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情感传播与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关系——以春节为例_常启云.pdf
下载文档

ID:493299

大小:3.01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互联网 情感 传播 传统节日 文化 认同 关系 春节 常启云
新闻观察新闻思辨Media Spectator53青年记者2023年2月上 常启云 赵海铭互联网情感传播与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关系以春节为例当下,情感传播以其遍在性、驱动性和感染性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征。本文以抖音、豆瓣两大社交媒体平台为考察对象,力图剖析互联网情感传播在构建传统节日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复杂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从情感角度深化互联网时代的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认同及当代语境宽泛来讲,“认同”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事物所产生的主动的赞同和心理上的认可。查尔斯泰勒认为,认同包含了对“我是谁”的识别和对“与自己相同性、一致性事物”的认知两重涵义1;社会学家涂尔干将认同看做一种“集体意识”,它的存在使得个体团结成具有凝聚力的共同体,是共同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信仰与感情的总和2。传统节日是中华儿女共享历史与文化的力证。而“节日认同”,其实就是族群成员对于本民族节日文化的承认,将其内化于心产生归属感并上升至文化自觉的过程,本质上是对于节日内蕴的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节日民俗活动依赖于一定的展示和参与空间3。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等技术不断下沉,微信发红包、支付宝集“福”、云猜灯谜、网络祭祖等新型节日民俗大为流行,互联网平台逐渐成为延续节日记忆的主要载体,是形塑节日认同的重要场域。同时,“认同是自我界定的结果,但它同时也是自我与他者交往的产物”4。节日认同的形成离不开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日益发达的情感传播是不容忽视的一大趋势。情感传播指的就是将情感逻辑作为传播发生的底层逻辑,以人类共通的情感作为传播纽带从而达成某种传播效果的过程。即某些信息、观点借助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致性进行流动、传播与扩散,从而使人们产生大体一致的认知、看法甚至行动。脱胎于网络场域之中,互联网情感传播有着典型的双面性。一方面,它具备穿透力、统合性与号召力。共通的情感是跨越传播壁垒的基础性因素,互联网情感传播也是众多网络传播行为的触发因子;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不稳定性、易发性和威胁性。一旦负面情感占据了主导地位,就容易产生传播失控的情况,并引发恶劣的后果。互联网情感传播的作用也是利弊交织的。它既可以迅速地深化社会认同,又能够轻易地实现群体共识的撕裂,因而其对节日认同的构建产生着复杂多变的影响。互联网情感传播与节日认同本文以春节为例,结合在抖音、豆瓣等社交平台的观察,分析互联网情感传播与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关系。(一)情感传播促进并深化节日认同。参考吴世文等学者对“文化认同”的划分5,本文将节日认同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面:知悉节日理念与义涵、怀有深厚的节日情感、践行节日仪式与习俗。从热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看,以上三个维度节日认同的实现都强烈依赖于情感传播这一中介环节。1.符号再现:触发“怀旧情愫”,激活节日记忆。抖音平台善于激发人们深埋的节日“怀旧情愫”,从而唤起人们的节日认同,而节日“怀旧情愫”的触发主要是通过再现节日符号的方式实现的。节日符号承载着人们赋予的多样节日情感与意涵,是传统节日的重要标识。在如今人们的节日情感普遍淡化的情况下,经典节日符号的再现能够很好地调动人们心中的节日记忆,激活人们在过往相同时间节点的经历中积淀的深厚节日情感。根据观察,抖音唤起网友春节情感的符号策略有以下两种。其一,通过节日视觉符号的重现让人们重温节日情感。虎年春节到来之前,抖音推出了一众栩栩如生的“虎摘 要:情感传播是互联网时代的突出传播特征,本文对抖音和豆瓣两大社交平台进行观察与分析,发现互联网情感传播能够通过激活记忆、创设氛围、筑就仪式等方式构建节日认同;但由于情感传播的两面性,负面情感的感染性和破坏性也在消解着传统节日文化认同。值得注意的是,情感角度是互联网时代构建传统节日认同的一个重要且可行的切口。关键词:情感传播;节日认同;记忆;仪式DOI:10.15997/ki.qnjz.2023.03.018新闻观察新闻思辨青年记者2023年2月上54年特效”。如:当使用“宠物变虎”进行拍摄时,镜头识别到猫、狗等宠物后就会自动将其面部变换为老虎的模样,这种将从前存在于年画、门联等之上的生肖“虎”的符号用网络特效立体呈现出来的方式不仅新奇有趣,而且很好地激发了网友对迎接新年的喜悦、期待等情感。其二,通过节日听觉符号的再生唤起人们的节日记忆。重温老旧的节日歌曲,使曾经浓厚的节日情怀复苏。春节临近,歌曲春节序曲成为抖音的热门背景音乐。用户 落雪无声在评论区里讲述道:“我不懂音乐,但听到这乐曲感到很愉悦,它像是在诉说一个传统的、厚重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怀念起儿时的春节。”同时,短视频里出现的鞭炮声也是经典的春节符号之一,往往也能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孩童时代的春节记忆,激荡起人们厚重的节日情怀。2.设置议题:实现情感交流,营造节日氛围。情感互动是塑造节日认同的重要环节,抖音通过促进情感交流互动来实现对节日氛围的营造。在春节期间,抖音设置了相关热门话题,使分散的个人化节日情感在共同讨论中拥有了交流、互动和汇集的机会。总播放量达 138.6亿次的话题#春节我在岗#将人们的视线聚焦到了消防员、警察等春节期间依然在岗坚守的群体身上,讲述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奉献故事,评论区被“辛苦了,感谢你们的坚守”“祝您春节快乐”一类的留言刷屏。在#年夜饭#等话题下,不少网友加入话题讨论并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春节经历、表达自己的节日情感,热闹的过节氛围被营造出来。同时,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也助力其中,一方面,抖音在节日期间会主动给所有用户推荐相关内容,部分以春节为主题的优质短视频会被算法统一投放至每位用户,这种无差别的推送能起到情感扩散作用,也将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渲染开来;另一方面,平台还会给对这些视频产生正反馈的用户推送更多相似内容,这类个性化的推送能起到情感积聚的作用,使用户的节日情感不断变得浓厚。多样的节日话题与算法推荐机制相配合,通过情感传播不断深化人们对春节所怀有的美好感情。自此,人们在平台上形成了一股不断壮大的节日“情感流”,将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媒介化的情感共鸣也由此达成。3.号召参与:积聚情感能量,共筑节日仪式。此外,抖音发起的丰富的节日活动使人们具身参与到了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中来。这其实是围绕节日构筑了一种“互动仪式”6,使参与者在行动中亲身体会节日意涵、深化节日认同。虎年春节期间,抖音推出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2022年 1 月 25 日至 1 月 28 日期间,抖音发起了“家乡年俗才艺大赏”比赛,用户们可以积极分享舞狮、打快板、吹唢呐、踩高跷等家乡年俗;“过年游戏挑战”“我的春节家宴”“过年新花样”等比赛都鼓励用户们身体力行追寻家乡年味,真实参与到节日仪式和习俗活动之中。这些节日活动使众多网友聚集并参与其中庆祝我们的春节,实现了“排他性”和“共同在场”;浓烈的节日氛围下人们对其形成“共同关注”,并在参与多彩有趣的节日活动中积累“情感能量”,彼此共享喜悦欢快的春节情感。(二)情感传播阻碍与消解节日认同。然而,互联网情感传播并不总是一个促进因子。豆瓣小组“过年不回家之春节恐归族”创立于 2010 年 10 月 25 日,目前已经拥有 1800 余名成员。在 2022 年春节期间,发帖 107 条。小组内大多是在异地工作的青年群体,更愿意以“反团圆”的方式来度过本该与家人相聚共度的春节。1.感染性:消极的节日情绪具有高扩散性。人们正处于哈特穆特罗萨所言的“加速社会”,数字科技演进的速率攀升,人类的生活节奏也频频加快。现代性凸显的社会背景下,不少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脱节,人们也在高强度的社会压力之下遭遇着严重的身份焦虑。尤其青年群体,最容易滋生迷惘、沮丧、焦虑等社会情感,这种社会情感也渗透到了传统节日领域,加上“节日资本化”7、外来节日入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青年群体的归属感消退,开始怀疑传统节日的意义。同时,在互联网中,“负面情绪比正面情绪更容易得到传播,个体的某种情绪能通过公开传播,在暗示、感染等机制的作用下,放大为整个社会的集体情绪”8。个人在社交平台中的情绪发泄极易在网络的作用下迅速扩散与发酵,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春节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而在“过年不回家之春节恐归族”豆瓣小组中,成员们多对春节怀有消极的抵触情感。在开放且匿名的平台机制之下,负面情感的能见度高、流动性强,同时,豆瓣小组成员某种程度上具备“强连接”的特征,情感传播的渗透力强。2.破坏性:负面情感共振消解节日认同。互联网情感传播也会产生很强的破坏性。这不仅在于负面情感的大范围扩散,更在于负面情感共振后引发的行动也产生了实际的危害。有情感理论指出,“共鸣得以发生的实质正在于某种情感表达或行为被赋予了集体力量”9。成员 四月发布帖子“不想回家又不想一个人过”后,就有其他成员建议她遵从自己的想法,选择外出旅行或其他方式过年。这种经过感染、扩散的强烈负面节日情感能够衍生出一种“集体力量”,迫使那些观点尚未成熟的成员瞬间与集体行为达成一致,深化为拒绝回家过年一类的实际行动,新闻观察新闻思辨Media Spectator55青年记者2023年2月上以此来对抗春节原本应有的团圆意涵。同时,互联网时代各个社交圈层又是相互嵌套的,负面节日情感不仅限于组内传播,甚至会跨平台、跨群体传播。这样一来,个体的消极节日情绪很容易引爆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共同心理特征。不仅如此,消极的节日情感本身具有积累性,在缺乏疏导或干预的情况下,消极的节日情感多会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而情感与认知又是相互作用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不仅仅是认知结构的体现,“情感一方面强化了认知的作用,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过程”10。当消极的节日情感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固化为破坏性更强烈的消极节日认知。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消极的节日情感的蔓延与发酵极有可能破坏整个社会的节日认同并引发文化危机。节日情感引导:深化节日文化认同的策略在当下的互联网空间里,从情感角度构建节日认同是重要且可行的切口,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维持并促进正面节日情感的传播。正面节日情感,即个体产生的符合节日具体意涵的相应情感,它围绕对节日的喜爱之情展开,包括节日到来前的渴望与期待,庆祝节日过程中的欢乐与欣喜,贯彻节日理念之后产生的愉悦与满足等。维持并促进正面节日情感的传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创设节日仪式,构建情感共同体。创设节日仪式,使人们在一致的时空情境下聚集并共同参与到仪式活动之中,能够生成并传递一致的节日情感,达到在彼此之间共享节日意义的效果。促进正面节日情感传播的理想结果就是打造一种“情感共同体”,实现对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巩固。目前看来,互联网空间内两种节日仪式并存。一种是全程虚拟的“网络仪式”,如春节期间社交平台上刷屏转发“新年转发求好运”“转发接福”等帖子的行为。这是一种滥觞于网络空间的新型节日仪式,它搭建了一个情感桥梁,网友通过点赞、转发等方式集体祈福,共同传递对新年的期待等情感。另一种是现实仪式的网络化呈现,属于“联动仪式”,如“秀年夜饭”“春节摄影大赛”等活动。人们需要在现实中具身参与相应活动,并将参与的过程或结果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发布到平台上,本质是对传统节日仪式的巩固与延伸。但无论哪种类型的仪式,最终都是形成了一种共贺节日的“集体情感”。“集体情感”是情感共同体形成和维系的重要纽带,使人们共同感受欢腾喜悦的节日氛围,在具体可感的共在感之下传递节日情感,在参与和互动之中共享仪式背后的象征意义。2.微视角情感叙事,挖掘动人的节日故事。实现正面节日情感的传播,可以尝试挖掘细腻、温暖、动人的节日故事,用平民化的“微视角”进行情感叙事。情感叙事是“从情感层面出发,通过艺术化呈现和情感表达,将人类共通的情感内含在叙事中,从而引发观众情感体验的一种叙事方式”11。情感叙事聚焦生动鲜活的个体感受或心理经验,传达某种朴素真挚的情感。在互联网时代,平民化的情感叙事策略蕴含着更大的传播能量。它从微观视角切入,呈现普通人富有温情的节日故事,既让原本单调的节日叙事更加丰富多元,也彰显了个体传播主体性的回归。以春节为例,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以“异地过年的特别春节”“留守岗位工作者的年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