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文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_康红莉.pdf
下载文档

ID:492525

大小:286.79K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黄河 文化 发展 困境 路径 康红莉
52黄河文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康红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河流文化是一个民族地域和风土人情的折射。我国“十四五规划”将建设黄河文化国家公园作为一大远景目标,由国家牵头、地方联动,从物质和意识两个层面着手,遵从“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建设一个国家、地方、对内、对外、物质、精神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国家公园,传承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因此,对于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建构需要抓住主架构、把准主方向、找准着力点。一、黄河文化的内涵黄河发于青海,一路自西向东,从“中原的裴李岗文化”到“山东的后李和北辛文化”,贯穿九省汇聚而成了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傍河而生的一种反映黄河流域两岸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社会风俗以及水患治理的一种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体,具有历史继承性和鲜明民族性的河流文化。(一)黄河文化之农耕文化摘 要: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孕育地之一。丰富黄河文化内涵,着力传承好黄河农耕文化、流域文化、水利文化是加快建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好黄河文化遗存保护不力、文化整体性不强、文化传播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推动黄河文创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丰富文化新业态是实现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是讲好黄河故事,赓续河流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关键词:黄河文化 困境 路径粮食安全关涉到民族的生死存亡,是民族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华文明傍河而生,中华民族崇尚“以农为本”,造就了一个东方农业大国,而从古至今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积累而成的生产经验便形成了黄河文化的核心部分即农耕文化。1 9 5 3 年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谷物遗迹以及储藏粮食的窑洞都证明了早期农耕文化的存在。“黄河由于泥沙含量高,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在带来巨大水患灾害的同时,两岸人民利用泥沙沉积的特点,在杂草中培育农作物,进而渠道纵横、农田遍布,形成了土地肥沃的河套平原。同时,两岸人民利用黄河水大力发展农业,发明改造新的农业生产工具,培育新的农作物,尤其是创造了桑蚕文化,为全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彰显的是祖先们勤劳勇敢、艰苦劳作的奋斗精神,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二)黄河文化之地域文化黄河西起青海,东至山东,流经九省,最后注入渤海,产生了秦陇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一,秦陇文化特指甘肃至陕西境内形成的地域文化,多草原地带因而是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于一体,蕴藏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其又内在的包含着关中文化、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等。其二,河套文化则特指河套平原区域附近所形成的地域文化,其中蒙古族的长调、宁夏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晋剧等都和谐地长存于河套文化的大胸怀。其三,黄河地域文化的重心在于中原文化,即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为中心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又包含有裴李刚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其中仰韶文化因其绚丽多样的彩陶又被称为“彩陶文化”,同时仰韶文化又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源头。2 0 2 1 年 1 0月 1 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 0 0 周年之际的致信贺词中讲到,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区域REGION北方经济53见,地域文化不仅是讲好地域故事的发音器,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助推器。黄河地域文化内涵丰富,是历史发展的缩影,是社会进步的见证,更是人民精神的支柱,弘扬传承黄河地域文化是讲好黄河故事的关键。(三)黄河文化之水利文化黄河的水利文化即是侧重于撰写黄河流域治水和兴修水利的故事,从黄河自身的水文特征到古往今来两岸人民为治水患而所做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以此为主基调形成的精神文化。黄河易泛、易滥、易决堤的特点,自古以来便给两岸人民带来了诸多的考验,与黄河的斗争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也是人与自身的斗争,黄河问题不止一次地警醒着人类要加强生态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体。从大禹三策治水,到西汉贾让“宽河行洪”再到北宋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明朝潘季训的“束水攻沙”、清朝林则徐的“坎儿井”等等。中华民族不断与黄河进行斗争的同时也在竭力将黄河改造为一条为民、惠民的幸福河。与此同时,形成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和治黄经验构成了黄河水利文化中极其宝贵的一部分,例如小浪底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李家峡水利枢纽、青铜峡水利枢纽、刘家峡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等,这些水利工程构成了有形的黄河水利工程,也是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治水用水的智慧结晶。除此之外,黄河水利文化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即所形成的中华儿女抗洪救灾、众志成城的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从最开始的畏惧到后来的勇敢面对。因此,黄河文化在讲述农业生产和地域风情的同时还是一部人与自然斗争的精神史,同一系列与黄河有关的传奇治水故事、民俗民风等等共同构成了黄河水利文化。二、黄河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见证,贯穿九省、历史悠久、内容交错纵横,导致黄河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这些现实困境制约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正确认识这些现实发展困境是助推黄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一)文化遗存保护不够、非遗传承人力不足时间与空间大幅度的跨越造就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但也导致黄河文化遗存逐渐衰落、黄河文化记忆面临遗失、黄河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黄河文化遗存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见证,是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一方面,由于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致使诸多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如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成为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牺牲品,部分被高楼大厦所取代,部分有幸保存下来却由于保护不力、未能合理开发利用成为“被圈起来的碎片建筑”。另一方面,黄河流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复杂的程序、技艺的高难度让众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且对于现代高科技便利性的依赖致使纯手工的复杂技艺难以为人们掌握,从而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以河南灵宝的道情皮影为例,这一技艺曾广泛流传于晋陕豫一带,因传承人的缺失,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传承人与技艺的保护面临困境。现代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命运,类似于黄河号子、生铁冶炼技艺等当今社会已不再具有实际效用的文化遗存面临该何去何从的境地。黄河流域的众多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记忆的彰显,推动实现黄河文化遗存的静态保护和黄河非遗的动态传承是实现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文化区域化、碎片化现象严重黄河文化究其本源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整体文化,是一个系统性、连贯性的体系文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掣肘着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的不同程度。当下,黄河文化的发展处于区域化、碎片化的现状,难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黄河文化体系。黄河自西向东流经九省,伴随时间的推移被逐渐割裂为不同的区域文化、地方文化并自成一派,在突出强调独特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文化共性的认知,缺乏对文化共同体的认可。黄河文化与地域文化两者之间应是相互依赖的整体202301REGION区域54与部分间的关系,脱离了黄河文化的整体性,以单独的某一地区文化为标榜,黄河文化将不复存在。此外,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遗存的原生状态相对较高,但创新发展能力不够;相反,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文化遗存的原生状态较低,但创新发展能力较高。因此,黄河文化要实现整体性的创新发展,就要串联区域特色,打造黄河文化产业链,形成黄河文化体系,打破区域界限形成文化集群,将黄河文化打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促进黄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深对于黄河文化的系统性建构和整体性认知。(三)文化传播对内不深入、对外不广泛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其对内和对外的双向传播直接影响了黄河文化传承和影响力的发挥。当下,黄河文化的传播面临对内传播无力、对外传播失声的现象。对内而言,文化传播呈现内容重复、形式单一、偏于轮廓化的传播,且国内借助大众传媒开展的黄河文化传播多以视频、图片的方式展现,极少开展相应的黄河文化故事会或文化讲坛等形式,将丰富精彩的黄河文化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传播,因而导致国内大众对于黄河文化只知之甚少。对外而言,黄河文化对外传播,多借助国家主流媒体进行传播,而国际平台发声相对而言机会较少,传播途径较窄,传播影响力有限;且当下个别国家的肆意抹黑致使对外传播效力不足。国际平台的发声是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主渠道,官方的发言虽然权威性高,但是对于国外普通大众而言政治性、高站位的发声于他们而言接受度相对较低,普通大众更易于接受平民化、通俗化的文化传播。因此,创新对外传播渠道,丰富黄河文化传播主体,用亲和力强、实效性高、大众化的传播手段讲好黄河故事是传承黄河文化的当务之急。三、黄河文化发展的路径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推动黄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黄河文化富有生命力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任务,是修复黄河生态环境的中间桥梁。(一)推动文创发展,盘活文化遗存推动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要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艺术,让“四大发明”和“唐诗宋词”等故事在新的历史时代熠熠生辉。因此,一方面,要在党和国家文化政策的指导和扶植下依托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黄河文艺作品,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要加深挖掘黄河故事,丰富黄河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文艺作品和文化建筑将黄河文化倾注其中,推动文创发展;举办特色黄河文化艺术节,利用文艺作品将意识形态的黄河文化转化为现实可感的歌曲节目,为观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根植黄河文化,用文创方式破局,通过创新创意,既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内容活起来,又进一步拉动经济动起来”。另一方面,要在保护黄河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加大活化利用。协同地方政府建设好黄河文化遗存保护点,加大对黄河文化遗存的宣传力度,才能用“黄河号子”讲好黄河故事;用“羊皮筏子”当好文化传播的摆渡人,用“黄河水车”“黄河大桥”塑造好黄河流域的人文精神。黄河文化遗存是黄河记忆的见证,在保护修复的基础之上加大活化利用,建设地区黄河文化遗存博物馆和保护区,培养专业黄河非遗传承人,将非遗传承作为一门学科去做,不让非遗失了继承,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资金支持,加大对人的保护,保护非遗,延续历史文脉。(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立文化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 2 0 3 5 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的任务之一,也是“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以黄河地域文化为着力点,整合地方文旅优势,发挥文化产业在生态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作用,以黄河文化为中轴线,建设新的文化产业链,打区域REGION北方经济55造黄河文化特色品牌,实施品牌效应带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黄河流经九省,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区特色,例如甘肃兰州的拉面、宁夏的花儿、河南的陶瓷文化、山西的晋剧等等,均可打造品牌特色。以河南黄河流域的陶瓷文化为例,河南在传承黄河文化的基础上整合地区文化,形成了风格不一的陶瓷特色小镇,形成陶瓷文化产业链,制作出的陶瓷畅销国内外,承载了小镇文化、河南文化和黄河文化。此外,2 0 2 0 年围绕“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在宁夏举办,利用黄河文化所赋予的地区特色,打造了宁夏花儿的地区品牌,在传承黄河文化的同时也拉动了宁夏地区的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生态保护也不尽相同,黄河问题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黄河问题解决与否关系着两岸人民的生存发展,关乎国家的生态大计。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或许文化产业能够成为打通这两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建立黄河文化旅游经济带,在传承黄河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地区经济,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经济、文化、生态的多赢。(三)丰富文化新业态,创新传播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