀实践为何应被普遍化为一种完备、全面的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架构?综合而言,倘若关怀伦理学希望成为规范和指导人类生活整体的完备伦理学,便需要回答一种特殊的经验为何能够且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范式。海尔德提供了一个回答:每个人都作为孩子被照料过,否则无法活下来。人到晚年、人在病中等脆弱的阶段也需要他人的关怀照顾。这揭示出人生所本有的脆弱性和依赖性,人必须处在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好好生存。海尔德进一步论证说,关怀伦理学可以比基于公领域经验的传统伦理学更根本和更具普遍性,因为没有关怀人无法生存,但是没有正义人仍然有可能生存,事实上人类历史的很多阶段都是不正义的。正义可以是内嵌于关怀伦理框架之内一种特殊价值,适用于人类生活的部分领域。海尔德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但是仍然没有令人满意地解释关怀实践应该作为一种普适伦理规范的理论根据。固然每个人都有过被照料的阶段,但这只是解释了作为客体或承受者“被关怀”的普遍性,并没有表明作为关怀主体进行关怀实践的普遍性。并且,海尔德是在描述一个偶然的经验事实,并非给出正当性的根据: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可能世界,其中婴孩、老人和病人都由人工智能照料,没有人作为关怀者进行照料劳动。对此海尔德有进一步的回应。她论证道,如果只是满足婴孩的基本生理需求,婴孩并不能恰当地发育和成长为被康德式道德哲学预设为前提的自主个体,“婴孩的发育和成长需要经历信任和关怀的社会关系”,因此,关怀关系要优先于个体的独立自主。所以,人工智能提供的仅仅对于基本生理需求的照料是不够的。海尔德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任何个体生活中亲子的和经验的现实在根本上与他人相连接,个体镶嵌其中的社会关系在重要意义上构成着他们的人格()”。海尔德的补充说明固然揭示了关怀关系对于人的成长的必要性,但是她所设想的关怀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怀关系,并把母子关系看作关怀关系的模板,这是权力不对等的单方向依赖关系,和成年人之间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怀关系非常不同。为了证明关怀关系在规范性意义上优先于传统道德哲学所强调的独立个体的自主性,平等的成年人之间的关怀关系为何先于自主性,仍需得到解说。事实上,海尔德简短地触及了这个问题,她指出关于社会契约论的研究中的一个观点: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团结、信任和公民情谊,社会契约便不可能得到维持。换言之,独立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契约寄生于社会团结和信任,而关怀关系正是社会团结和信任的基础和条件。这是一条很有启发性的思路,有助于解释关怀之于人的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但是,这里所说的关怀究竟是在因果意义上还是规范意义上先于平等的个体,还并不清楚。而且,如果已经存在足够的关怀和信任,契约本身似乎就成了多余的。关怀的普遍性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维度,即关怀经验是仅仅指关怀他人的实践,还是也包括自我第 期关怀伦理学与操心本体论,.诺丁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认为把私人领域的实践范式直接转移到公共领域,不仅会造成对公共领域的扭曲,也会毁坏家庭的特殊本性。斯洛特在 一书中讨论男性和女性的道德感的高低时简短提到这个问题,如果认为女性的道德感高于男性,“这是否会造成关怀伦理学难以服务于全人类的道德,因此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给予我们 男性和女性 理由以怀疑关怀伦理学(或康德伦理学)作为一种全面或整全的人类道德理论的有效性?事实上我并不确定”第 页。,:,:,.、.,:,:,.,:,:,.,:,:,.关怀?关怀伦理学家基于对关怀经验的关系性本质的强调,认为关怀仅指关怀他人。诺丁斯把关怀定义为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这个关系由两个全神贯注和动机移位重要元素构成,即关怀者对被关怀者持有关注和担忧,通过共情感同身受,以回应具体的被关怀着者的需求的方式。这与斯洛特的理论相似,他们都把与他人的共情看作关怀关系的关键。他们对于关怀的理解都从概念上排除了自我关怀的可能性,把关怀等同于关怀他人。蒂姆特布贝克()明确指出,关怀经验的关系性本质意味着关怀必须是在面对他人时对他人需求的回应,而且并不是所有对他人需求的回应都属于关怀,只有回应他人无法自行满足的需求才算关怀。如果是回应他人自己可以满足的需求,便只能算作服务。关怀经验是人与人互动的活动,凸显着人的相互依赖性和深刻的关系性本质。然而,把关怀经验限定为对他人的关怀,便丧失了自我关怀的可能性。这个后果与基于女性主义立场对关怀伦理学的批评紧密相关:把关怀经验提升为伦理规范,有可能强化传统性别结构对女性的压迫;把关怀实践限定为关怀他人,便更加明显地鼓励自我牺牲,鼓励以自身为代价去关注和照料他人,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在历史上使得女性陷入经济和权力结构上的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关怀伦理学是在提倡一种“奴隶道德”。比较而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