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不扩散视阈下的利比亚弃核...—兼谈对朝核问题的参考意义_郑执浩.pdf
下载文档

ID:493700

大小:1.46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扩散 视阈下 利比亚 问题 参考 意义 郑执浩
年 月第 卷 第 期阴 山 学 刊 核不扩散视阈下的利比亚弃核模式 兼谈对朝核问题的参考意义郑 执 浩,姚 霁 航(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摘 要:自核不扩散成为全球治理和国际话语规范以来,部分国家仍然选择私自进行核武器研发试验并试图拥核。其中,利比亚即采取了外部寻求技术渠道和援助,内部自主研发核武器的双轨思路。经历了数十年的博弈与国际介入,利比亚最终实现了“弃核”。而近几年来,关于朝鲜发展核武器的讨论甚嚣尘上,东北亚局势处于波诡云谲之中,朝核问题成为影响东亚地区稳定的关键议题。应该如何评估利比亚弃核模式对朝核问题的参考意义,需要进行更多考察。影响国家拥核及弃核的因素可从内源因素、外部力量及特殊性三分法分析,但结合学界核不扩散理论模型以及不同国家的弃核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可能诱发惯性思维,需要警惕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路径依赖。关键词:弃核模式;利比亚;核不扩散理论;朝核问题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在全球治理视野下,关于核不扩散的学术讨论成果丰硕,既有从理论出发讨论核不扩散与国际体系、国际安全、军备控制等重点国际议题的关系,也有对实际案例的剖析。利比亚与朝鲜在国家特质和拥核道路上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在核不扩散的视阈下探讨利比亚的弃核道路,可以为当前分析与看待朝核问题提供一定的历史参照和理论依据。年 月美国政府时隔数年终于公布其核武器数量,使得毫无进展的朝核、伊核问题及国际军控又上升为国际安全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拜登政府上台后,虽然在核政策领域提出回归伊核协议并开展对朝接触对话等政策议题,但成效似乎并不理想。从国际社会对朝鲜的期望来讲,通过弃核实现核不扩散会造成两难博弈的局面,有观点甚至提出可通过中俄提供核保护伞的想法来促使朝鲜弃核,这无疑是各方都难以接受的。从军控理论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利比亚与朝鲜在国家特质和拥核道路上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在核不扩散视阈下探讨利比亚的弃核道路,可以为当前分析与理解朝核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历史参照。但是借鉴已有的弃核模式和历史经验,能否为弃核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还需要进一步的学术考察,在对国家角色和行为逻辑进行分析的同时,需要警惕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路径依赖。一、理论视野:对核不扩散与弃核问题的理论研究二战结束以后,世界进入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国际体系进入两极格局时代。在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与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胖子”和“小男孩”让世界首次看到了核武器的威力。冷战开始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项目“基于公共文化空间的集体记忆建构”()。作者简介:郑执浩(),男,重庆江津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印太地区国际关系研究。姚霁航(),男,四川成都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发展中国家研究。DOI:10.13388/ki.ysaj.2023.01.003后,美苏开启了疯狂的军备竞赛,核武领域无疑是重要一环。国际社会对核不扩散上升为国际规范的现实诉求与理论需要逐渐显现。(一)历史背景 年的美苏古巴导弹危机让全球为之一颤,此事件让各国意识到对核武器领域进行危机管控与军备控制十分重要;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让部分国家的安全认知转变为自主发展核武器为自身提供核保护伞,有条件的国家或公开或秘密地开发核技术并希冀掌握核武器,取得了不同进展。值得庆幸的是,国际社会深深地认识到核武器对国际安全和人类命运可能造成的致命威胁。年 月,美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向联合国裁军委员会提出防止核扩散问题。年 月,防止核扩散问题被列入十八国裁军委员会谈判日程,美、苏开始就这一问题开展双边谈判。年 月,联合国正式通过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条约规定,中美苏(后俄罗斯)英法为合法拥核国家,此外的任何无核缔约国不得从任何让与国接受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及此种武器或装置的控制权,不制造也不要求任何人提供这方面的帮助。该条约的签署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大国意志主导下开启了“弃核”努力,核不扩散与核禁忌也正式上升为国际规范。该路径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隐患和时代局限性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唯一的可行选择。(二)理论研究历史经验揭示,弃核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核不扩散规范的建构。讨论弃核问题首先需要对核不扩散理论进行探讨。核不扩散当国际社会面临核扩散的潜在威胁时,国际行为体基于一定的国际规范达成共识,建立起一定的国际机制对核扩散进行制约。根据现实主义的理论观点,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追求权力和国家安全利益为国家的重要目标。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核力量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美苏两国在进行近乎疯狂的核军备竞赛这一背景下,国际社会受到了强烈的核扩散威胁,国际安全秩序趋于一触即发的临界点。世纪后期,学界根据传播的具体形态,将核扩散分为横向与纵向模式。横向指的是核武器向其他国际行为体扩散,这既包含了国家由于感知到安全威胁,开始选择自主研发核武器的情况;也有国家间通过结盟、追随等方式交换核技术、获取核保护伞。纵向模式则指核武器水平和性能的不断提升。核扩散的驱动来源是国家对安全的极致追求,这在现实中却成为悖论和悲剧:一国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选择发展核武器,但是核武器在国际范围内的扩散反而加深了各国的不安全感和国际体系的不稳定性。沃尔施泰特()将“扩散”归纳为“”问题,即避免核武器及核技术向更多国家扩散。“核不扩散”议程在三个层面拓展:对象由民族国家拓展到非国家行为体,议题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拓展到常规武器,空间由领土、领海和领空拓展到极地、网络和太空等全球公域。核不扩散的概念从根本上属于广义的“军备控制”(),属于“不扩散”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核不扩散常常伴随着裁军与军备控制同时进行,由于常规武器与核武器之间存在技术关联性,因此核不扩散也包含了常规武器与生物化学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控制(见图)。图 核扩散与军备控制的关系示意图 弃核“弃核”,即放弃核计划,指的是“一国政府以官方形式彻底、可验证和不可逆的方式完全终止其核武器计划的行为”。弃核国家一般满足两个要此处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核军控研究领域专家吴日强副教授的启发。素:一是该国曾积极发展核武器,排除争议,考虑获得核武器;二是后来以彻底、可验证和不可逆的方式完全终止了核计划。弃核体现了一个国家从发展核武器到放弃核武器的过程,这一历程充分受到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维度的影响,但是具体到中观的理论层面,是结构性因素还是决定性因素导致国家最终弃核?对于国家而言,弃核最大的动力来自国际体系层次还是个人层次?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考察。目前学界对于弃核问题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建构了多种弃核模式的理论框架。本文将对国内外三名学者的弃核观点进行探讨,分别是斯科特萨甘提出的三种模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张春提出的“外部压力下的内部动力”解释模型以及复旦大学宗伟基于国家地缘区位提出的弃核框架。()斯科特萨甘:国家安全、国内政治、规范斯科特萨甘将核不扩散与弃核相结合,并提出三个模式:国家安全模式、国内政治模式和规范模式。国家安全模式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解释模型,即一国为了自身安全考虑而发展核武器,核力量作为最强的军事打击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当一国感知到自身安全威胁减弱时,弃核便成为可能。在这种模式下,大国的结盟支持和安全承诺,国家对外战略的转变,均有可能为自身安全状况带来积极改变,从而实现自愿主动的弃核。第二种模式为国内政治模式,即在一国内部由来自民众、政客、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所导致的观念转变而弃核。这种模式强调国内政治的变化维度,而观念转变往往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第三种模式为规范模式,也称作声望模式,即一国为了追求自身国际地位的提高,从而在国际社会或多边关系中寻求更大的利益,来主动地融入核不扩散规范并选择放弃核武器。萨甘的三种模式涵盖了大部分国家的弃核路径,但其局限性在于视角过于孤立,没有将多种因素综合联系性地进行分析。如很多国家的弃核历程实质上是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既受安全局势的影响,也有国内政治的压力。()张春:外部压力下的内部动力在萨甘的基础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张春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解释国家行为体放弃核计划的理论框架 “外部压力下的内部动力”。张春认为,国家的国内政治因素才是该国是否弃核的决定性因素。外部安全问题是弃核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在外部环境改善的情况下,一国依然可能因为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舆论、政治导向等因素做出保留核计划的决策。另外,国际压力,即外交与国际机制、国际组织在国家弃核的历程中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张春还对萨甘提出的弃核条件进行排序,认为在影响国家是否弃核的因素中,排序应为国内政治 安全环境 规范 强制外交。这种单一的要素排序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符合理论抽象化、简约化需要,但在具体的案例情境中却又有不同的表现。()宗伟:地缘与关键他者复旦大学博士宗伟则从国家地缘区位出发分析不同国家的弃核模式。他将弃核国家按地缘分为两类,即大国博弈中心地带和中心边缘承接带。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的不同,国家弃核的动因也不同。他提出了“关键他者”的概念,即在一国弃核进程中起到最大影响作用的是外部大国。当国家处于大国博弈中心地带时,如果重视与大国的情感纽带,即与主张弃核的大国保持良好关系,尤其是盟友关系时,那么小国可能会因考量与大国的关系而选择主动弃核,大国则给予一定的安全保障和经济政治领域的利益补偿。而如果小国采取独立自主的战略发展方向,若面临大国威胁时,其对待核武器的选择则会呈现出以安全威胁为导向,随着大国对自身威胁的变化而采取发展核力量或弃核的选择。处于中心边缘交接地带的小国通常会选择独立自主的目标和与大国的依赖并重,于是选择发展核武器的同时需要尽量照顾大国情绪,与不同的国际行为体灵活周旋,并充分利用国际机制的空间与张力满足自我诉求。二、案例视野:国家弃核路径的现实案例以上三种关于弃核模式的理论研究分别侧重于不同要点,既有继承发扬,同时还有批判创新。这对看待 世纪后期以来国际社会的弃核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世界上多个曾经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基于不同的目的导向和影响因素选择了不同的弃核道路,如巴西、阿根廷、南非、利比亚等国家。该部分本文将阐释较为典型的国际案例,并列举学界常规的比较案例视野,帮助进一步考察利比亚弃核案例。(一)伊拉克模式该案例主要强调在弃核进程中,依靠外部武力军事介入使弃核国强制性放弃核武器。有学者也称之为武力介入模式:国际社会在应对核扩散危机时,采取战争这种极端的方式,通过政权更替的办法来达到彻底消除核危机的目的。这种依靠战争解决核扩散问题的方式最为极端,单就弃核的客观效果而言也最为直接。但在这种情形下“核安全”更多时候会沦为大国的借口,其实质是大国的武力侵略和干涉内政。如在 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公然绕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了侵略战争,并最终颠覆了萨达姆政权。事实上,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伊拉克拥有或正在开发核武器,后续事实也证明了美国的虚伪阴险。美国这一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也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核不扩散旨在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依靠战争方式来达到“弃核”目的,恰恰在根本上就违背了这一原则,违背国际规范的同时也严重侵害了国际法基础。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长期奉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方针,是采用该模式的罪魁祸首。以国际安全和“核不扩散”为由发动战争的图谋需要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这一案例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朝鲜在弃核问题上的激进抗拒心理。(二)乌克兰模式该模式强调通过外部干预,由第三方对弃核国核能力进行托管。在具体的实践中,国际社会通过谈判等外交手段,促使弃核国将其核武器、核原料转运至第三国销毁或者由第三国代为管理,由国际社会保证其国家安全的核危机处理模式,又称为独联体模式。苏联解体后,大量核武器和研究设施遗留在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前成员国境内。为了妥善处理这些核武器,化解可能的安全与核扩散威胁,美国、俄罗斯以及国际社会共同协作,将这些国家境内的核武器均送往俄罗斯,由俄罗斯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