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古韵
新诗
唯美
编译
陈夏临
第 38 卷第 1 期学报No.1 Vol.382023 年 1 月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Jan.,2023DOI:10.16069/ki.511610/g4.2023.01.007古韵重拾:林庚新诗的唯美编译陈夏临(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摘要:林庚对中国古典诗歌采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态度,在新诗格律、语法与语言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独特中国古韵的中国新诗。哈罗德阿克顿在 中国现代诗选中对林庚新诗创作理论与新诗作品的甄选,注重技法纯粹性、诗语古典性、诗风历史性。在诗歌翻译层面,阿克顿以“以诗译诗”的唯美主义译介笔法,忠实地还原了林庚白话诗的“中国诗味”。阿克顿在新诗编译上的独辟蹊径,是对西方世界唯美“中国梦”的投射,也暗合林庚新诗创作的审美理念。关键词:哈罗德阿克顿;中国现代诗选;林庚;唯美主义;中国文化传统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23)01004307收稿日期:20211008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征引阐释及启示研究”(20JZD046)作者简介:陈夏临(1985),女,福建宁德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站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汉学家哈罗德阿克顿(Harold Acton)和美国诗刊编辑哈丽叶蒙罗(Harriet Monroe)等人,借助文学研究译著 中国现代诗选(Modern Chinese Poetry)与著名诗歌刊物芝加哥 诗刊(Poetry)等中西方文化交流平台,向西方读者译介林庚(LinKeng)的中国新诗及其成就,向英语世界打开了遵从中国传统文化美的新诗鉴赏之路。近年来,对林庚新诗的研究,不仅关注他在新格律诗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历程,还从新诗批评视角,对林庚格律诗创作历程进行反观。而林庚作为文史研究者的身份,也使更多学人关注其所提出的“盛唐气象”说与其新诗的晚唐风韵间联系,从而发掘林庚新诗寓古于今、复兴传统的古典化创作意识。林庚新诗创作思路,结合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继承与思辩,其新诗格律与语言兼具较强传统性与跳跃性。而阿克顿等西方学者对林庚诗的甄选与翻译,更从唯美主义、现代主义等视角,寻觅投射于新诗的中国古韵,并向世界提交了来自中国新诗的个案研究。一、林庚新诗的创作背景与域外传播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林庚曾受朱自清、闻一多、郑振铎、俞平伯、施蛰存、茅盾、周作人、废名、沈启无、徐耀辰等著名文人提携指点。在1936 年冬这“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经徐志摩引荐,林庚成为 世界日报明珠文学副刊主编,在1936 年10 月1 日至12 月31 日三个月间,林庚以 明珠为新文学启蒙34运动阵地,发表周作人、废名、俞平伯、叶公超、朱自清、朱光潜、李长之、沈启无等的大量诗歌 与 散 文 作 品,创 作 编 辑 水 平 得 到 初 步历练1。在阿克顿编译 中国现代诗选的 1936 年,林庚已从清华大学毕业,先是“留校担任朱自清助教,并为闻一多的国文课批改学生作业。又应郑振铎之邀,任 文学季刊编委,并负责新诗一栏的组稿工作”2。林庚新诗创作始于 1931年,1933 年发表第一本诗集 夜(1933),收录 1931 年至 1933 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 43 首;1934 年他辞去清华大学教职专事新诗创作,同年发表第二本诗集 春野与窗(1934),收录自由体新诗 57 首;1936 年又出版新格律诗 58 首,结集为第三本诗集 北平情歌(1936)。林庚新诗被翻译到英语世界,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热衷中国传统文化的阿克顿,是向英语世界结集翻译中国新诗之第一人,在首部英译新诗总集,即阿克顿与学生陈世骧(Ch en Shih hsiang)合译的 中国现代诗选中,林庚新诗被选 录 19 首,分 别 是 Winter Morning(冬晨),Daybreak(破晓),Red Sun(红日),The Country in Spring(春野),Morn-ing Mist(晨光),Rainy windy evening(风雨之夕),Forget(忘了),The Red Shadow(红影),Fifth Month(五月),Spring andAutumn(春秋),Memories of Childhood(忆儿时),Home,Summer Rain(长夏雨中小品),Night(夜),Hopeless Sorrow(沉寞),Autumn(秋日),The Heart in Spring(春天的心),Shanghai Rainy Night(沪之雨夜),New Years Eve(除夕)。而阿克顿之所以尤其青睐林庚新诗,恰是被其诗中所述的古典中国意象所震撼。无独有偶,在阿克顿英译林庚诗作同一时期,林庚新诗还被美国著名诗歌刊物、编辑美国芝加哥 诗刊创立者哈丽叶蒙罗频繁选录翻译。蒙罗晚年致力于传播中国新诗,诗刊遂成最早录用中国新诗的西方刊物。林庚新诗以其诗歌的独特中国古韵与隽永唯美的语言风格,迎合了 20 世纪 30 年代浮华美国商业社会对中国新文学的诗意想象。林庚新诗创作始于新文化运动之后,在白话诗歌几乎全盘摈弃中国古典诗歌传承的激越洪流中,林庚却另辟蹊径,“他的诗学思想里面有着古与今、新与旧的巨大错位,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逻辑与历史的内在分裂。”3 在对西方诗歌借鉴、仿效甚至照抄成一时风气的逆境中,林庚毅然站在传统文化审美与古典诗歌继承的客观立场,此举正源于林庚深植于心的“仿古”意识,旨在于新诗中再现“盛唐气象”。“林庚通过自我选择,实现精神上的 二重解放,走上新诗自由创造的起点,并找到了新诗现代性追求与皈依传统的契合之路。”但林庚新感觉派新格律诗所突显的“晚唐诗的自然与幽深”,也成为其诗歌被诟病为晦涩与“仿古”的根源4。林庚认为,新诗的时代特征,并不在于古今或新旧,“应该是那思想的形式与人生的情绪。盛唐之世,与北宋时期,同为太平盛世,在生活上可谓相差无几,然而唐人解放的情操,崇高的呼唤,与人生旅程的憧憬,在宋代都不可复见;这正是唐宋文艺的分野。我们如果希望一个伟大文艺时代的来临,便必须从那错误的思想形式与错误的人生情绪中醒觉。”5 林庚此论既是对唐宋文学所投射时代精神的剖析,亦是他在新诗创作探索之初,对“诗言志”理想人格的要求。二、纯粹、古典、史感:阿克顿的林庚新诗品鉴(一)技法纯粹性值 中国现代诗选编译时期的林庚,已经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 夜(Night,1933)、春野与窗(Spring Meadow and the Window,1935)等,在阿克顿的新诗印象中,林庚这些寥寥数行的小诗,却意象极饱满、诗语颇纯粹,首首皆精华。作为现代主义诗人,阿克顿的诗歌创作理论旨在立足传统诗歌创作技法,依古韵创新诗语。阿克顿个人在诗歌创作中,就尝试拼接与借鉴现代主义诗语,试图融合古韵与新语态的唯美诗意,继而以文学传统可依的创新,反映诗歌所依托的社会新环境、折射新语境下的读者审美偏好。因此,为阿克顿所质疑的是,20 世纪 30年代的中国新诗,在求新时摒弃古典诗歌技法,反而无法突破传统诗歌的成就高峰。44为了支持继承文化传统的创作论,阿克顿将时任北京国民学院教师林庚的 论诗歌(OnPoetry)一文,在 中国现代诗选作家小传中重点摘录,作为阿克顿偏好新诗古韵的论据。在论诗歌中,林庚也提及新诗创作尽弃传统时,诗人所可能面临的问题。林庚提到,无论古诗还是新诗,皆不能掺杂太多个人观点,需忠实迎合人对自然的体悟。如苏轼 卜算子的生成过程,类似于以人的视角还原自然。先有诗感,接下来旋即而生出对所咏之物的体认,如王维 山居秋暝的阐发过程。在诗歌创作技法层面,林庚所持观点是,联通天人与体悟大道并非同类技法,前者是欣赏,后者是还原。而诗人在创作时须二选一,不可因刻意求全而损伤诗意美的表达,因中国诗歌在视角切换、感受还原上,都不允许有太大的跳跃,否则就会使诗歌气脉断裂6 166。但若从诗歌形式与语言发展来看,林庚认为,无论新诗与古诗,诗歌宗旨并非一味流于形式,而是追求内涵深邃。无论是对自然规律的体悟、还是对自然状态的感受等,林庚认为诗歌素材应始终以自然与天性为宜,过于人文、物质的内容,易造成意象堆砌与过时。而除了社会环境与诗语革新,林庚认为,诗人是否关注读者,决定了新诗的创作技巧。“新诗包含的新感觉和新的表达方式”,对从古典诗歌阅读习惯中走出的读者而言“显得尤为陌生,因此也生出拒绝”6 169。新诗在素材与诗语拼接“创新”上导致的阅读障碍,原出发点是为新诗发展提供形式转换的缓冲时间。“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不可分,跳出传统的内容、形式、语言与章法的关系后”,新诗在全新的内容、形式、语言与章法上,“必然会达到一种更广阔、更新颖的关系”6 169。因此,在借鉴古典诗歌既有成就方面,林庚指出,不能因古典诗歌中可借鉴的养分多,就贪图近便,遵循古诗格律、语法、词汇、典故等的渊博与精深,新诗的出路源于创新。“摹仿是永远也不会让人感到新鲜的”7 31,向古诗借鉴技法,实是从传统古韵中汲取能量。(二)诗语古典性林庚古典诗词与白话新诗兼擅,在新诗创作前,他曾有多年的古诗词创作经验,“1931 年在文学月刊先后发表 菩萨蛮等词 16 首。并开始从旧体诗词转向自由体新诗的创作”7 369,奠定其新诗的古韵基调。林庚的个人新诗集在阿克顿 中国现代诗选选译林庚作品前就已问世,处女作 夜(1933)由林庚自费出版8,该诗集以其古典与唯美风格,深受阿克顿击赏。林庚“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传统的历史考察来展望新诗发展的前途”,此外,在新诗语言探索上,“通过对汉语语言特点的分析来确定新诗形式的建立所应遵循的原则”9。给阿克顿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林庚新诗尽管忠实使用白话文创作,遵从新诗语言应用规范,但古典韵味非常浓烈。阿克顿认为,林庚新诗在意象与意境营建上,都注重对灵感与直觉的“诗意化”还原。林庚则将阿克顿所褒扬的“诗意化”,归结为“唐诗的好处唐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以最新鲜的感受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启发着人们。它充沛的精神状态,深入浅出的语言造诣,乃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完美的成就”7 1,即唐诗的超越性表现于其可启发一切时代的人文性。谈及古典诗歌创作的成就,从事历史研究的林庚曾提出“盛唐气象”,此理论后来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但林庚认为,古体诗歌在唐代已发展到意象巅峰,后世对古体诗歌技巧又进行了精细如发的系统性打磨,故现代人写古体诗,“就算写得再好,也不过怎样像古典诗词而已,不可能有你自己。于是就改写新的现代诗。加上当时民族矛盾很尖锐,也不可能沉醉于古典之中。”10 21林庚擅用古诗韵律、节奏、意象和典故写作新诗,他以敏锐的诗感,精准把握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林庚敏锐借鉴古典诗歌在节奏上的跳跃感、省略带来的想象空间、瞬息万变的感受性、自由的模块组合方式、陌生化生活中的感知系统等,让新诗语由飞跃而精炼,因真切而雅致,因朴素而动人。林庚认为,“要寻求一个完美的诗歌形式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为了新诗发展的需要,对此进行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尝试”,而完美的诗歌形式则有助于诗情与诗语的展现11 2。阿克顿比较 中国现代诗选所录新诗中的“古典派”与“现代派”,如林庚和戴望舒的新诗,风格就迥异于闻一多、郭沫若与徐志摩。正如 1919 年,李大钊在 什么是新文学中,对新文学的性质作出的定义,新文学并非“以好名54心为基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学,不是为 文 学 本 身 以 外 的 什 么 东 西 而 创 作 的 文学”12 142。新诗人对古诗的继承,使得新诗既革新诗语又传承文化,借力于文学传统在新形态中立住脚跟。而为阿克顿所质疑甚至反对的是,新青年诗人群体等,则更多仰赖西方文化传统,“太匆促地在欧洲和上海 孵卵”13。而作为“现代派”诗人的林庚,恰认识到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性,而“五四”之后为梁启超等学者所遗憾的“中国文学传统没有史诗”,在林庚恰解释为,中国史诗形成时期,“印度与希腊用的都是拼音字母”,可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