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商业银行
市场
定位
商业银行市场定位试析
相关专题: 营销管理
时间:2023-06-13 17:53
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就是根据金融企业自身现有的资本实力和效劳方式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当前顾客群体对其效劳的重视程度,强有力地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形象,并把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群体,从而使该种金融效劳在市场上确定自己的位置。作为商业银行,主要职责是通过业务经营运作到达盈利最大化。因此,其市场定位应围绕这个经营目标,综合考虑辖内区域经济开展态势、自身实力地位和金融市场开展状况等因素,选择相宜的市场定位。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进行分析。
一、在经营管理上,定位于集约型经营方式。
.28亿元,职工人数由36.6万人增至57万人,但人均创利却由72万元下降到0.8万元。数据说明,粗放型经营方式集中反映的是人均利润过低,说明这种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根本要求已不相适应,甚至阻碍了业务的开拓和开展。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经营方式进行重新定位,建立真正符合现代经营要求的经营运作体制。
从市场学的角度解释,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最终定位应立足集约型经营,就是要将商业银行的人、财、物等资源从效益低的目标市场转向效益高的目标市场,通过合理配置,辅之以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科技手段,最终到达市场效应最优化,实现以最小的人力本钱支出获得最大人均效益的目的。
二、在经营地域上,定位于经济兴旺的地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布局不合理的弊端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机构多而运作效率低、总量规模大而人均业务量少、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张而经营效益连续下滑。据统计,至1995年末,仅工商银行各分支机构网点就达5万余家,但网点整体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网点规模效益偏低。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应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法那么,在局部人均利润低或亏损的分支机构尽速实现市场退出的同时,对其他经营机构进行适度调整,重构精简高效的经营组织体系。笔者认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商业银行经营地域定位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从规模效益分析,商业银行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性决定其经营机构设置既受所在地域市场容量的限制又受自身业务规模的制约,一旦超越地域范围或任意扩张业务规模进行机构设置都会对经营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机构设置应首先考虑在其业务地域辐射范围内是否有一个超过保本点需要的潜在业务规模,确保每个经营机构能以最小本钱覆盖最大业务领域,在正常经营状况下实现盈利而不至于亏损。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金是按照市场规模随着商品流通而流动的,所以商业银行各基层行处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资金融通中心,理应按经济区域进行机构设置。这种做法与经济区域内的资金融通规模相适应,既有利于业务开展,又能防止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经营地域的市场定位应以银行自身的规模效益为衡量标准,以经济兴旺的地域市场为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经济相对集中、产业相对兴旺、地域附加值较高的区域替代经济相对分散、产业相对落后、地域附加值较低的区域,以使分支机构设置趋向合理化。
三、。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笔者之所以提出保持传统业务是因为在现阶段,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仍然是基层行的主要收益领域,是中间业务开展的重要根底和依托。据统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中间业务创造的利润与经营利润的比例缺乏10%,如果在新时期对传统业务不加辨析地一概收缩,那么会出现失去特定客户群,直接影响银行收益的负面效果。所以,继续保持传统业务优势仍有必要。
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开展的情况下,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开展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一,表现为单纯依靠扩大贷款规模来增加利息收入和利润来源的难度越来越大。就国内利率水平分析,今年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继1996年下调利率以来第四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以一年期为例已缩小到2.7%,利差将不再继续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在美国、新加坡、日本等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银行利润中通过营销开展的大量中间业务所取得的手续费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利差收入所占比重却在不断缩小。第二,表现为以存贷款为内容的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双边关系,已越来越难以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错综复杂、多方面、跨地区、跨国际的多边信用关系,从而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对信用中介的需要。第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市场信用秩序混乱,导致银行资产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资金运营处于被动和艰难的境地。出处: 中国企业管理网
中小商业银行生存空间与市场定位
2006-7-5 11:9 中国软科学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本文重点探讨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和市场定位,指出在当前金融业竞争日趋剧烈的背景下,只要恰当定位中小商业银行市场,立足中小企业和个人金融效劳,不断创新金融工具,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仍有巨大的开展前景。
伴随着我国参加WTO后的金融开放进程和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公布实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开展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立足前者,人们更多地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担忧和忧虑;立足后者,政府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将有可能加大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扶持力度。“喜忧参半〞正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必须面对的处境。
一、中小商业银行不能“消灭〞
尽管在理论上人们对中小商业银行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是比拟充分,但在客观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提到中小商业银行时无不表现出异常的忧虑,其担忧主要来自于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中小商业银行防范可能风险的能力和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效劳对象——中小企业的担忧。甚至有人危言耸听地提出,参加WTO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极可能在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的夹击下进一步陷入困境,提出只有相互联合与兼并才是中小商业银行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笔者成认,开放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压力和困境确实是不容无视的,但是就此断言中小商业银行将没有出路完全是出于对中小商业银行开展的不了解。纵观全球各国中小商业银行开展历史和现状,不可否认的根本领实是,兴旺国家的中小商业银行并没有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消失,而恰恰相反的是20世纪60—70年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中国才“消灭〞了中小商业银行。
〔一〕国外中小商业银行开展现状比拟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得益于美国历史上曾经建立起来的严格的“单一州原那么〞和“单一银行制度〞,其开展规模和速度都是独一无二。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前,美国的银行数量多达3万多家,经过“大萧条〞的冲击后,美国商业银行的规模仍然稳定在1.5万家左右。90年代中期后,美国相继放弃了“单一州原那么〞和“单一银行制度〞,并于1999年11月4日推出金融现代化法案,就在美国银行业大举兼并整合、进军全球金融市场的背景下,到20世纪末美国的银行仍有万余家。
英国中小商业银行,得益于这一传统市场经济国家所崇尚的“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长期对自由竞争的市场局面进行保护,反对过多的政府干预和市场垄断,其开展长期呈“自然演进〞状态。尽管二战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型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1986年“金融大震〞、1987年银行法公布、2023年金融效劳与市场法实施,英国金融业开始走向“混业〞,金融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英国广阔中小商业银行的开展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英国的中小商业银行仍然存在和持续开展。目前英国仍然有各种中小商业银行不下百家。
日本作为“人为构造〞的金融大国,经“明治维新〞后一百多年的开展,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金融大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开展速度确实令人叹服。但在日本大型金融机构快速开展的同时,日本中小商业银行并没有就此失去领地。到20世纪末,日本有大型都市银行10多家,而是都、道、府、县为经营区域的“地方银行〞却有以家,而以地区内中小企业为效劳对象的“第二地方银行〞〔即相互银行〕却也有65家。另外,日本还有为数不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两行九库〞。
正如剧烈的市场竞争、大规模的企业并购、“富可敌国〞的巨型企业出现不可能排斥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开展一样,巨型商业银行的出现也不可能排斥中小商业银行的存在和开展。
〔二〕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变迁与开展
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的开展历程极不顺利。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金融体制,中央政府接管了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银行及各省县地方银行,并对旧中国存在的私营银钱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银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公私合营银行的体系,但后三者的业务和机构已大大缩小。公私合营银行那么在“大跃进〞开始后将业务并人了中国人民银行;交通银行,随后又改建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60年代初期并人财政部;中国银行国内业务局部随后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而农业银行,那么命运更加莫测。建国伊始,在接管国民政府中国农民银行和合作金库的根底上,曾成立农业合作银行,但末等设立分支机构就撤销了。1951年恢复农业合作银行, 1952年撤销。1955年成立中国农业银行,并在全国范围内由上而下建立了四级机构,但到1957年 4月又被撤销了。1963年10月再建中国农业银行、 1965年再次撤消。到60年代中期,除农村信用合作社外,中国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至此“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宣布终结。
改革开放后,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恢复和建立了四大专业银行,并于198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1986年7月24日,国务院批准恢复设立交通银行。此后,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先后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开展银行、广东开展银行等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突破了四大专业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1988年,深圳开展银行率先进入资本市场,至今已有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1995年,决定在一些经济兴旺的城市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同年2月,全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到目前为止,已设立城市商业银行 111家。1996年民生银行的成立,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的股权构成,成为我国第一家由非国有企业为主出资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江苏常熟、张家港、江阴三市,在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的根底上,分别成立农村商业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开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排斥市场、彻底的方案经济以及对商品货币关系的曲解和愚昧认识,才是导致中小商业银行被人为“消灭〞的关键。反之,成认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成认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开展的必要性,就必然需要有中小商业银行的存在和开展。
二、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一样,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开展是中小商业银行生存和开展最好的根底。只要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着市场经济,中小商业银行就有开展的土壤。
〔一〕保证市场竞争效率需要中小商业银行
根据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的理解,所谓市场应该是很多个卖者和买者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要形成市场,关键之点在于交易这种产品的主体数量及其所提供的产品数量要到达一定规模。按古典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所谓完全竞争市场应该符合四个根本条件:其一,人数很多的小规模卖者和买者;其二,产品的同质性;其三,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其四,完全的信息或知识。“无数的〞市场主体之间应该保持大体相同的规模,才能有效展开平等的市场竞争,形成合理的产品价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配置到达最高效率。
经济学根本原理还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市场只有少数几个产品的供给商,那这样的市场充其量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垄断的市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垄断控制的结果将导致更高的价格和较少的产品产量,从而导致资源利用本钱上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显然这与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根本原那么是相脱节的。
金融市场应该是有无数个金融产品的供给者所组成的一个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