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内普惠金融研究的热点演化...望——基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_彭宝玉.pdf
下载文档

ID:493926

大小:1.96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国内 金融 研究 热点 演化 基于 地理学 视角 宝玉
国内普惠金融研究的热点演化与展望基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彭宝玉1,张博1,孙威2,3*(1.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区域发展与规划中心/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与规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4;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摘 要:普惠金融对降低贫困和促进发展成果分享具有重要意义,是国际金融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论文基于2005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3421篇核心期刊论文,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热点演化,结果表明:学术成果经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加速增长3个阶段,研究热点经由金融排斥、普惠金融到数字普惠金融的演化,其中农村、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及发展效应是各阶段的共同关注;国内普惠金融研究具有学科交叉性、包容性、开放性,多学科的参与推动着普惠金融研究的蓬勃发展,在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不同学科又有各自的关注点;基于金融地理学视角,提出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过程、地方普惠金融发展的文化经济因素与关系网络、普惠金融的发展效应、金融科技的空间性及其潜在影响等未来研究议题。关 键 词:金融地理学;普惠金融;金融排斥;研究热点;中国普惠金融对于降低贫困和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具有重要意义,近20多年来增强金融的普惠性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促进发展的关键举措1-3,也成为货币金融和发展领域的一个前沿性研究议题,引起了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关注。不同学科的研究虽有交叉但各有侧重,其中地理学以空间分析为重点,强调地理因素对普惠金融的影响,侧重区域差异、空间效应、不平衡发展、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及经济、社会、文化与金融的相互作用关系等4-6,推动着普惠金融研究的发展。普惠金融研究源于金融地理学的金融排斥,后经金融服务可得性再演化到普惠金融,实践上则经历了小额信贷、微型金融到普惠金融体系建构的探索。金融排斥和普惠金融关注的核心都是不同人群或区域的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差异,并由此导致的发展机会和结果的不同。1990年代地理学家首先发起对金融排斥的研究7。面对放松管制、信息技术进步和行业激烈竞争,美、英等国家的金融机构为了降低成本、规避风险而大量关闭低收入区、种族聚居区的金融设施8。Leyshon7将金融服务从贫穷、落后社区撤退,贫穷的社会群体被排除在正式金融系统之外的现象称为金融排斥。早期研究主要是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地理排斥。在地理学者之后,更多学者介入金融排斥研究,揭示更为多样的金融排斥,如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自我排斥等9,带来金融排斥研究的人文指向,金融排斥也由最初的地理可得性、结构边缘化问题转向消费者研究,形成研究中的个人转向10。金融排斥被重新定义为个人可得性问题,政策重点是消除低收入人群参与“正常”金融活动的障碍。金融排斥助推城市和乡村贫困的产生,加剧收入和财富不平等,那些难以接近主流金融服务的收稿日期:2022-05-07;修订日期:2022-11-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160)。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2071160.第一作者简介:彭宝玉(1972),女,河南邓州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通信作者简介:孙威(1975),男,河南开封人,副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8181M),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引用格式:彭宝玉,张博,孙威.国内普惠金融研究的热点演化与展望:基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 J.地理科学进展,2023,42(2):406-416.PengBaoyu,Zhang Bo,Sun Wei.Evolution and prospect of financial inclusion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geography.Progress in Geography,2023,42(2):406-416.DOI:10.18306/dlkxjz.2023.02.016406-416页第42卷 第2期2023年2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ol.42,No.2Feb.2023第2期彭宝玉 等:国内普惠金融研究的热点演化与展望群体往往也承受着其他形式的社会剥夺11,造成很多发展障碍。为了消除金融排斥,让弱势群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呼吁建立包容性金融部门,并将其作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12。由此,普惠金融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扩展为一种新的、以金融为基础的干预发展范式13。国际研究蓬勃发展,涉及普惠金融的度量指标、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发展效应、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普惠金融体系的建构等多个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普惠金融更成为促进稳定、公平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普惠金融战略,并在拓展普惠金融的范围和目标方面取得丰硕成果14。普惠金融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主题,例如贫困主体的金融行为与金融福祉15、金融科技的影响6、普惠金融与发展的金融化16等,在金融经济逻辑分析之外,文化经济方法17-18以及批评地理研究19兴起,推动着普惠金融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国内普惠金融研究是国外金融排斥概念引入和国内金融扶贫实践共同作用的产物。1990年代末中国开始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在此过程中农村地区遭受严重的金融排斥,出现许多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国内学者在介绍国外金融地理学研究时引入金融排斥概念20-21。2005年后国家致力于提升农村金融的包容性,金融排斥和金融包容也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中国发布首个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之后中国的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多项指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5。国内普惠金融研究成果也呈“井喷式”增长,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多学科参与其中。金融排斥和普惠金融是国际金融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国际金融地理学的快速发展,为普惠金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如文化经济方法、关系分析、网络研究等6。国内也有很多基于金融地理学观点的研究成果22-23。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其他学科的学者采用。关于普惠金融研究,国内已有学者从普惠金融的理论与实践24、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25等角度做了系统总结,但还缺乏从金融地理学视角的综述。当前,中国的普惠金融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老问题交织,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面临很多挑战,许多研究议题需要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探索26-27。基于此,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国内普惠金融研究的进展,以期从地理学视角基于当前演化热点和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提出未来的研究议题等。1 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1.1 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采用统计学、数学、可视化分析等对某一阶段或某一领域的研究内容进行数量分析,以揭示研究对象各个阶段内学者关注热点和演化路径等28。文献计量法常与知识图谱分析相结合,得出研究对象在各个阶段的演化特点,也可以对已有成果进行概括性研究或从某些已经发表的论文中寻找可能存在的研究趋势等29。CiteSpace作为文献计量法中较为成熟的一款软件,受到诸多学者的青睐,如通过该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可以知晓关键词形成聚类的分布特点,通过“关键词突现”可以知晓某一阶段的转变机理等30。其中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图是用来分析研究领域内热点关联关系的可视化图像,通过关键词节点大小、连线多少、中心度,可以直观呈现某一阶段的研究热点。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https:/ 文献数量特征分析文献的发表量和变化趋势反映了该领域的重要性和受关注程度。如图1所示,国内普惠金融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武巍等21在综述西方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时首次介绍了金融排除研究。2006年杜晓山31将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提出的普惠金融体系框架及其与小额信贷的关系引入国内,指出应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普惠性金融体系。之后,伴随着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普惠金融,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快速增长。根据发文量,运用自然断点法将中国普惠金融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缓慢增长阶段(2005407地理科学进展第42卷2012年)、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6年)、加速增长阶段(20172021年),3个阶段内的年均发文量分别为39.50、211.25和452.00篇。这一划分结果与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存在高度重叠性。联合国将2005年认定为“国际小额贷款年”并发布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倡议,中国开始农村金融排斥的治理,加大在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成立新型微型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业务,着力缩小城乡和区域金融差距。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同年余额宝开张,迎来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爆发,移动支付、众筹融资、P2P等的快速增长对于传统金融发展带来巨大变革,形成传统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热潮。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国家多部门联合推出 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进中国农村地区数字化普惠金融进程,数字普惠金融成为普惠金融研究的重要方向。1.3 发文期刊和学科特征分析从发文期刊分布上看,国内普惠金融研究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性,涉及学科主要为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地理学。20052021年,复合影响因子较高、刊文量较多的CSSCI期刊有 金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农村经济问题 改革 经济地理 等,分别属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期刊(图2)。刊文量最多的期刊是 统计与决策,有40篇,但复合影响因子相对较低。期刊发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有45个,其中经济学期刊有30个,平均复合影响因子为4.931,共计发文量497篇;社会学期刊有9个,平均复合影响因子为2.823,共计发文量158篇;管理学期刊有5个,平均复合影响因子为6.197;地理学期刊主要是 经济地理,平均复合影响因子为 6.428,共计发文量 15篇。与农业、农村相关的期刊较多,如 中国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技术经济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普惠金融研究的重点在农村。地理学较早开始关注普惠金融研究,但近几年研究成果才得以快速增长,除 经济地理外,其他地理学期刊还有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人文地理 等。另一方面,地理学视角广泛渗透在其他学科的研究中,一些发表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刊物上的普惠金融研究论文常常带有地理学的观点和视角,如区域差异、地理排斥、区位和空间效应等。1.4 热点关键词分析一段时间内的热点关键词代表了该阶段学者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研究期内前20大热点关键词,如图3。图3中“红线”代表该关键词作为研究热点的时间段。由关键词、研究初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研究强度、持续时间等综合分析可知,中国的普惠金融研究呈现如下特征。第一,普惠金融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科技、发展效应和影响因素等。其中,村镇银行、农商银行等涉及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完善;微型金融、小额信贷、金融服务、服务创新等涉及金融服务创新;区块链、风险防控、金融风险等涉及金融科图1 普惠金融研究期刊论文年度发文量Fig.1 Annual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f inclusive finance research408第2期彭宝玉 等:国内普惠金融研究的热点演化与展望技;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经济增长等涉及发展效应。第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