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广西
民间
童谣
审美
特征
探析
黄文翠
南方文坛2023.2Southern Cultural Forum童谣古代也称“儿谣”“孺子歌”等,早在西周末年宣王时便有相关记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童谣概念的界定从古至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如其形式应合乐或是徒歌,其内容反映社会生产生活还是偏向于政治生活,其精神内涵是否能够对儿童具有教育意义等。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童谣这个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展而来的产物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其在一代一代口耳相传过程中不断变化产生的节奏性、韵律感及所唱内容与音乐本身相融合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也促使我们不再将它仅仅视为儿童文学、民俗文化的形式之一,还应将它视为一种能够满足儿童身心发展、文化学习、情感表达的音乐形式或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来解读。品味艺术形式并赋予它相应的内涵价值,首先应探寻其美的本质与特征,即何为“美”?“美”在哪?艺术美是人的艺术创造的结晶,马克思曾说:“劳动创造了美。”艺术美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客观环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美”就在人的主动创造与客观作品的完美结合中,在作品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中。广西民间童谣在其特有的社会人文环境中产生发展传承,逐步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艺术审美特征。一、富有民族特色的音韵美“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谓之“尽善尽美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矣”,这些都是对于音乐美的描述。音乐的美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感知觉的参与而产生的对于音乐的体验和理解。产生这些体验和理解的基础是人们对于音乐本体的感知。因此,音乐本体的结构、形式、体裁等是研究音乐美的基础。广西民间童谣的音韵之美便是最基础、最本质的审美特征。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壮、瑶、苗、侗等10余个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将其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奏、韵律融入童谣中构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童谣作品。(一)节奏作为音乐基本要素之一的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是儿童参与音乐体验的早期环节。儿童在能够行走后听到音乐就会跟随节奏扭动身体,23岁起节奏感便开始建立。因此,童谣作为伴随孩子成长与音乐学习的形式之一,它的节奏是其音乐性的主要体现。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代代相传的童谣往往具有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的特征。节奏的运用是广西民歌创作过程中展示其音乐性格特征的重要方式,十分具有当地特色。通过对广西民间童谣在节奏方面的整理发现,其节奏运用的方式与当地民歌创作的手法有相似之处,即多采用“非对称的节拍形态”,也就是说在同一首童谣中常出现多种不同节奏型的组合运用。以广西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中一首流传于广西的壮族童谣同坐小竹排为例:“小妹/小弟/乖,同坐/小竹/排,竹排/慢慢/摆,看见/小螃/蟹。嗨啰/哩啰,嗨啰/哩啰/噻。小弟/小妹/乖,同坐/小竹/排,山青/水也/秀,映进/水中/来。嗨啰/哩啰,嗨啰/哩啰/噻。”(“/”的划分以作品谱例中的节拍为依据,用来表示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交替变化。)该童谣采用壮族民歌常见的五声羽调式,采用四三四二拍相结合的节拍形态。前四小节为四三拍,后四小节为四二拍,前后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节奏的巧妙变化使整个童谣传达的情绪更加自由富有活力,也将孩子们乘竹排在水上漂浮时的快乐心情及壮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性格本质生动地体现出来。(二)旋律广西民间童谣在旋律调式的发展和运用也与广广西民间童谣的审美特征探析黄文翠张爱邻148DOI:10.14065/ki.nfwt.2023.02.029南方百家西民间音乐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反映出较强的民族特性。从上表可看出广西民间童谣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童谣常使用三声、四声音列,在调式上采用民族调式为主,从我们所收集整理到的内容来看,以羽调式和徵调式较多。(三)韵律韵律是诗词中的字词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也反映音响的节奏规律。好的童谣作品在韵律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没有图案不成侗锦,没有韵律不成侗歌。”广西侗族的民间童谣在韵律的使用方面与侗歌较为相似,具有与一般歌谣不同的韵律特征。侗族民歌中常见的押韵方式即“正韵”“勾韵”“内韵”。“正韵”是主韵,也可称为“脚韵”,一般是一韵到底,使作品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以蜻蜓蜻蜓莫飞远 为例(如上图所示),如唱词中的“远(yuan)、转(zhuan)、山(shan)、鹐(qian)”为“正韵”,皆压“an”韵。“勾韵”指上下句相押韵,也可称为“腰韵”,能够增加作品结构间环环相扣,上下呼应之感,如在第一句最后一个音节与第二句第二音节的“远”。“内韵”指同句内出现的押韵,也可称为“句内韵”,是作品更富有美感,悦耳动听,例如作品第三句中“进”与“林”。独特的韵律使用使童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二、淳朴稚趣的内容美每首广西民间童谣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作品,其内容同样具有独立的审美特征。通过对已有童谣文献中有关内容方面的整理看出,对于内容以分类探析为主,主要集中于两种方式:一种是对于题材的分类,例如“游戏歌、谜语歌、数数歌、摇篮曲、童话歌、常识歌、劳作歌、亲情歌、滑稽歌、吟景咏物歌”等;另一种是对于其内容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进行分类,例如桂林方言童谣传统民族精神内涵分析中对桂林方言童谣内容中所蕴含的“慈孝悌的家庭观”“诚信的价值观”等民族精神内涵进行分类。这两种分类方式同样也对应了艺术作品内容含义的两个方面。本部分对于“内容美”的探析主要对广西童谣内容题材中蕴含的“美”进行初步的解读,其内容中反映出的精神或者情感的“美”将在后文中进一步分析。(一)游戏类高尔基曾提到“玩乐是儿童的天性”,游戏类童谣也是在孩子们进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游戏类童谣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较强,亲子之间或同伴之间在唱童谣的过程中或依据童谣内容设计游戏或根据游戏创编童谣,二者的融合不仅仅能够使游戏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更有助于增强其社会交往,这同时是美育教育与儿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广西壮族有这样一首童谣:“正月来造地造地,二月里来造田造田,楼双也呃啦也嘟哪哈哎。”这是孩童们踢毽子时所唱的童谣,边踢边唱,如果中断必须从头唱起,毽子不掉歌不断者获胜。孩子们边做游戏边唱童谣,童谣如同是游戏的组成部分一样,增加了游戏的难度,也让游戏过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并且体现壮族儿童天真烂漫、好玩好动的性格。再如,广西靖西市壮族的童谣斗鸡:“我家养的鸡,难数有几只,母鸡带小鸡,项鸡下蛋圆鲁鲁。公鸡喔喔啼,催人早早起,公鸡吃饱米,同逛相斗飞过篱,公鸡斗公鸡,眼花转得急,输的咯咯去,赢的喔喔啼。”?I1这首童谣将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下来,斗鸡是广西多地过年过节时常见的娱乐活动,儿童不仅可以观看斗鸡表演,名称摇篮曲叔伯新年好同坐小竹排不怕大老虎蚂蚁短,蚂蚁长蜻蜓蜻蜓莫飞远猫呀猫地区广西德保壮族广西东兰壮族广西东兰壮族广西环江毛南族广西龙胜侗族广西龙胜侗族广西三江侗族旋律调式五声徵调式羽 调 式;la、do、re、mi四音音列五声羽调式五声羽调式羽 调 式;la、do、re、mi四音音列羽调式;la、do、re三音音列羽调式;la、do、re三音音列149南方文坛2023.2Southern Cultural Forum还可以两人一组穿上斗鸡演出的服饰扮演公鸡,再由一位成人扮演给鸡喂食者,三人一组进行斗鸡活动的模仿。这首斗鸡便是儿童在观看和参与活动时最常念的童谣。(二)生活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真正的教育应是从生活中来,儿童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要从生活中来并能运用于生活中。而广西民间童谣中有大量与广西当地人民衣食住行、生活生产相关的内容,这也是其“内容美”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凤凰单车大连饼,上海手表勒手颈,车只妇娘去睇电影,去到半路买只木薯饼,一口又亲亲。”这是广西玉林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传的一首童谣,质朴的语言将当时生活场景描述出来。再 如“水 街 多 少 南 宁 味,让 我 一 一 来 细数”一首白话童谣描写了南宁水街10余种特色美食。“古源天天生榨粉,天天一碗吃不厌”不仅写出特色食物,同时也将南宁人吃粉这一生活习惯生动展现。还有描写天气、衣着、节日习俗,如落雨澥澥 贺元宵等。此类童谣充分展现了广西民间童谣内容质朴亲切的特征,儿童在唱童谣的同时既能获得生活经验,又能学习到本地人民善良淳朴的优秀品质。(三)传说类广西民间童谣作为民间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对于民间传说的描写也是其特色之一。这类童谣虽无法确定其真实性,但同样反映着广西乡土文化特色。如“塘里蚂叫连连,想讨老婆没得钱,端张板凳门前坐,等了一年又一年”,这首童谣从文字内容上看讲述的是一个叫作连连的人讨不到老婆的事,实际上却是有关桂林米粉来历的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有一天连连在江上打鱼,救起一条红鲤鱼,红鲤鱼告诉他,自己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为了报答连连便赠予他一根鱼须,说今后如遇到困难,把鱼须放碗里就可以了。后来连连母亲病重,鱼须放在碗里变成了一碗米粉,母亲吃下后病就好了。在那之后连连就不打鱼改卖米粉,也娶了老婆,传说就是那位三公主?I2。还有“刘三姐,刘三姐,为什么她叫刘三姐”讲述刘三姐与阿牛哥的传说。一首首民间传说类的童谣不仅使儿童构建了有关本地区的传统的文化记忆,也使童谣内容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之“美”体现出来。三、真挚丰富的情感美无论是形式美或是内容美其探讨的出发点首先是作品本身,而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不仅仅“美”在作品本身,更值得探寻的是形式与内容组合之后所迸发出的背后深层次的情感,也正是这种情感使作品与审美主体产生共鸣,使审美主体自然而然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美”。(一)亲子之情亲情常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最亲密、最普遍的感情?I3,重视亲情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宝,父母都将最好的东西给予自己的孩子。广西民间童谣中“拜谢娘娘喂奶浆,奶浆多系娘娘血”讲述的就是婴孩时期母亲哺乳的场景,通过童谣的形式告诉孩子,妈妈的奶水实际上也是由身体中的血液产生的,每个母亲都是用生命来养育自己的孩子。通过这样真实的记述,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母亲的不易进而产生应孝敬父母的情感。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陪伴在幼儿时期是非常重要的。“点虫虫,虫咬手,阿妈来,放虫飞!”?I4便是广西民间成人陪小孩玩游戏时所唱童谣。母亲与孩子对坐在一起,边唱童谣边用手点着小脚丫,当唱到“放虫飞”的时候,母亲来抓孩子的小脚丫“飞”出去。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增进儿童与父母间的情感,使父母与幼儿之间更加了解,同时也能在幼儿早期教育过程中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二)家国之情作为跨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童谣内容中所体现的社会性、文学性、历史性等常常具有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倾向。广西民间童谣在其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下产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有助于从小树立儿童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提升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及新时代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的传承与赓续。“走上前去啊,曙光在前高举我们少年的旗帜,我们是工人和农民的少年先锋队”?I5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一首歌谣。左右江革命老区是党在土地革命150南方百家时期较早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曾在邓小平等人的领导下进行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武装起义,出现韦拔群等革命英雄人物。该地区的红色歌谣是在历史发展下为加强根据地建设、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农民运动、歌颂红色政权而产生的。这首少年先锋队歌就是当时活跃于右江地区的童子团所唱的。他们通过这种形式从精神上与行动上支援革命。通过传唱这类童谣使儿童对于革命斗争、农民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心理上、情感上更加体会打击消灭敌人,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正是一代一代革命先驱为我们创建的,虽已时过境迁但革命精神依然鲜活在童谣作品中。因此,我们应珍惜这保留下来的红色资源并将其运用在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这些红色资源为儿童讲述一个个红色历史故事,使红色的种子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内心。“小河流水哗啦啦,界碑旁边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