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脱贫时代中国反贫困问题的困境及路径选择_申颖.pdf
下载文档

ID:493261

大小:368.61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脱贫 时代 中国 贫困 问题 困境 路径 选择 申颖
第 38 卷 第 5 期2022 年 10 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Vol.38 No.5Oct 2022收稿日期:2022 06 10作者简介:申颖(1999 ),女,云南昭通人,法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doi:10 3969/j issn 1009 0479 2022 05 018后脱贫时代中国反贫困问题的困境及路径选择申颖,龙丽波(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要:贫困是一个亘古常新的问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作为思想指导,牢记使命带领人民群众从实践中探索国家减贫路径,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反贫困斗争的伟大成就。后脱贫时代,中国反贫困形势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化,贫困人口状态脆弱性突出,分布特征以散点化、高流动性为主。针对新发展阶段的相对贫困治理难题,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以及党对相对贫困治理的全面领导,加快构建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关键词: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实践探索;现实困境;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0479 (2022)05 0091 06Analysis and Path Selection on the Anti-PovertyIssues in China in the Post Poverty-Alleviation EraSHEN Ying,LONG Libo(School of Maxism,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Abstract:Poverty has been a social problem for a long time Over the past century,taking the Marxistapproaches to anti-poverty,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leading people with founding missionin mind and exploring paths to reduce poverty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prosperous society and fighting against poverty in all aspects In the post poverty-alleviation era,absolutepoverty has been gradually eradicated in China and relative poverty will exist with high population vulner-ability,wide distribution and high mobility To address the relative poverty,it is necessary to uphold theMarxist approaches to anti-poverty and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long-term mechanism for relative poverty-alleviation,actively explore a synergized approach to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strive to achieve people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and common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Keywords: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poverty control;practice and exploration;realistic dilemma;path selection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治理的实践探索我国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反贫困这一历史使命贯穿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贫困的任务、目的和策略都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形成的理论思想以及实践方法也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这一核心命题,科学把握我国的减贫规律,在我国历代领导人的团结带领下,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反贫困路径与反贫困理论体系,最终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1.1大规模减贫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与国内不稳定因素,国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以营养标准衡量,改革开放以前至少有 40%50%的人群处于生存贫困状态。我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了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制度,改变了以往农户分散占有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状态,农业生产由农户分散经营变成集体统一经营。但经历了 22 年的运行,集体制无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状况,反而抑制了农业发展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之下,中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这一制度将农业生产自主权转移到农民自己手中,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政府重视农业发展,不断调整和提高农产品价格,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不仅增加了市场上的农产品数量,还帮助农民获得了更大的收益,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与人民富裕没有逻辑上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导致贫困的原因。当时我国农村许多地区还处于普遍贫困状态,不能继续像苏联一样机械地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反贫困的理论解释,继续错误地脱离中国实际开展公社化运动。邓小平把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贫困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重要论断,带领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反贫困实践,大大改变了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为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前者强调推翻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而后者要求改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创造最佳的反贫困制度结构。邓小平从生产力角度反思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困境,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验,组织创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经济理论。到了 20世纪 90 年代,国际局势风起云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我国面临着国内国外复杂局势的双重压力,邓小平借助发展生产力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将我国经济模式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没有邓小平,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区域发展下的城乡开发式扶贫战略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的反贫困计划,主要是针对农业收入比重在农民收入结构中不断下降,而工资性收入和私营收入比重不断增加的微观具体现状1,以及区域发展资源禀赋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出现连片式贫困的宏观背景而制订。为提高扶贫资源的瞄准精确度,我国尝试建立以县为对象的目标瞄准机制,于 1994 年制定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 70%的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县建设和发展,优先解决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交通、教育等区域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同时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各类政府职能部门发挥部门专业优势,开展移民搬迁、小额信贷、贴息贷款、以工代赈、产业化扶贫等开发式扶贫战略。21 世纪初的扶贫工作,随着我国扶贫成就逐渐凸显,贫困范围缩小,贫困县的扶贫资源外溢到非贫困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非贫困县的贫困户又被排斥在扶贫对象之外,由此造成扶贫效率十分低下。于是国家扶持的重点由县转移到乡村,在全国确定了 14.81 万个贫困村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强调以村为单位调动农民的参与性,进行农村扶贫项目综合开发。2001 年我国在各贫困村统一部署实施整村推进战略,重视农户利益及参与意愿,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村级扶贫治理模式,注重乡村的整体性、长远性发展,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的脆弱性及个体性,在以村级为单位的基础上,形成了“公司+农户”的治理原则,开展农村产业化扶贫以及劳动力培训,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加强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增加非农业性收入,改善贫困状况。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期,根据我国国情以及贫困形势,党中央坚持以贫困地区为主体协同推进扶贫工作,转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帮扶,注重提升扶贫资源的运用效率,侧重于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对贫困地区进行定点帮扶,由此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组织和各级29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 年 10 月政府能够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充分发挥统领全局的作用,协调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摆脱贫困。但由于我国贫困人口众多,致贫原因也各不相同,必须找到“穷根”,对症下药。因此扶贫不能简单地划区域执行,必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1.3全面小康进程中的区域与个体瞄准式扶贫针对我国扶贫制度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等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进行开拓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路径与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随着我国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新特点,党中央调整了过去区域性扶贫开发模式,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作为新时代扶贫开发新战略。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党上下快速行动,在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下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自 2014 年起全国实施建档立卡制度,精准、有效识别所有贫困县、片区和省级贫困县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据统计,全国 12.8 万个贫困村、3 000 万个贫困户和 9 000 万贫困人口全部完成了贫困建档立卡2。经过 8 年持续奋斗,2020 年底,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 9 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习近平反贫困思想深化和发展了反贫困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多次强调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尤其是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成果,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 年 2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向全党、全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2后脱贫时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现状当前我国贫困的问题已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从物质贫困向精神贫困、从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转变。从表象来看,我国的贫困现状与其他国家并没有太大差别,但究其本质,在贫困的性质、特点、分布上存在着较大差别。2.1贫困的性质: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各项事业得到显著发展,2021 年 我 国 国 内 生 产 总 值(GDP)达1 143 669.7亿元,相比 2020 年增长 8.1%,农村人口也下降了 1 157 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改革之初的 133.6 元上升到 2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