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遗产阐释框架——以长城为例_周觅.pdf
下载文档

ID:493552

大小:2.07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国家 文化 公园 背景 大型 线性 遗产 阐释 框架 长城 周觅
82Landscape Architecture2023/02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以长城为例周觅 邬东璠*吴晶巍摘要:【目的】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依托资源,长城等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需要实现整体统筹、提高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的阐释目标。【方法】通过案例研究法解析英国哈德良长城阐释框架的规划过程,提出构建遗产地阐释体系的工作方法。【结果】总结了构建阐释框架的总体流程,包括前期调研、拟写草案、测试修改、发布实施、评估优化 5 个步骤,详述其内容与做法,辅以案例实践策略说明。【结论】从构建阐释体系、提升阐释实践、转变从业者观念 3 个方面讨论了对中国长城遗产地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长城;哈德良长城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 19ZDA193)子课题“大运河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策略及方法研究”Bei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 Periodical Office Co.,Ltd.Published b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中图分类号:TU 984.114;K8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23)02-0082-07DOI:10.12409/j.fjyl.202207220430收稿日期:2022-07-22修回日期:2022-11-0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周觅,邬东璠,吴晶巍.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以长城为例 J.风景园林,2023,30(2):82-88.国家文化公园是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国家战略1。与中国其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相比,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更加强调“文化”与“整合”两个关键词。一方面国家文化公园注重对中华文化、民族精神、遗产价值的充分表达,并通过游览体验激发公众的文化认同与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国家文化公园模式形成于文化遗产领域推行“整体保护”理念、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走向“多规合一”的背景下,为系统性整合大型文化遗产及周边资源提供了良好契机。在此需求下,遗产阐释因具有加强遗产资源关联、向公众讲好文化故事的作用,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初即受到重视。2019 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将主题展示区列为四大主体功能区之一;该分区包含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 3 种形态,分别侧重于遗产价值高、旅游条件好的主题资源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文化资源整体保护利用和系统开发,以及满足分众化游览需求1。三者又共同构成围绕主题文化的区域性资源整合网络,保护主题文化的完整性及表达内在关联。建设方案还提出 5 类基础工程,包含建设完善博物馆展示体系、开展数字化展示等阐释工作。中国现有的 5 处国家文化公园均以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为依托。该类遗产往往体量巨大,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重大文化意义,易对周边地区产生经济、社会层面的影响;又因该类遗产普遍具有空间跨距大、沿线点段相似、分段管理等特性,给如何充分展现遗产整体价值、凸显点段特色带来挑战。与此同时,遗产细分特征也会引发国家文化公园具体任务及阐释需求的差异。例如,长城属于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历史遗迹,常以旅游景区形式出现,故通过开展遗产旅游带动地区发展成为其重要任务之一;大运河则是保留部分通航功能的活态遗产,在旅游开发之余还需更多考虑当代利用、有机演进等议题。长城、大运河都是沿着一处有形载体展开,长征、黄河、长江则将无形事件或主题当作串联沿线点状资源的文化脉络。在阐释实践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上述共性问题上体现得较为典型。以长城北京段为例,开放展示段落由各景区自行建设,缺乏有机联系;现有 3 处长城博物馆均存在展示内容和方式单一、深度不足等问题;近年八达岭长城景区年游客量约占所在地延庆区年游客总量的 60%,但外地游客中“打卡即走”者较多,未能有效转化为周边相关景点的游客;经调研发现,不少人将对八达岭长城等知名景区的印象片面理解成所有长城的形象,并认为以“爬长城”为主的游览内容不够丰富有趣2-3。进一步结合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共文化载体属性及其强调保护优先、文化引领的建设原则考虑可知,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不应止步于各自为政的旅游开发,更要全面深入、特色鲜明地展现文化底蕴,同时提供生动难忘的游览体验,以便发挥自身在遗产整体保护、彰显文化主题、增进公众理解、带动沿线发展等层面的综合作用1。为此,提高阐释的系统性、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成为改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问题的必要路径。已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践与研究中已开展了阐释相关工作。2021 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把“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写入规划原则4,同期部分省份也编制了相应省级规划,涉及不同深度的阐释成果,如将构建阐释体系确定为工作任务,进行资源点文化主题调查分类、重点区域特色定位,为主题展示区分配主题等。加之在“十四五”期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相关政策、专项资金的共同刺激下5,多地出现新建或改建长城博物馆、开发文旅新产品等举措。不过,省级建设保护规划多以空间建设为导向,根据各点资源优势确定展示主题,尚缺少帮助沿线从业者和游客建立整专题:国家文化公园/Special:National Cultural Park83体认知的区域性统筹叙事,以及对长城与相关文化互动关系的系统阐述。亦有学者指出当前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缺乏统筹协调的问题,认为应围绕统一的大主题对本地化特色进行挖掘与呈现,避免由于资源同质化带来相邻空间、相似产品的非必要竞争,还提出建立体系化展示布局、区分体验特色、探索多样展示途径等阐释方式6-8,但对于如何通过规划方法来具体实现系统性阐释尚未得到充足的讨论。国外率先开始探索注重系统整合与旅游体验的遗产阐释规划。实践方面以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为代表,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出版了多份开展阐释活动与综合阐释规划的指南,2009 年美国国家阐释协会报告、2013 年加州州立公园发布的阐释规划工作手册分别论述了阐释规划内容构成和规划流程9-11,不过未关注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类型。欧美地区针对该类遗产地的管理规划中出现过专门论述,随后形成规划文本中的特定章节或更灵活的阐释框架文件,如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保护管理规划(2006 年)的“阐释与定位”章节、英国庞蒂斯沃特水道桥和运河世界遗产地管理规划(2019 年)的“关键主题、问题与机遇”章节、英国哈德良长城阐释框 架(2011 年)等12-14。另有学者提出包含不同遗产的区域遗产阐释规划系统性方法15。中国围绕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的实践与研究主要包括:1)引进国际阐释与展示经验,涵盖线状历史遗迹、遗产运河、文化线路、线性文化景观 4 类国内常见的遗产细分类型;2)基于上述遗产特定点段提出建设阐释与展示体系的构想,近年还出现了针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点段的标识与阐释体系的研究,对当地构建需求、目标、策略等进行解读并形成区域性规划;3)对长征文化线路提出标识与展示体系建设指引文件16-24。但国内现有相关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一是主要关注具体阐释策略本身而非如何生成体系化策略的工作方法,二是案例研究主要依托阐释规划或实施成果,较少以规划形成过程为重点分析相关流程。从阐释经验借鉴的角度,英国世界遗产地哈德良长城与中国长城同属于线状历史遗迹,均为物质遗存明显的大型防御工事,阐释提升需求也有一定相似性,如改变沿线各自为政的阐释模式、增加公众对遗产整体认知、利用阐释吸引更多游客等25-27。同时,与其他注重成果的案例相比,哈德良长城阐释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呈现了从前期筹备到文件成形的完整流程。为使更多合作主体以及居民、游客、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更好地理解“为何要做、要做什么、如何做好”遗产阐释,框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构建目的、工作内容、流程与决策考量因素,并提供了受众调研、资源调查记录等支撑资料。自2011 年框架发布后,通过确定共识性原则,组织阐释内容、设施与服务,扩展阐释手段等工作,各遗产点被统筹定性为总体阐释网络中的差异化组成部分,进而达成沿线合作加强、游客量持续增加、公众兴趣与认识提高等积极转变28-29。在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阐释面临着如何统筹整合、提高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的共性挑战。面对当前缺乏相关工作有效指导方法的现状,笔者重点解析框架的规划过程,总结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构建方法,详述其流程、步骤与具体做法,以期为该类遗产地,尤其是长城及其他大型线状历史遗迹,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阐释体系构建提供参考。1 阐释框架构建步骤阐释框架的构建整体可分为编制和实施 2 个阶段,包含 5 个主要步骤14(图 1)。简言之,即专家基于调研成果,初步拟写框架草案,随后面向受众、工作人员等群体开展测试,收集反馈并多次修改调整,再进行框架的落实与优化。2 阐释框架编制阶段编制阶段包括前期调研、拟写草案和测试修改 3 个步骤。在经历前两步后,阐释框架的主体初具雏形。2.1 前期调研2.1.1 基础调研该阶段目标为识别和记录遗产阐释资源,了解各遗产点现状阐释条件、特色与问题,主要工作是梳理相关资料、走访考察遗产点。值得注意的是,阐释资源不只包括遗址遗迹、文物遗存等常规对象,还应将景观和人纳入调查与记录范围30。景观既是观赏对象和游憩空间,又是影响遗产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因素,其与遗产的关系应得到充分阐述。框架将“自然与文化景观”列为两大阐释主题之一,讲述人与自然长久以来共同塑造土地的内在联系,扩展了游览内容14;又将人看作资源,通过访谈当地人收集故事,培训工作人员及居民成为个体阐释者,与社区团体、博物馆、教育机构合作等举措,达到丰富叙事材料和阐释手段的效果。2.1.2 受众调研受众即遗产信息接收者,包括到访游客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遗产的公众。明确受众偏好和需求是有效传递遗产信息、提升游客体验的前提,这一点已得到国内外普遍认同,“要关注人们想要知道什么,而非希望他们知道什么”30。调研工作需要先确定受访对象和调研方式,撰写调研提纲,并在调研后总结不同群体的偏好和需求。受访对象主要包括游客和潜在受众两类14。前者可在遗产地现场招募,再分析现状游客群体的成员构成,重点关注大多数游客的兴趣;后者应先通过侧写确定潜在受众的特征,再据此面向公众筛选出受访人员,并在调研后分析其偏好,以便针对性地促使其转化为到访游客。侧写一般包含家庭结构、遗产旅游偏好、到访经历等 内容26。国内适用范围较广的调研方式主要为访编制阶段实施阶段步骤一:前期调研步骤二:拟写草案步骤三:测试修改步骤四:发布实施步骤五:评估优化基础调研受众调研阐释原则主题体系收集反馈修改草案文本发布组织实施框架与项目评估持续优化阐释手段基础设施与服务1 阐释框架构建流程与主要步骤14Framework-building process and main steps involved14184Landscape Architecture2023/02谈和问卷调查,分别常用于定性与定量研究中。如果遗产地没有开展过受众调研,应先组织小规模定性调查,通过半结构性访谈了解可能出现的反馈,以指导更大规模调查的设计。调研提纲及其问题可围绕 3 个核心话题展开:1)对遗产的了解程度和印象;2)对阐释内容的偏好;3)对阐释方式的偏好26。与其他类型遗产地相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地受众可能只听说或到访过一两处遗产点,容易先入为主地“以偏概全”甚至存有误解,故更有必要调查公众的“既有印象”,以此为基础建立全面立体的整体认知。2.2 拟写草案阐释框架主要包括阐释原则、主题体系、阐释手段、基础设施与服务。其中前两项是核心章节,共同承担了统筹阐释框架、引导阐释内容的作用。2.2.1 阐释原则阐释原则是一系列关于如何开展阐释工作的简要指南。来源于受众调研数据、领域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