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梅戏电影流变研究_潘驰群.pdf
下载文档

ID:493412

大小:1.59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黄梅戏 电影 流变 研究 潘驰群
95 2022 年第 6 期艺术研究1955 年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公映至今,大陆创作了 28 部1黄梅戏电影,这其中有改编自经典舞台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等,有新创剧目朱门玉碎徽商情缘等,也有改编自小说、话剧的作品逆火雷雨等。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黄梅戏电影创作,呈现了这一地方剧种与电影的互动与探索,有“影”“戏”间的相互迁就,也有同一剧目舞台版与电影版的互相成就。黄梅戏电影顾名思义兼具了黄梅戏和电影两种艺术形态的特点。“从功能上说,戏曲电影发挥了两种作用,即戏曲舞台艺术的记录和把戏曲作为对象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创作。”2其中广为熟知的“黄梅调电影”,考虑其“邵氏的黄梅调电影,非但沒有任何一点方言口音,更进一步把戏曲腔调通俗歌曲化电影黃梅调跳脱了戏曲的严谨规范”3,暂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之内。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黄梅戏电影的兴起期 建国初期,戏改政策驱动黄梅戏在剧目题材、内容上进一步完善,这也为黄梅戏电影的黄梅戏电影流变研究 潘驰群 摘 要: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公映开启了黄梅戏和电影间的互动之路,黄梅戏电影也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求变,先后经历了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的兴起期、70 年代的革新期、80 年代至 90 年代的复兴期以及 2000 年至今的探索期。各个时期的黄梅戏电影形态本同末异,这其中既有时代的机遇与要求,也有观演市场与创作团队的引导与博弈,但终究都归宿到,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与电影间的艺术交互。回顾黄梅戏电影的发展历程,探索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特性,以为当今黄梅戏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关键词:黄梅戏电影;发展历程;流变 本文系 2020 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0CX219)阶段性成果;2022 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资助(编号:gxyqZD2022091)阶段性成果。DOI:10.15947/ki.dwt.2022.011896艺术研究兴起积累了坚实的基础。“1950 年文化部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1951 年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1952 年文化部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展出了几十个剧种的上百个剧目,展示了戏曲改革的成果。从 1956 年 4 月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部署对戏曲剧目的整理、挖掘工作到 1957 年 4 月的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整整一年时间内,全国竟挖掘出五万一千八百多个剧目,”4黄梅戏在一系列戏改政策的推动下,收集、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其中包括天仙配女驸马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就是根据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汇演的舞台版本改编,“在评奖会上,各路专家一致通过天仙配演出一等奖,剧本一等奖,严凤英、王少舫各获个人表演一等奖,这是在评奖会上最没争议的一个戏。上海电影制片厂负责人叶以群邀请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上影厂舞台演出叶以群当场拍板,决定将天仙配拍成电影。”5时任电影版天仙配导演石挥和剧本改编桑弧在此之前有着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虽然他们接触黄梅戏甚少,但凭借着对电影艺术的熟知,对创作规律的把握,加之有剧本、演员的加持,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出品,天仙配电影版一经亮相便受到广泛关注。“据对一些影片观众人次和放映场次截止到 1958 年的不完全统计:天仙配达到 1.4 亿人次。”6“在香港地区,从 1956 年 7 月 12 日起,仅国泰 维多利两家影院连续 35 天就放映了 280 场,打破了所有欧美影片在香港放映的卖座纪录。”7 自天仙配上映后,陆续有舞台经典作品改编成电影。1956 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把当年在全国演出中的舞台经典片段拍摄成影片恭贺新禧,其中第一个片段就是黄梅戏夫妻观灯,主演的两位演员正是饰演天仙配七仙女和董永的严凤英和王少舫,影片运用影像记录功能,通过镜头组接、景别交替,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戏曲在舞台表演中的样貌;1958 年由安徽电影制片厂、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春香闹学收录在安徽戏曲集锦中,春香闹学是黄梅戏传统剧目金钗记中的一折,影片采用实景拍摄,运用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法,采取主观镜头、客观镜头转换等设计,凸显了书生王金荣和丫鬟春香的诙谐博弈,特写镜头参与影片叙事,放大了舞台表演的细节动作,强调描写角色的心理活动;1959 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电影女驸马,这部影片的舞台版在 1958 年代表安庆地区参加安徽省第二届戏曲汇演并广受欢迎,1959 年严凤英赴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公演女驸马,同年,她和王少舫等人前往上海拍摄影片,影片上映后,再次掀起一阵黄梅戏热潮。从 1955 年至 1959 年这四年里,共出品了四部黄梅戏电影,即天仙配夫妻观灯春香闹学女驸马,其类型涉及艺术片和舞台纪录片。虽然这些均是黑白电影,也是迄今为止黄梅戏电影史上仅有的几部黑白影片,但时至今日,天仙配女驸马的影响力堪称电照风行。1959 年以后,黄梅戏电影从黑白片向彩色片过渡。1963 年第一部黄梅戏彩色电影槐荫记公映,该片取材于天仙配,时任青年主演董文霞、夏承平在影片拍摄期间得到严凤97 2022 年第 6 期艺术研究英、王少舫的悉心指导,该片由香港繁华影业公司与上海天马电影厂首次合作,在香港首映,后公映于内地。与此同时,由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彩色电影 牛郎织女 同期在黄山摄制,不同于之前上映的几部影片,这部作品此前并没有舞台版本,且影片中多处运用特效、抠图合成等技术,用电影的手法营造了仙界、凡间的不同,此片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在香港澳门公映,后才在全国公开放映。黄梅戏电影的兴起直接提升了这一剧种的传播力,接连创造的几个第一,拓展了黄梅戏在世界范围的认知度,第一部黄梅戏电影的诞生,第一部黄梅戏彩色电影的呈现,第一部黄梅戏作品境外的首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大家对这一新兴艺术充满期待时,步入“革新期”的黄梅戏电影在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汲取样板电影经验,拓展表现样态。20 世纪 70 年代:黄梅戏电影的革新期“1972 年 7 月,毛主席针对当时文艺界的问题提出批评说:现在电影、戏剧文艺作品少了。同年10月,国务院文化部召集 北影、长影、八一、上影的有关创作人员,总结摄制样板戏的经验,同时要求按所谓样板电影经验拍摄故事片。”8作为文化艺术队伍中的一支,黄梅戏顺应时代,积极响应,参照样板电影经验,陆续创作了一批现代题材作品。这个时期公映的小店春早 红霞万朵两部黄梅戏电影作品,分别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以及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其行当程式不同于传统剧目的表现,内容上更加注重贴近现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一改往日刻画才子佳人的岁月静好,转而塑造铿锵有力的英雄人物。无论在作品题材和人物刻画上,革新期的黄梅戏电影创作紧随样板电影的步伐。全国文艺界高度一致的创作要求,推促了黄梅戏现代戏的探索,剧种的个性在这一时期的作品里已然不够鲜明,但经过现代戏的粘合,拓展了黄梅戏电影的生活化表达。小店春早导演罗爱祥在引导主角春华的一段戏中曾这样表述“手式要运用小生指法来美化生活中的手指的用法,不用旦角的兰花指法;眼要表达内在感情为标准,反对程式所要求的眼随手转的僵化作法。”9红霞万朵中唐国风的唱段“爸爸一怒冲出门”,“这段 核心唱腔 长达三十二句,是传统戏中不曾有过的,它被处理成了散板、平词起句板(相当于慢板)、火攻(相当于快板)、二行(相当于原板)四个部分,并且没有标注板式,以便于曲调创新。”10影片中仰拍、俯拍等镜头设计,强调围绕主要人物展开视听语言叙事,舞台版本的“三突出”通过镜头语言更为直观地呈现;身段程式不主张墨守成规的恪守,只要是符合生活规律的都可以改革。这样的革新,对淡程式化的地方戏曲来说,能够结合镜头语言充分尝试各类荧幕故事。从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黄梅戏,擅长表现农耕时代富有生活气息、人间烟火的故事情节,而小店春早红霞万朵两部作品承载了厚重的时代主题,一部是主人公春华在雪梅的帮助下,克服了资本主义经营思想,主动挑担下乡;另一部是妇女队长唐国风批判公公的资本主义倾向,并带领村里的妇女拦冲打坝、巩固集体经济。两部作品延续了黄梅戏以旦角为98艺术研究主要行当的传统,但相较于上一时期的黄梅戏电影,其艺术风格陡然转变。“创作上具有一定的概念化成分,戏剧冲突的设置亦大体相同,都是在一致的政治标准下,作者人为地设置阶级斗争和两种思想斗争的冲突,表现出了初步的空洞政治模式。”11人物情绪激情澎湃、昂扬高涨,角色唱腔念白紧凑高亢,虽是不同的现代戏,但故事间的区分度和人物塑造的差异性并不明显,同质化的剧目与农耕时代家长里短的故事相比,少了些许亲和力和趣味性。70 年代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艺术理论的政治化垄断,基本格式化了全国的文艺作品,黄梅戏在这一浪潮中接受革新,用作品回应着当时的创作之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先后排演了银针曲拥军花红峰岭上等小戏,由于流传甚少,至今鲜为人知。但透过小店春早红霞万朵两部黄梅戏电影的影像,我们能够依稀的重温和理解那个时代的艺术遗留,也会感怀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在时代进程中所迸发的生命力与韧劲。“七三年在饰演现代戏小店春早中的雪梅时,她(指王富珍)的演唱终于得到观众的好评。人们称道她在声乐领域的探索和追求。”1270 年代的黄梅戏电影给现代戏培育和巩固了观众群,给戏曲演员搭建了荧幕历练的平台,为黄梅戏后一阶段的发展积蓄了力量。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黄梅戏电影的复兴期80 年代至 90 年代,思想解放、文艺繁荣,戏曲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电影在这一时期不可或缺地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古装剧的回归与影像拍摄技术的成熟是这个时期黄梅戏电影的显著特点,一方面这既是对上一时期现代戏的有力回击,另一方面,电影、电视的日趋平民化,摄制技艺的不断提升也吸引了黄梅戏戏迷和电影观众对这种艺术样式的关注。将一批好评如潮的舞台剧集中推向荧幕,延续兴起期的创作经验,很快黄梅戏电影又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安徽省黄梅剧团排练的六场神话剧龙女情在河南省的郑州、洛阳等十个地、市和黑龙江省的大庆市先后公演了六十余场,均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上海电影制片厂于一九八三年七月下旬正式决定拍摄龙女。”13黄梅戏电影杜鹃女改编自舞台剧慈母泪,“慈母泪获得了全国各地来的黄梅戏剧界和新闻界人士的好评从舞台到银幕,也不过一年多时间收到了预期的效果。”14电影拍摄中的灯光、音响等器械,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逐渐更新换代,硬件的升级直接反映在画面呈现上,色彩的饱和度、分辨率的清晰度、音质的纯度等在这一阶段都有一定的提升。一些迎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题材也应运而生,实景选景突出体现地域风格,如徽商情缘取景于黄山山麓民居、徽式厅堂、巢湖自然风光,香魂取景于枞阳和石台的蓬莱仙洞。一些毫无舞台基础的剧目,在复兴期也悄然而生,虽没有前置的影响力,但这些作品就是根据荧幕特性而创作的,“血泪恩仇录这部戏曲片,是在没有舞台剧可参照的情况下拍成的这部戏曲片,在虚实的结合上能够取长补短,较好地发挥了戏曲美和电影美的二重性,从而使这两种艺术的灵魂,在总体上达到融洽。”15复兴期的黄梅戏电影,以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回归,这是对舞台艺术传播的有力补充;特别是由于经济的复苏,这99 2022 年第 6 期艺术研究一时期的电影在戏曲程式性、布景以及叙事结构上能够较好兼容视听语言的特性,承接前两个阶段的创作特性,黄梅戏电影顺应时代的探索是守正创新的。80 年代至 90 年代,伴着生机勃勃的文艺环境,剧团力荐新人,也直接推动了剧种的发展。黄梅戏电影龙女是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84年推出的第三部神话戏曲电影,剧中演员不仅有时为黄梅戏新秀的马兰、黄新德等,也有曾在天仙配夫妻观灯等戏曲片中担当主演的王少舫,新老演员同台献技,共同搭建起黄梅戏电影的“新”面貌。这一时期黄梅戏电影中的“新秀”还有 杜鹃女 中的郭宵珍,母老虎上轿中的陈小芳,香魂中的韩再芬,血泪恩仇录中的杨俊等等。时至今日,这些当年的“新面孔”如今已名扬万里,成为黄梅戏海内外传播中的中坚力量。2000 年至今:黄梅戏电影的探索期进入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