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永不消逝的电波
红色
题材
戏剧
的当
表达
舞剧
永不
消逝
电波
“红色戏剧在狭义上是指 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红色苏维埃政权在江西瑞金建立之后,为巩固政权、宣传革命、发动民众、扩大红军队伍、开展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而演出的现代话剧。而广义上则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戏剧。”红色题材戏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中国戏剧中一直具有独特的魅力。“20 世纪红色戏剧经历了苏区红色戏剧、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戏剧和新中国红色戏剧三个阶段”苏区红色戏剧是红色戏剧的兴起阶段,题材主要是歌颂红军英勇战斗和揭露社会阴暗。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戏剧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鼓励人民抗战、歌颂党和八路军的抗日事迹,这一时期红色戏剧逐渐走入专业化,在创作理念和结构上都较为模式化。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戏剧成了主流,红色戏剧的专业化发展也不断推进。进入 21 世纪,部分传统红色戏剧的创作思路和表达内容上出现了一定的同质化现象,局限了红色戏剧的创作和发展空间。目前,红色题材戏剧作品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多,无论是叙事结构、表演风格还是舞台技术都有一定发展,不乏通过写实手法描绘残酷的战争场面达到一定的视觉震撼,以此塑造艰苦奋战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但此类创作手法已屡见不鲜,带给观众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也逐渐削弱。对此,提高这类作品的艺术品质,如何在坚守红色题材戏剧的精神内核基础上融入时代红色题材戏剧的当代表达以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 为例文/田 甜摘要:红色题材戏剧既是历史记忆也是特定时代主流价值的浓缩体现。在一定时期内,红色题材戏剧承担了历史使命,引领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可是,在优秀作品共同铸就中国戏剧繁荣的同时,问题与缺憾逐渐浮出水面,凸显了出来。严重同质化成为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那么,如何面对这些作品,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让其富含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被当下观众所接受并传承下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将以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 为例,从舞台叙事、舞台表达、情感传播等方面来探寻其暗涵于中的深层次意义。关键字:红色经典现代化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 传播DOI:10.13369/ki.ddxj.2023.01.004剧 作 评 介16 气息,合理配置艺术元素,在文本叙事、舞台表达等方面开拓创新,使红色题材戏剧重新焕发生机,让其富含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被当下观众所接受并传承下去,是创作者需要不断深思与探索的。“红色题材戏剧作品首先要解决当下性的问题,不能与时代脱节,要争取当代观众,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 改编自 1958 年上映的同名电影,由上海歌舞团创排,于 2018 年 12 月首演。该剧故事发生在上海解放前夕,从革命事业和革命爱情两条主线展开,讲述以李侠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在黎明前的黑暗与暗潮涌动中将自己全部奉献给党的伟大事业的故事。从 1958 年至该剧上演,这部红色经典文本已经走过了 61 年,创作者们利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红色经典文本进行再挖掘,在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上,传承了故事的经典底色和革命题材的精神内核,在传承革命时期价值观的同时创造出现代活力,它既是革命时期的精神写照,也将彼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群体心理真实地诠释出来。该剧一经上演便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颇受观众喜爱和追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它把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融合,石库门、报馆、老式电梯等特定情境的符号性内容与现代审美基调融合,将20 世纪 30 年代老上海的风貌以现代审美方式呈现;在电影由舞剧的媒介形态转变后,该剧以舞剧的肢体表达,话剧的规定情境和电影的跨时空叙事等手段结构整部戏,形成了多元统一、和谐共存的舞台呈现。可以说,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 无论是文本改编还是舞台表达都是跨媒介融合的产物,使得受众从这部红色经典故事中得到了新体验,同时也获得了不俗的商业价值。一、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台叙事及呈现永不消逝的电波 从舞剧特性出发,在文学语言的故事叙事逻辑基础上,利用舞蹈语言的情感叙事逻辑来表达,将文学文本的作品定位、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提炼,弱化叙事的完整性,根据不同情感意象的呈现重新组织人物行动和事件,看似碎片化的情节围绕着人物的情感叙事逻辑在似断似连中呈现出了故事原本的内容与内涵。本剧并未用写实的手法去呈现历史场景,没有传统红色题材戏剧作品中烽火硝烟的战争场面,而是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和温情的叙事手法,去营造故事情境的生活真实感。围绕“爱与信仰”的情感主题描绘生活中琐碎的温存来调和残酷的革命事业,展现出那个时代充满生活气的底色,在人物塑造上,淡化了主人公的传奇色彩,外化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突出情感内核的表达,着重表现革命先烈们质朴醇厚的家国情怀,试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间距离、英烈与观众的情感距离,激发观众产生跨越时代的情感共通。此外,永不消逝的电波 也将节奏鲜明、层次丰富的现代审美与舞台基调融合,烘托出充满意境且具现代韵味的戏剧氛围,从而创作出一个易于被当代观众接受且极富美感的红色革命题材作品。例如,对于主人公生活背景的呈现上海石库门。在这个背景下,主人公的政治身份暂且被弱化,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生活在巷弄里的一对夫妻。舞台的呈现起初是清晨热闹熙攘各忙其事的众生百相,弄堂百姓骑车赶上班、洗漱理发、商店照常挂牌营业按部就班地开启了新的一天,李侠和兰芬也只是融入其中的一个小家庭而已,这一舞台呈现将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刻画得细致入微,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鲜明的地域特色及独特的时代感在老上海烟灰色的唯美清晨被完美地刻画了出来,伴随着充满生机的配乐也调和了剧情发展的急迫和压抑感,那时的上海有它的阴谋诡谲暗流涌动,也有它风姿尔雅的一面。舞台上呈现的这种安稳的市井生活,也正是这些革命者在黑暗中负重前行时想要守护的,是这样的生活坚定着他们的信念。随之,舞台上升起清晨的第一束暖光,兰芬与一群穿着烟灰色旗袍的家庭女性,伴着节奏缓和的 渔光曲 在弄堂里翩然起舞,舞台上没有设置过多的布景和道具,灯光设计营造出烟云弥漫的上海清晨,市井与优雅并存,同时体现出生活中兰芬柔情似水的一剧 作 评 介17 面,此刻的地下情报工作者兰芬只是住在石库门的其中一位普通家庭女性,她们的世界安静清澈,她们的舞步轻快,望向远方的身姿让我们感受得到她们内心的期盼和希望。以上舞台表达在剧作设置中并不充当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了再现兰芬烧饭时的梦境,舞者们利用生活劳作中最朴实的动作展现舞台场面,舞蹈动作没有拘泥于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刻板模仿,而是将生活场景的一些意象化的形象高度凝练,展现出具象与抽象并存的一段舞蹈,在刻画上海女人风韵体态和生活状态的同时,将充满诗意的情绪调度非常细腻地展现出来,让人短暂地忘记了时代的硝烟,追忆过往,追忆到人间的烟火气,感受到了兰芬对于朴实生活的眷恋和渴望,同时也是舞剧叙事技巧的一次完美呈现。此外,永不消逝的电波 将红色经典美学与现代审美的关切融合,极简的舞台美术置景和多媒体设计的运用,都是创作者为符合当下观众审美而呈现的舞台效果,“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每个时代的好文艺都是反映每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的。红色题材戏剧作品必然要和新时代的年轻人同频共振”。表达 20 世纪 30年代故事背景与“海派”特点的同时满足观众审美偏好。“唯美、浪漫”等词汇是当代观众的流行审美趋向,裁缝店的群舞、定格的油画般的舞台画面等都将老上海的浪漫风貌与女性的唯美风姿展现出来,多样化的审美体验恰与当代观众对“美”的追求契合,以上桥段也是该剧前期重要的宣传内容,从观众反馈来看,将现实主义题材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利用审美共识是可以吸引当代观众眼球的。二、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多维空间打造时空自由切换是舞剧叙事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 围绕“爱与信仰”的情感内核,采用多层次的时空切换打造围绕不同时空下中共地下党员为保全革命同志甘愿牺牲自我这一叙事中心而来的整体戏剧情境展示。正如斯沃博达所说“戏剧空间是心理造型空间”,舞台空间要配合人物的内心情感空间,使戏剧的时空、舞台行动、人物心理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该剧借用电影的平行蒙太奇、插叙镜头、长镜头等镜头语言打破线性叙事,在舞台上创造出多个角色的多维空间,并根据人物情感将不同的舞台呈现画面有意识的拼接形成新的内在逻辑和戏剧关系,即人物情感的空间也是故事线索的空间,舞台上看似碎片化的镜头描述,始终与情感内核相协调。剧中在对学徒小光的追忆中,采用电影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在同一场景营造多重情感空间,创作出假定空间中的真实性。如已经牺牲的小光再一次在舞台上出现,演绎与李侠和师傅老方二人相处的过往画面,而后两个双人舞变成了三人舞。这样的镜头式表达将空间转化为时间概念,三位演员在不同的空间位置时空交替,三个人从各自视角倒叙回忆,三重情感回忆交融呈现,将剧中一直未明确交代的三人关系进行了立体式展现的同时,让观众在同一时空看到彼此记忆中过往的美好与浓烈的情感寄托。最后舞台定格,为李侠、师傅老方和小光打下三束追光,小光挥手告别,师傅老方也转身离场,只留下李侠一人怅然若失,最终剧情回到现实的时空,舞台出现的小光和师傅老方只是李侠内心情感的外化,是李侠内心对战友的最终告别,也是李侠心中那份无法平息的对战友遇难的苦苦挣扎,更是所有地下工作者命运与处境的一种镜像。这样的舞台呈现再一次激发了观众对离去的英雄的不舍之情,对革命信仰无尽忠诚的无限感慨,达到了全剧又一轮的情感高潮。此外,剧中还借用了插叙镜头的形式来打破舞剧一贯线性叙事的结构。如师傅老方被杀后,李侠回到一片狼藉的裁缝店,这时舞台时空倒转,插叙还原事发前的旗袍店场景,黑衣暗探倒退回舞台,裁缝店也恢复了原貌,再现柳妮娜与暗探大肆搜查裁缝店的场面,随后时空同步,李侠在还原画面中找到了师傅老方留下的情报。与此同时,舞台另一侧再次出现平行蒙太奇画面,坐在黄包车上的兰芬发现了车夫的暗探身份,惊慌中的兰芬掏出了抢,随着一声坚决的枪响后两个蒙太奇画面时空重合,场上一片黑暗寂静。时空切换与蒙太奇画面呈现在短短 5 分钟的时长里,多剧 作 评 介18 责任编辑:刘 纯线索并行展现了丰富的情节信息,让观众屏息凝神。这样的舞台叙事方法,不仅将错综复杂的故事线索清晰地呈现给观众,还将紧张的情境氛围推向高潮,同时也弥补了舞剧“拙于叙事”的短板,将丰满的故事内容展现在观众面前。三、永不消逝的电波跨时代的情感传播红色题材戏剧作品本身就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传承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戏剧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具有现场感和集体观演感的特性,是最直接的和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表演形式。创作者利用戏剧“场”与观众建立一种现场的情感联系结构,使得剧场内的观众与舞台上的演出同频产生情感共鸣和沟通。然而舞剧更多的是用情感逻辑代替故事逻辑,情感的传递是超时空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是互通的,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 利用肢体语言的高度情感表达,将那个时代的人物情感和主题思想传递给现场的观众,舞台上细腻的舞蹈语汇将“第四堵墙”打破,观众的心灵游离在舞蹈构筑的戏剧世界中,使现场观众沉浸其中的同时获得一种红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洗礼。同时,舞剧的表达形式又是含蓄、克制的,这恰好与剧中想要表达的革命者的缄默与无畏相契合。如李侠和师傅老方面对小光的逝去,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而是庄严的一个军礼,这个军礼中深藏着高度的情感克制,传递出对战友离去的万般不舍之情。历史的长河无声奔涌,此刻简洁、细腻、无声的舞蹈语汇表达出革命战士于无声处的温良与风骨,震撼了当代观众,这也是中国观众共同的情感符号,激起观众内心最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此外,虽然 永不消逝的电波几经改编,但始终有一个情节元素始终贯穿发报声,这是引起观众共情的重要元素。全剧尾声一束追光打向坐在发报台前的李侠,他坚毅的眼神伴随着急促的发报声,每一次“嘀嘀嘀”的发报声都代表着希望,李侠向革命战士发送着生命信号,“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显示在舞台上空这是跨越时代向观众发送的关于信仰的信号,此刻的观众与舞台没有壁垒,观众的心与革命英雄没有壁垒,我们的时代与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没有壁垒,这一切通过情感的传递,实现古与今的交汇,让现代情感与革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