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盐彭城遗址出土一批马家浜文化遗存_何东风_.pdf
下载文档

ID:493913

大小:2.39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海盐 遗址 出土 一批 马家浜 文化 遗存 东风
15海盐彭城遗址出土一批马家浜文化遗存海盐彭城遗址出土一批马家浜文化遗存海盐县博物馆(浙江海盐31430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摘要】彭城遗址是浙江省海盐县境内目前已发现的唯一一处马家浜文化遗址。2015年,在遗址西北角的黑色黏土层中出土了一批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遗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和大量动物遗存,另外在一件陶片上发现了四足爬行类动物的图案,丰富了马家浜文化的内涵。【关键词】彭城遗址马家浜文化黑色黏土层彭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沈荡镇永庆村西彭城组,分布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中部现为水稻田;北侧沿河地带有一垄高地,较稻田高约0.5米;东南角残存部分高墩,墩顶较稻田高约2.5米。北侧高地与东南角高墩现均种植林木庄稼。遗址东、北侧为河浜,西、南侧现为鱼塘(图一、二)。2015年底,遗址西北角靠河浜的鱼塘岸边暴露了包含有大量陶片与动物遗存的黑色黏土层。海盐县博物馆对暴露区域进行了清理,布东西向510米的图二彭城遗址位置影像图图一彭城遗址位置示意图探方一个(2015HPT1),共揭露面积50平方米,未发现明确的遗迹现象。一、堆积情况按土质土色及包含物的不同,共分为6层。以T1北壁为例介绍如下(图三)。第层,现代耕作层,厚830厘米。灰黄土,土质疏松,包含物有植物根茎、残砖瓦、釉陶缸片等。第层,厚76130厘米。青灰土,土质坚硬,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16包含物有少量青白瓷片。第层,厚2550厘米。青黄斑土,土质较疏松,包含物有少量植物根茎、瓷片、砖瓦残片等。第层,厚5075厘米。青黄褐斑土,土质较硬,含较多褐色结块。褐色结块硬、脆,呈团块状散布于整个地层,未见出土物。第层,厚030厘米,由东南角向西、北逐渐变薄,西部无分布。土质坚硬,包含大量红烧土颗粒及少量陶片。第层,厚约75厘米,黑色黏土,土质较松软,内多草木灰及炭粒,出土了大量陶片和动物遗存,有少量陶器和骨角牙器,另有1件石器。第层以下为青灰色黏土,土质松软,未见包含物,未清理。从包含物的特征来看,第层为明清时期堆积,第层为唐宋时期堆积,第层似为自然堆积,第、层为马家浜文化堆积。现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遗存简报如下。二、遗物遗物主要出土于第层,可分为陶器、石器和动物遗存。(一)陶器出土陶片共4408片。从陶质上来看,主要可分为泥质陶、夹砂陶两大类。泥质陶共1562件,约占35.4%,质地细腻,结构较疏松,重量相对较轻,较大件器物的残片中往往掺有炭屑等物,多素面,部分有镂孔、刻划纹或附加堆纹等装饰。可辨器类有勺、豆、釜等。夹砂陶又可分为夹细砂陶和夹粗砂陶。夹细砂陶数量最多,共2103片,约占47.7%。质地较为坚硬,胎壁较薄,制作规整,纹饰比例较泥质陶高,纹样以篦齿纹、绳纹、篮纹、斜网格纹、凸棱纹为主。可辨器类有豆、罐、釜、盉等。夹粗砂陶数量较少,共743片,约占16.9%。质地坚硬,胎壁相对较厚,少数掺杂蚌壳碎屑,纹饰以篮纹、绳纹、折线纹、凸棱纹为主。可辨器类有釜、罐、盉等。其中一件陶片上浮雕有一只爬行动物,头部略呈枣核形,躯干丰腴,长尾粗壮,四足灵动,从首至尾饰有七个对称分布的圆形凹坑(图四、图五 1)。在陶色方面,根据陶胎的颜色可以粗分为灰陶和红陶。其中有一小部分陶片,胎芯呈灰色而内外壁均呈红褐色,或者内半胎体呈灰色而外半胎体呈红褐色,这类陶片未单独分类,统一划归灰陶来统计。灰陶共1673片,约占38%,其中泥质居多,夹细砂次之,夹粗砂最少。红陶共2735片,约占62%,其中以夹细砂最多,泥质次之,夹粗砂最少。在泥质陶中,红陶787片,灰陶775片,数量大体相当。在夹砂陶中,夹细砂红陶1441片、灰陶662片,夹粗砂红陶507片、灰陶236片,红、灰比例约为2.17:1(表一)。此外,部分胎壁较薄的泥质或夹细砂陶片的外壁上,施有红色或黑色的陶衣。红色陶衣较鲜艳,但易剥落;黑色陶衣细腻光滑,粘附性相对稍好。本次无完整陶器出土,也尚未发现可修复完整的陶器,现仅根据特征比较明显的部分陶片来作简单的介绍。勺1件。T1:39,泥质灰陶,质地疏松,器体厚薄不均,应为捏制而成。柄断。残长6.1厘米图三T1北壁剖面图图四动物纹饰陶片02米西东17海盐彭城遗址出土一批马家浜文化遗存表一出土陶片分类统计表(单位:片)部位及分类陶系口沿肩腹片底牛鼻耳合计凸棱纹其他纹饰素面波浪状腰沿三足底圈足底平底泥质灰陶18840552441382775红陶4427269532149787夹细砂灰陶159364452810804662红陶10131612687122671441夹粗砂灰陶47382212430101236红陶471666349195005507合计586119102343364332518284408(图五 2)。豆在可辨形制的陶片中,属豆的数量最多,共210片。其中,口沿、豆盘、豆把的数量分别为172片、20片、18片。根据口沿的特征,可大致分为五类。其一,敛口,圆唇。52片。T1:6,泥质灰陶,质地较疏松。器表光滑,口沿处黑色。内壁较粗糙,局部有明显的积炭。残高7厘米(图五 3)。其二,直口微敞。46片。T1:49,夹细砂灰陶,外壁施红衣。尖唇,周沿钻有7个小圆孔。残高6.6厘米(图五 4)。其三,敛口,宽沿圆弧。26片。T1:13,夹细砂红陶。口沿部黑灰。浅弧腹,口沿下二道宽凹弦纹间有三道不连贯的窄弦纹,下饰圆形图案。残高4.7厘米(图五 5)。其四,多角沿,口微敛,宽平唇。10片。T1:23,夹细砂灰陶,胎质较硬。器表施光滑黑衣,内外壁附有较厚的积炭。残高4.3厘米(图五 6)。其五,多角沿,直口,边沿略厚于腹部。38片。T1:42,夹细砂灰胎红皮陶,略显粗糙,质地较硬。残高8.3厘米(图五 7)。T1:43,泥质灰胎红皮陶,表层羼有少量细小的蚌壳碎屑,较光滑,质地较硬。残高7.3厘米(图五 8)。在48片多角口沿中,有泥质陶29片、夹细砂陶19片,未见夹粗砂陶。部分口沿片、豆盘片、豆把的边沿有穿圆孔的现象,圆孔数量有1孔到7孔不等,可能用来与相邻部位穿绳捆系固定。如T1:4,夹细砂灰陶,质地较硬。器表光滑,有烟熏痕。在豆盘近底部有四个对称分布的圆孔贯穿至豆把外侧,其中一孔的内侧另有一个未贯穿孔(图五 9)。T1:5,夹细砂灰陶,烟熏痕迹明显,豆把呈“八”字形外撇,下部有一个对钻圆孔(图五 10)。釜能辨认形制的陶片有71片。口沿片主要有以下三类。其一,敞口,翻唇,浅弧腹。T1:8,夹细砂灰陶,质地较疏松。器表较粗糙,外口沿处烟熏明显,有积炭。上腹部外壁有一处残断的横条形凸起,正下方另有一处等长的横向椭圆状断面。残高9厘米(图六 1)。其二,敞口,颈部较长。T1:17,夹粗砂灰陶。圆唇,口沿下有一道凸棱,棱脊连续分布有斜向的刻划条纹。残高8.2厘米(图六 2)。T1:22,夹细砂灰陶,质地较硬。器表施黑衣。平唇,口沿外侧有两道附压印纹的堆塑泥条,外壁有较厚的积炭。残高9.5厘米(图六 3)。其三,敞口,平唇,束颈,鼓腹。T1:25,泥质灰陶,质地疏松。内外器表灰黑色,局部有烟熏痕迹(图六 4)。此外,采集到一些带牛鼻形耳、凸棱或波浪形腰沿的残片,部分残片同时包括其中的两种结构。大致可分成五类。其一,牛鼻耳连口沿。1件。T1:18,夹炭夹蚌灰陶,器表有光滑黑衣。敞口,内沿饰有椭圆形凹窝,牛鼻耳上沿与口沿相连,下沿贴附器身(图六 5)。其二,牛鼻耳连凸棱。1件。T1:16,泥质灰胎红皮陶。牛鼻耳顶部中间内凹,上沿与凸棱相连,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18图五陶勺、陶豆等1.爬行动物图案陶片(T1:12)2.陶勺(T1:39)38.豆盘口沿片(T1:6、49、13、23、42、43)9、10.陶豆把(T1:4、5)1113.三足盉(T1:14、15、26)1416.器盖(T1:1、2、3)17.石锛(T1:40)18.鹿角料(T1:27)19、21.鹿角料(T1:36、38)20.骨料(T1:37)1234578910010厘米1112131417151618192021棱脊上间饰竖向凹槽(图六 6)。T1:19,泥质灰胎红皮陶。牛鼻耳位于腹上部位置,顶部内凹,上沿与凸棱相连,棱脊上有连续分布的小按窝(图六 7)。其三,牛鼻耳连波浪状腰沿。1件。T1:20,牛鼻耳腹片,夹细砂灰胎红皮陶。顶部内凹,上沿贴附器身,下沿与腰沿相连。腰沿宽平,沿脊向上按压成波浪状(图六 8)。其四,牛鼻耳。25件。其中10件确定为独立的牛鼻耳,未与口沿、凸棱或波浪形腰沿连接,另15件无法确定两侧情况。T1:33,牛鼻耳腹片,夹砂红陶。器壁较厚,局部发黑发灰。平直形牛鼻耳,上沿略短于下沿。残高约8厘米(图六 11)。T1:34,牛鼻耳腹片,夹细砂红陶。器壁较厚,顶部中间略凹,上沿稍长于下沿。此类情况,不一定属于釜的构件(图六 12)。其五,波浪状腰沿片。64件。根据沿的特征可大致分为三种。一种腰沿宽薄,与器壁基本垂直,有22件。T1:31,夹细砂红陶(图六 9)。一种腰沿较厚、较宽,向上斜伸与上腹呈锐角,有5件。T1:32,泥质灰陶。器壁较厚,腰沿与上腹约成65夹角(图六 10)。一种腰沿厚、窄,与凸棱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沿脊向上按压成波浪状,有37件。相对而言,泥质与夹细砂的腰沿薄且宽,夹粗砂的腰沿厚且窄。罐能辨认器物形制的陶片仅5片。根据口沿片的特征,可分为三类。其一,T1:9,夹细砂灰陶,质地较硬。直口微撇,圆唇,鼓腹。器表施黑衣,烟熏严重,上半部结炭较厚,内壁有明显修刮痕迹。残高13.7厘米(图六 13)。其二,T1:10,夹细砂灰胎红皮陶,质地较硬。敞口,圆尖唇,微束颈,折腹。器表粗糙,外壁烟熏痕迹明显。残高5.3厘米(图六 14)。619海盐彭城遗址出土一批马家浜文化遗存其三,T1:35,夹细砂灰陶,质地较硬。敞口,微束颈,颈下有二道小凸棱,棱脊上刻划斜线条纹,一大一小两桥耳并排贴附在凸棱两侧,棱下刻划有竖向条纹,弧腹微鼓。器表积碳较多。残高约6.5厘米(图六 15)。三足盉可辨9件。T1:14,夹细砂红陶,局部发黑、发黄。口沿残,长鼓腹,有把手,平底,仅存一足的根部,截面呈椭圆形。残高约9.5厘米(图五 11)。T1:15,夹细砂灰胎红皮陶。敛口,圆尖唇,长鼓腹,有把手,底残。残高约8.6厘米(图五 12)。T1:26,夹细砂灰胎红皮陶,质地较硬。三扁足,内底不规整(图五 13)。器盖可辨3件。T1:1,夹细砂灰陶,质地较硬。表面粗糙,十字形镂空纽,部分被熏黑。纽高3.5厘米(图五 14)。T1:2,夹细砂红陶,质地较松。桥形圆纽,器盖表面施灰白色陶衣,但多已剥落。高4.8厘米,直径约9厘米(图五 15)。T1:3,夹细砂灰陶,质地较硬。表面粗糙,凿形纽,纽柄穿一不规则小孔,烟熏严重。高4.3厘米,直径约11厘米(图五 16)。此外有一件陶器口沿,形制不明。T1:41,夹砂、夹蚌、夹炭。敞口,方平唇。表面粗糙,质地较疏松,胎质呈灰黑色。厚约0.95厘米。经初步拼接后,测量计算出的口径约为62厘米(图六 16)。(二)石器石锛1件。T1:40,双面刃,器表细腻光滑,残缺严重。残宽4.6厘米,残高4.2厘米(图五 17)。(三)骨器12件。可辨认形制的有锥3件(图七 13)、镞5件(图七 48)。骨锥尖部呈圆锥状,骨镞整体呈柳叶形。(四)骨、角料骨料45件。主要来源于各类鹿科动物的掌骨和跖骨,两端的关节面被锯断废弃,中间的骨干被加工成骨器,此类骨骼骨壁较直、较厚,易于加工成锥、针、镞等小型工具。大中型哺乳动物长骨碎片中也多见这类残断骨料(图五 20、图八)。角料29件。来源于麋鹿和梅花鹿的角,角柄被废弃,在分枝处留有截取角枝的锯痕或砍痕(图图六陶釜、陶罐残片14.釜口沿片(T1:8、17、22、25)5.牛鼻耳连口沿(T1:18)6、7.牛鼻耳连凸棱(T1:16、19)8.牛鼻耳连波浪状腰沿(T1:20)9、10.波浪状腰沿片(T1:31、32)11、12.牛鼻耳(T1:33、34)1315.罐口沿(T1:9、10、35)16.口沿片(T1:41)010厘米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