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疫情时代高素质涉外人才本土培养模式构建_毛艳华.pdf
下载文档

ID:492948

大小:1.31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疫情 时代 素质 涉外 人才 本土 培养 模式 构建 毛艳华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英美文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编号:);宁波市职业教育“一带一路”专项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作者简介:毛艳华(),女,河南商丘人,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学与语言教学研究。后疫情时代高素质涉外人才本土培养模式构建毛艳华(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浙江宁波)摘 要新冠疫情给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严重冲击,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由此,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加大本土培养力度,以满足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需求。本文立足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突出特点以及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内涵特征与培养现状,以本土国际化教育为理念指导,从面向全体学生,强化高素质涉外人才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多元复合性、立足本土本校,提升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家国情怀以及课程本土国际化,打造国际性校园环境三个方面探讨高素质涉外人才本土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以期为后疫情时代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提供模式参考。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素质;涉外人才;本土国际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本刊网址: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高素质涉外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涉外人才培养多依赖高等教育国际化,即鼓励教师和学生跨境流动,接受跨语言与跨文化教育。然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比如,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国际化教育需求、不利于保护本土本校文化的独特性等。此外,新冠疫情给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冲击,跨境流动受到限制,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外学者维特指出,“未来国际化教育会更多以本土方式实现”;阿特巴赫也认为“本土国际化的份额将随之不断增长”。可以说,如何促成高素质涉外人才的本土培养是后疫情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国内学者文东茅等在分析出国学习成本高、受益面小的国际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校本国际化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发展。刘海峰指出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注重高等教育本土化或民族化,适应本土国情和特色。徐小洲等认为教育国际化应努力扩大在地国际化的举措,尤其是课程的国际化,以支持和扩大学生的全球学习。然而,关于高素质涉外人才本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不多见,由此,本文借助本土国际化教育理念,着力构建高素质涉外人才本土培养新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论文立足后疫情时代国家建设发展对涉外人才的需求特征与培养现状,聚焦问题,明确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内涵特征,进而结合本土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从面向全体学生,强化高素质涉外人才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多元复合性、立足本土本校,提升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家国情怀以及课程本土国际化,打造国际性校园环境三个方面探讨高素质涉外人才本土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以期为后疫情时代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提供模式参考。一、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内涵特征与培养困境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展开,涉外人才培养要从内涵建设入手,明确其特征,并以内涵建设为导向,分析人才培养现状,聚焦现存问题,为构建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新模式理清思路。(一)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内涵特征涉外人才培养始终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在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的时代语境下,高素质涉外人才被赋予新的内涵特征:“高素质”是指具有“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复合能力,即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能力,能够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涉外”要求外语人才精通 种及以上外语,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及精通中外文明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高素质涉外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语言、知识与文化的多元复合素质以及涉外沟通能力,更需具有家园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等。(二)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困境分析加快涉外人才培养的步伐离不开社会各方力量的有效配合与深度协作。作为培养人才、塑造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应结合时代需求及时调整育人方案,联合多方力量,探索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新路径。研究发现,当前高校涉外人才培养仍无法充分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求,对疫情带来的跨境交流阻碍应对不足。归纳而言,在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如下突出问题:高素质涉外人才多依赖境外合作,培养数量无法满足新时代需求国内高校多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的形式培养涉外人才,第 卷第 期 总第 期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年 月(下)()依托“”“”“”等合作项目选拔学生去往国外高校学习,提升其语言运用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然而,这种联合培养的方式仅能使少数学生受益,大多数学生由于语言能力或者经济条件而不能接受跨境教育。此外,后疫情时代,跨境交流仍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受到影响,涉外人才境外联合培养规模难以扩大;然而,新发展格局下,高素质涉外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亟需高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高素质涉外人才的时代需求与实际培养力度受限已经构成显性矛盾。涉外人才培养过程中,多注重文化引入,本土本校特色彰显不足以往的涉外人才培养注重对外语语言与异国文化的知识讲授,中国文化介入相对较少,导致外语人才对本国本土文化掌握不透,跨文化比较与中国文化传播意识不足。重语言轻文化,重西方轻本土的专业教学不利于培养外语人才的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入新时代,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需要转变思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即要开放合作,又要扎根中国大地,进而凸显本土本校的涉外人才培养特色。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多元,国际化课程设置不够长期以来,高校外语专业是涉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外语类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然而,调研发现,外语专业多沿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复合、多元。外语类课程教学仍多局限于单一语种讲授,也缺少在经贸、法律、传播与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融合,无法保证涉外人才的语言复合与专业复合;实际教学中未能将体现国际化、时代性、融合化及中国化的跨文化元素充分融入语言课程中,造成涉外人才在国际规则、国际经贸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高素质能力培养难以达成。二、本土国际化理念下的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针对当前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需要从转变培养理念入手,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以本土国际化为理念导向,从面向全体学生,强化高素质涉外人才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多元复合性,立足本土本校,提升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家国情怀,课程本土国际化,为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营造国际性校园环境等三个方面入手,强化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质量。(一)面向全体学生,强化高素质涉外人才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多元复合性基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亟需高素质涉外人才的现状,一要加大培养力度,改变传统教育国际化模式,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二要提升培养质量,需要参照新文科人才培养指标,注重“跨语种”“跨学科”与“跨专业”,对外语学科进行学科重组,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提升其“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复合能力。本土国际化不单纯依靠跨境流动来为学生提供跨文化知识,为全体学生提供涉外能力培养的机会。这种新模式有助于规避传统国际化教育受众面小、跨境交流教育质量难以最大化保障等问题。而且,全球疫情影响下,跨境交流受阻严重,涉外人才跨境培养的比例明显降低,更是无法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需求。显然,本土国际化作为传统国际化教育的替代方案,是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新趋势,能够为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大量输出提供保障。此外,要达成涉外人才的高素质化,需要从专业复合、能力复合和文化复合等方面入手,培养涉外人才的复合能力。具体而言,首先要改变“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构建“外语专业”“英语小语种”的复合复语型课程新体系。冲破学科壁垒,打造“外语法律”“外语商务”“外语文旅”与“外语传媒”等交叉复合型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开设德语、俄语、西语与日语等小语种特色班或“英语小语种”双语班,实现复语课程体系建设。以复合复语型的课程体系为主要依托,强化外语人才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多元复合性,切实保证高素质涉外人才的有效培养。其次,借助跨校 院 系培养,打破语言、学科与空间限制以加强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新文科建设要求,加强校、院、系等多层面的通力合作,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强化“跨语种”培养质量。借助合作学院(包括法学院、艺术学院、文学院、商学院等)与外语院内系部(英语系、日语系、西语系与德语系等)的力量,拓展“跨学科”“跨专业”路径,促成文史哲交叉融合的真正落地。此外,可以借助多方力量,相互学习与借鉴,把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有效运用到人才培养实践之中,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教学限制,提升外语人才的知识运用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从资源层面,保障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培养质量。(二)立足本土本校,提升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家国情怀从普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国际化渗透着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元素。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而以强调立足本土本校的本土国际化理念则有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扎根中国大地,强化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体意识。涉外人才需精通 种及以上外语语言,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以及精通中外文明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等,不可避免地,在涉外人才培养过程中会涉及多语种教学、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能力训练等。正如学者杨金才所言,“如何透过语言意识形态进行价值观引导是当今外语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并迫切践行的使命和责任。这就需要通过课程思政来帮助学生确立自我价值观,并使其正确树立中国立场,认识和评价外来文化思想”。可见,以家国情怀为根本的素质训练是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关键所在,要引导涉外人才胸怀民族与国家,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发出中国声音,坚持价值自信、文化自信。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基于本土培养情境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立德树人思政教育体系,立足外语专业教育特点,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上,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衔接的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体系,切实提升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此外,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不能单纯依靠教师与学生的跨境流动来实现,而是要转变思路,发挥各校的本土教育优势,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特色,切实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涉外人才。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第 卷第 期 总第 期(三)课程本土国际化,为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营造国际性校园环境本土国际化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需要具体可行的落地措施。本土国际化教育的突出优势是面向全体学生,彰显本校文化特色,而其实践载体是课程本土国际化。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把国际化教学内容嵌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营造本土国际化校园环境,为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保障。尼尔森认为,国际和跨文化的元素融入并引进课程,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一个大学的教育内容和大多数学生,比单纯的学生流动更加有效。实现课程本土国际化,要以本土国际化教育为理念指导,改变以往单纯的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国际化设计,进行全面化、综合性与可持续性的课程体系设计,进而以课程本土国际化建设为起点,打造国际性校园环境,切实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课程本土国际化具体是指在本国校园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课程国际化。从国内外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来看,高校的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引进国际课程、进行国际化的课程教学和配备国际化的师资等途径进行,这些路径虽然有效可行,但不能最大化满足课程本土国际化建设,且不利于真正扎根中国大地,突出本土本校特色,形成本土化的建设体系。由此,构建本土国际化课程体系需要从打造国际化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课程教学、国际化的专业教材、国际化的课程教学、国际化的专业教材等方面入手,全方面保证国际化课堂与国际性校园环境的构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四个主要维度打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