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述评_鞠法胜.pdf
下载文档

ID:493137

大小:666.99KB

页数:1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寒门 学子 大学 适应 研究 述评 鞠法胜
修回日期:202205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我国农村教育观念、观念变迁及农民子女教育获得研究”(BAA170019)作者简介:鞠法胜,男,山东潍坊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刘卫平,男,山东青岛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引用格式:鞠法胜,刘卫平 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述评J 重庆高教研究,2023,11(2):113127Citation format:JU Fasheng,LIU Weiping A review of university adaptation research of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yJ Chongqing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23,11(2):1131272023 年 3 月重 庆 高 教 研 究Mar 2023第 11 卷第 2 期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esearchVol.11No.2 高教述评DOI:10 15998/j cnki issn16738012 2023 02 011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述评鞠法胜近照鞠法胜,刘卫平(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210093)摘要:研究寒门学子大学适应是关注高等教育从入学机会公平到过程公平的重要转向。寒门学子在自我认知、校园活动参与和学业成就等维度中表现出备尝艰苦和通时合变两种状态,对这两种状态的研究有共通之处:持续关注教育公平,在与西方理论对话的同时,关注本土化理论建构。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理论主要包括文化再生产理论及其衍生理论、学生保留理论、抗逆力理论和大学生发展理论,其中文化再生产理论及其衍生理论是现阶段的主流研究理论。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增长点,后续的理论进路可归纳为:以历时性的视野关注“家庭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完整链条;以共时性的视野将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嵌入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在微观上考察主体在高等教育场域内部的行动,在中观上聚焦不同场域的彼此联结,在宏观上聚焦教育公平和大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社会流动;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012(2023)02011315一、问题提出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人才筛选和培养的功能,还承载着大众实现社会流动的愿望。对社会中下层而言,教育既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寒门学子突破阶层壁垒、实现代际流动的“安全阀”1。以往研究多着眼于寒门学子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的起点公平,却忽视了他们在入学后适应与否的过程公平。研究表明,高考所带来的成功仅意味着漫长社会流动通道的开启2,即便寒门学子获得与其他学生同样的入学机会,也未必意味着他们能适应大学生活,获得与其他学生同样的教311育服务、学业成就和社会体验3。大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升学或就业的结果主要受在校学业表现的影响,与家庭背景关联不大4。寒门学子实现社会流动的关键在于适应并利用好大学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国家政策倾斜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迈入大学,倘若他们迟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就难以从朋辈群体和大学场域中得到支持,从而难以实现社会流动。现有研究大多围绕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的表征展开论述。有研究者认为,寒门学子以社会资源匮乏的形象出现在院校中,寒门背景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和社会资本等产生负面影响5;也有研究者认为,在经过几个学期的适应后,寒门学子与非寒门学子的差距不再显著6。上述观点体现了寒门学子在大学适应中的两种状态,而这两种状态背后隐含的问题在于:高等教育究竟是延续了阶层固化,还是实现了阶层流动。本文将通过梳理现有研究,希望能展现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的图景,回应理论关切和归纳理论进路,为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提供更多新的思考。二、概念辨析:“寒门学子大学适应”内涵解读(一)多重概念的交叉:谁是“寒门学子”“寒门学子”一词大多被作为民间俗语或作为一种隐喻来使用,而非学术概念。尽管国内学者从教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视角探讨了这一概念,但对其界定仍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寒门学子”指代了家境贫寒、希望靠自身努力考入名校的学生:他们多来自中小城市、不发达地区7,其中包括来自城市贫困家庭8。朱焱龙将“寒门学子”描述为“父亲职业为农民、工人和无业三类之一”“学生户籍所在地为农村且被所在学院评定为贫困生”9。王强等认为,我国因城乡二元结构与地域发展不平衡,主要用“农村”“贫困县”等地域概念代替“寒门”这一阶层概念10。韩钰将“寒门学子”这一身份等同于无法从父代那里继承足够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农村青年11;程猛认为,寒门学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是农民或农民工,且学子们有相对较长(至少在小学阶段)的农村生活经历,在成长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家境所带来的限制12。将“寒门”与农村籍画等号,实际上是遵循了传统的城乡二分法,但这种界定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寒门”并非农村的专属标签,伴随经济改革的推进,城市中也有一些家庭因各种原因致贫,这部分家庭的子女同样未充分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再加上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频繁流动,很难以农村户口为标准对一个人是否是“寒门”做出精确判断。刘谦等以社会文化背景相对弱势的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将“寒门学子”扩展至农村考生与城市贫困阶层中获得优异学业成绩的群体13。由此可见,“寒门学子”并非特指一类人,而是弱势群体或低阶层学生的统称。根据上述描述,成长于弱势家庭却取得了卓越学业成就的抗逆学生(resilientstudents)14 也隶属于“寒门学子”的范畴。此外,王兆鑫将“寒门学子”定义为“从社会底层和贫困及父母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学生”15。综上所述,“寒门学子”实质是指经济资本匮乏、文化资本欠缺,但却取得了优异学业成绩的弱势群体学生或低阶层学生。据此,本文的“寒门学子”统一指代来自寒门的大学生。(二)三重维度的集合:何谓“大学适应”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适应”是个体健康发展应具备的积极心理素质16,体现了个体通过调控自我或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环境相宜、相适的平衡状态17。社会学百科词典 中“调适”(accommo-dation)一词与“适应”相近,指“人与人,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过程,经过调适,产生彼此和谐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调适,部分改变自身行为和生活习惯,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18。社会学词典 将“适应”诠释为“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通过社会化明晰自身权力、义务,形成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在社会交往和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要求的行为”19。可见,“适应”强调变化,是个体在和周边环境不断地互动与磨合中积极适应环境变化的动411重庆高教研究2023 年第 2 期在线投稿:http:/yxxy cbpt cnki net/态结果,表现为行动主体持续的行为调整。“大学适应”指学生对大学组织系统各环节的协调过程,是因外部条件变化而产生的自我调整机制20。Ladd 等认为,“大学适应”是学生试图适应学校环境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取得学业成就的过程21;odgers 等将“大学适应”细分为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睡眠适应、身体健康适应、情绪适应和行为适应 6 个方面22;Simon 等认为“大学适应”包括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和人际关系适应性 3 个方面23;方晓义认为,“大学适应”是大学整个阶段的问题,并非只在大学第一年才会出现,它包括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 7 个方面24。可见,学生的“大学适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其内容涉及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情绪适应等多个方面。然而,不同学者对“大学适应”划分标准的差异也致使“大学适应”内涵分类冗杂,其中多有重合之处,如“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心理环境”等涉及主观范畴的“适应”都可以被归纳为“自我认知”维度。通过对上述“大学适应”内涵的整体考察和归纳,本文将“大学适应”划分为自我认知、校园活动参与和学业成就三重维度,而这三重维度也对应了“适应性研究的三个基本结构”25。通过上述梳理,“大学适应”这一概念可以被界定为: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对个体与环境系统间所建立的原始平衡状态被打破,他们需要调控自我或改变环境,以满足新的学业要求、应对复杂校园环境并调适人际关系。本文的“大学适应”主要包含学生的自我认知、校园活动参与和学业成就三重维度。(三)作为过程与状态的“寒门学子大学适应”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过程常被视为在文化和心理上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寒门学子作为“文化外来者”,在大学适应过程中要面对自身惯习与新机构环境间的不匹配26。Gudykunst 等认为,文化适应是“个体与他们环境间的契合”27。人们进入陌生的文化环境后会产生新的需求,并且努力通过各种活动(如社会交往)去满足这些需求,最终使自身在新环境中舒适地生活。现有研究倾向于从文化解释的视角探寻“寒门学子大学适应”问题,将其归咎为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原有文化和新文化的差异。Berry 将文化适应定位为跨文化个体在原有文化身份与新文化身份间的态度取向,涉及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 4 种策略28。有学者提出,寒门学子大学适应存在文化固守、文化自杀和寻求补偿 3 种应对策略29。综上所述,“寒门学子大学适应”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寒门学子在大学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跨文化的体悟,从而形成了相应的观念与行为。这实质上是寒门学子以“城市文化”为参照,在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撕裂与交织中不断审视与调整自身行为方式的过程,体现在自我认知、校园活动参与和学业成就中。三、路径分歧: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的双重面向布迪厄等提出,寒门学子在进入大学后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像“家伙们”那样抵制学校制度,最终复制父辈文化,“不断地把自身固定在被支配的状况上”30,在延续底层命运的同时,实现阶层固化;二是在一场“文化移入”中取得成功31,他们通过依附于一种以上的文化,实现阶层流动。上述道路印证了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的两种状态。(一)备尝艰苦: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的“亏欠进路”对寒门学子而言,精英大学显然不是为他们准备的世界12,他们在初入大学时备尝艰苦。程猛认为自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读书的料,便不是天生喝咖啡的料,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精英生活样式的 料,成了有严重的成功焦虑和无法真正享受眼前生活的料”32。威利斯步入剑桥大学后也体511鞠法胜,刘卫平 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述评 J 重庆高教研究,2023,11(2):113127尝了种种“违和”,“我很快就形成了一种印象,那就是导师们觉得我是一个从黑郡 来的工人阶级野小子”33 263。尽管拥有了阶层跃升的机会,但寒门学子在进入大学后却面临更大的辍学风险34。研究表明,他们在第一学年的辍学风险比非寒门学子高 71%,在学制内正常毕业的可能性比非寒门学子低 51%35。诸多先赋性因素不足使寒门学子面临文化上的匮乏、社交上的劣势和学业上的落后,这些挑战贯穿于他们大学适应的全过程。其一,在自我认知方面,寒门学子在进入大学后易滋生自卑、低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障碍等问题。一般而言,大学场域反映的是中产阶层的规范与价值观36。寒门学子步入大学后,因惯习差异带来的不适使他们面临不利且不公的校园竞争。在奖助学金资助中,认定环节的“简单粗暴”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寒门学子的尊严37。寒门身份会使寒门学子在自我认同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冲突,进而衍生出家庭文化叛徒的“情感体验”,甚至是“情感负担”12,这使他们极易产生低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障碍38。由此,即便寒门学子在早期的学业中取得成功,也无法弥补他们在面对“聪明自信的中产阶层”时产生的自我怀疑39。有学者将这种自卑情绪概括为消费能力差或文化消费品位和鉴赏能力不足40,还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文化自卑”29。值得一提的是,“小镇做题家”“985 废物”等标签将寒门学子视为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如此语境下,寒门学子非但没有被视为依靠自身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