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
留守
儿童教育
问题
对策
研究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经济学的思维与应用期末论文
任课教师:王超
课 时:周三5—6节
学院班级:管理〔2〕班
姓 名:薛天骄
学 号:P09231476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开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开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儿童。据调查,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有1.5亿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正视社会开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开展和城乡统筹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四川省妇联2023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而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那么高达16.7%。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人格方面。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开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开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开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进行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拟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拟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4.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气氛、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1〕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2〕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冷淡了对亲情的渴望。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3〕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劳动力收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和城市优先的开展战略,使得原本就已存在的城乡鸿沟更趋深阔。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统筹城乡开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农业、农村、农民开展了,富裕了,实现了现代化,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卑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标准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3.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4.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开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开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开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开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开展,消除方案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逐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快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时机,缩小地区间经济开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二〕 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教育制度与相关政策法规是重要保证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开展规划。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开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效劳。 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开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假设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稳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我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开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开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时机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最后,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拟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根底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进行登记。建议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标准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