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大尺度绿...践——以北京温榆河公园为例_尹慧君.pdf
下载文档

ID:493933

大小:3.16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国土 空间规划 体系 尺度 北京 温榆河 公园 尹慧君
北京规划建设 45 RESEARCH 研究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对绿色空间规划的再认识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速,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从“外延”走向“内涵”2,从以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为特征,资源过度消耗的粗放模式逐步转向以创新和财富驱动为特征,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良性循环模式3。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改革体系下4,5,规划管控的对象从建设空间拓展到全域管控,规划管控内容“兼收并蓄”“多规合一”,管控要素不断叠加、细化6,7,对以往管控力度较为薄弱的城乡非建设用地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的集中建设区外包含着大量的林、田、水、草等非建设用地,既是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为人民群众提供美好休闲环境的潜力地区,而当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管控内容主要针对城乡建设用地提出要求,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都相对薄弱、粗糙,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如何通过规划手段处理好“山水林田湖草”与周边城市功能的关系,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突出城市风貌和地域特色,实现生态空间的高效能整合和高品质提升,并把空间管控的刚性要求纳入法定规划体系范畴,推进下一层级规划的深入落实,是我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在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双导向要求下,新时期的绿色空间规划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其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以“生态”为前提,保障生态环境健康永续将“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纳入规划统筹研究范畴,以生态美丽、自然原真、整体和谐为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推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8(“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NCS),运用贴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措施和技术方法,营造生物多样性网络,恢复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生境系统,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扰动,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韧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生活”为导向,支撑功能组织活力有序关注民生需求,有序组织和引导人的活动在自然系统中的介入程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功能多元、交通便捷、设施适配、景观宜赏宜游等多维视角,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文化、休闲、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在绿色空间中体验、感知的舒适性和便捷性,让游览者充分感受融于自然的和谐之美、艺术之美。以“生机”为动力,统筹全域空间治理有序大尺度绿色空间的规划不仅要解决好现有环境治理、功能提升等问题,还应兼顾未来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以近自然生长带动周边地区进入生态、经济、社会互利互惠良性循环的轨道。从规划空间资源治理角度入手,需适应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要素管控的要求,统筹全域空间资源,关注生态用地、农业用地、闲置土地等要素之间以及非建设用地与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循环互动。统筹协调对接建设用地管控层级和内容,创新非建设用地分区、分类和管控措施,给“每一寸”土地赋予合理的用途管制类型和目标导向,以实现城乡空间资源的高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城市大尺度绿色空间规划的理论背景北京新总规批复以来,以减量提质来倒逼城市发展转型、提升首都功能的目标导向已经随着总体规划的实施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留白增绿”和大尺度绿化建设逐步提速。如何将园林设计、城市设计、生态规划中已有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师法自然,提升整体生态效能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孕育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审美情趣。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象天法地”等思想,都集中反映了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的哲学观和价值观。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不断追寻自然之本质,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有着众多相通之处。对于大尺度的绿色开敞空间来说,不仅需要解决景观的美化和功能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实现区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生态效能提升的双重目标,不仅关注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和需求,还需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培育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从规划的空间范式和价值导向来说,城市规划师们从侧重物质空间更新完善,到加强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城市活力的营造,再到关注整个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大尺度绿色空间规划更新实践以北京温榆河公园为例尹慧君 吕海虹 王珊珊 李毓美46 北京规划建设研究 RESEARCH 护,是提升规划科学性的又一次跨越,也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一个集中体现。精野结合,将文化融入自然底色“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辞汉赋唐宋诗词,连绾表现着平等渗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诉诸于自然”9。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构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小到楹联、牌匾,大到总体设计中运用的构思与构图、对景与借景、节奏与韵律等造景法则,都是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地域特色注入了园林造景之中,体现不同的审美情趣,这种将文化的感知和提炼融于景观意境的设计方法应该被传承和活化。在大尺度的绿色空间规划中,需要在宏观层面把握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空间和尺度的关系,灵活应用城市设计的手法整合“山水林田湖草”自然基底,形成“高效利用空间资源+生态修复”的整体框架。在中微观层面,以“精野结合,大面是野,重点是精”为原则,细化节点的景观风貌设计。这里的“野”指以生境营造为主,大尺度林、田、草等风貌为特色,低维护、近自然为特点的富有野趣的自然景观。“精”包括传承文脉的历史遗迹,融入文化要素的园林景观,精彩的活动及精明的智慧公园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将文化景观巧妙寄存于自然底色当中,使人满足视觉愉悦的同时,精神层面得到升华和滋养。降低扰动,修“自然”如自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已被工业化、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所侵蚀和破坏,在原有的城市基底上去实现绿色空间的最大化,必然承担着大量的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的任务。遗产保护利用时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叫做“修旧如旧”,还历史以本来的面貌。同样在进行生态空间的提升和修复时,也应最大限度降低甚至消除建设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反对偏离生态价值的景观堆砌和造作的人工美化,同时,探索利用生态的办法去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引入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手段,遵循“近自然,低扰动,塑生境”的原则去“修自然如自然”,逐步恢复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形成“自然而然”的风景。温榆河公园规划技术方法转型探索温榆河公园依托北运河水系中的温榆河、清河进行建设,地处中心城区东北边缘,是全市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范围达到30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4.5个奥森公园、10个颐和园。温榆河公园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城市公园,从空间尺度上考量,它是一个超大尺度的城市级的结构性绿色空间,是多个公园组团有机结合的“城市公园群”系统,而不是某几个公园的放大或叠加,因此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跳出了单一景观规划的思维,而是从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理念落地实施的视角来探讨公园的功能布局、土地利用、生态保护、文脉延续、景观营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从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管控目标出发,从构建区域整体生态系统入手,结合全过程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思维逐层深入(图1)探索了城市非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编制方法。从以建设空间为主导的规划模式,到以生态空间的保护利用为主导的非建设用地生态修复,规划关注对象的“图”“底”关系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规划理念和技术方法上均发生了较大转变。创新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实现绿色生态与城乡空间有机融合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贯穿城市设计思维,构建整体空间格局公园位于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之处,边缘化特征明显,现状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欠缺,绿色斑块破碎、林田质量不高、生态功能受限,环境品质亟待提升。规划打破三区行政边界,以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前提,运用城市设计手法,以生态为底、以路为骨、以水为脉、以人定需、以自然为景,充分整合现状消极空间。在空间格局上,以温榆河、图1 规划系统构架图2 规划空间结构示意图 北京规划建设 47 RESEARCH 研究清河为生态空间骨架,构建了“一心、两带、十片、多点”的公园群结构(图2),有机组织不同功能主题的公园组团,形成内静外动、水绿融合的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在实施管控上,统筹三区生态、交通、水利、市政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要求,实现三个行政区“生态功能交通景观品质”的一体化提升。创新非建设用地分类和管控要求,实现城乡生态空间“一张图”管控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管理涉及国土、水务、农业、园林绿化等多元部门,长期以来面临基础数据缺位、地类认定标准不一、交叉管理问题复杂、差异矛盾突出等问题,发展目标导向不清晰、管理薄弱、难以形成治理合力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以建设大尺度公园为契机,规划统筹“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强化对非建设用地各类生态要素的精细化管控。规划统一基础数据标准,整合现状土地数千个斑块,处理“多规”口径矛盾图斑,对接相关标准,优化国土空间空地分类。将非建设用地地类从单一的公园绿地、耕地、林地等类型细化为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重点林地、一般林地、生态混合用地等九类用地。为解决水、田、林空间用途管理矛盾冲突问题,创新水田复合用地、水绿复合用地的新地类,明确此类复合用地在满足行洪安全的前提下严格保护现状耕地,其他区域结合生境系统安排适宜的植物配置。把非建设用地的底线思维、保护思维和发展思维与用地类型管控相结合,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实现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管控“一张图”(图3),推动非建设用地上的“多规合一”。从建设更新到生态更新,探索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技术路径生态留白,创新生态修复模式一是开展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按照现状生态环境的价值区分生态敏感性等级。本着“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草则草”的原则,确定需要保护、留白、提升和重点修复的区域。二是坚持生态留白。从保护角度出发首次划定“生态留野区”,该区域内禁止任何建设,将人类对自然的干扰降到最低,通过自然保育和封闭管理完整保留和保护自然生境,探索自然繁衍的生态保护路径。在这些区域不割草、不割冠,不用化肥、杀虫剂,树木枯萎了自然衰败,给小动物们提供自然掩蔽场所。三是进行全域分区管控。在尊重自然、生态留白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条件、周边功能和人的行为活动特征的综合分析,建立“生态留野区、生态优先区、生态体验区和生态游憩区”四级体系对全园进行生态分区管控,确保生态优先理念的全域落地。以境塑园,提升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0年以来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的广泛关注,并被列入2016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目标9。规划将生物多样性作为重点考量内容,依托公园内现状地形地貌和绿色空间营造密林、疏林、灌丛、农田等八种生境系统。另外,为充分保留现有物种,特别提出对现状草滩、草地进行修复提升,保护如小弄蝶、鼹鼠、刺猬、草兔等本土生物生存的栖息地;在有条件的道路上方或桥下设置动物通廊,增加栖息地连通性;在公园内部设置多种生物多样性保护装置,包括本杰士堆(图4)、鸟岛、巢箱等,延伸和拓展区域内原有生境,形成物种多样、自我演替、生机勃勃的近自然生境系统。精野结合,建设成长型公园尊重自然动态变化规律和自然要素的成长过程,按照“精野结合”的原则推进公园的详细设计并付诸实施。在景观设计上摒弃一次成型的人工造景手法,留自然以时间,形成成长型公园。“精野结合”的理念也赋予了公园贴近自然、生生不息的野性魅力,将精致小巧的设施和景观镶嵌于自然底色中,形成了独特的风貌特征(图5、图6)。图3 国土空间规划示意图图4 公园内的本杰士堆图5 精野结合的景观塑造48 北京规划建设研究 RESEARCH 科学营绿,创建低维护、高韧性的近自然林一个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成功不仅仅是在美学层面、在感官上给人以美好愉悦的享受,还需要在生态层面给予地区丰富的生态价值和环境效益。规划通过保留原貌、修补提升等方式,让现状衰败的零散绿化逐渐转变为“超低维护,自然生长”的近自然林。在树种选择上,坚持“乡土、抗逆、长寿、食源、蜜源”十字原则,更多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培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