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全国各地
中考
地理试题
分类
解析
汇编
中国
自然资源
第1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14.<2023,赤峰>以下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组合,正确的选项〔 〕
①煤 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 ④天然气.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考点】N1: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
【分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解答】解: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应选:D.
15.<2023,绥化>以下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阳光 B.石油 C.土地 D.森林
【考点】53: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分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解答】解: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应选:B.
1.<2023,青岛>如图漫画“手下留情〞,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缺乏
B.禁止采伐森林,杜绝使用木材
C.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保护森林资源
D.退耕还草,加快国土绿化
1.C 解析:目前我国对林地的治理与利用不尽合理,滥伐森林的咨询题仍然严峻.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加快国土绿化,要实在执行“以营林为根底,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方针,严禁滥伐、盗伐森林.漫画反映的咨询题是: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保护森林资源不,保护人类家园。
16.<2023,威海>“共享单车〞〔如图〕是一种新兴的出行方式.它们被安放在人口密集区,翻开扫扫车身,便可获得自行车的骑行使用权.关于“共享单车〞的表达,不恰当的是〔 〕
A.低碳绿色环保 B.实现了资源共享
C.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D.受天气阻碍小
16.D 解析:共享单车的设立有利于方便市民绿色出行,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资源共享.因而选项A、B、C是恰当的,共享单车受天气阻碍较大,如下大雨天,刮大风,下大雪等,都不利于骑单车。
〔2023,龙东〕
38.D 解析: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属于工业上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2023,荆门>读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示意图,完成下题。
7、读图推断以下南水北调工程表达正确的一组是
①方案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输水线路,中线水质最好,可调水量最大 ②东线利用京杭运河或沿线湖泊输水,黄河以北可自流 ③中线沿途通过了东南丘陵、秦岭和华北平原 ④东线中线都通过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⑤该工程可缓解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场面,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开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
7.D 解析:西线水质最好,中线没有通过秦岭。
18.<2023,长沙>我国宣布对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又名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布于深海堆积物或陆域的永冻土中,据研究,1立方米可燃冰能够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开采难度大,与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相比,其特点具有〔 〕
A.污染大 B.能量宏大 C.储量小 D.开采技术低
18.B 解析:读材料可知,1立方米可燃冰能够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具有能量宏大的特点。
<2023,长沙>为了确保耕地面积的稳定和国家粮食平安,我国已划定永久根本农田,结合漫画,答复15﹣16题.
15.我国划定永久根本农田,是基于本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具有〔 〕
A.耕地类型不全 B.地区分布不均 C.耕地比重小 D.后备耕地充足
16.针对该漫画,某同学创作了几条警示语,其中最贴切的是〔 〕
A.坚持农田农用 B.扩大城市规模 C.加快生态建立 D.开展现代农业
15.C 16.A 解析:第15题,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其中草地面积较广,占的比严重,而耕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第16题,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开展占用了一局部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峻,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针对土地资源的乱占现象,我们要坚持农田农用,保护耕地。
20.<2023,郴州>为确保国家粮食平安,中国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8亿亩﹣﹣这既是中国耕地面积的底线,也是不能打破的政策“红线〞.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以下做法有利于保护耕地的是〔 〕
A.大规模开开荒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提高耕地的消费力水平,变低产田为高产田
C.用工业污水灌溉农田
D.开展城镇建立占用大量耕地
20.B 解析: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开展占用了一局部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峻,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因而,一方面必须实在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消费水平,变低产田为高产田,高产田更高产;另一方面要适当开开荒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稳定耕地的。
<2023,福建>6月25日是我国土地日。如图示意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读图完成5﹣6题。
5.我国的耕地情况是〔 〕
A.比重较小,后备资源充足 B.比重较小,后备资源缺乏
C.比重较大,后备资源充足 D.比重较大,后备资源缺乏
6.我国土地利用的根本国策是〔 〕
A.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实在保护耕地
B.坚持科学开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C.严格保护根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平安
D.保护拼地确实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5.B 6.A 解析: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构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进展多样化的开发利用。然而,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其中草地面积较广,占的比严重,而耕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我国现有的宜开荒地资源数量不多,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荒地就更少了,可见后备资源缺乏。因而,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实在保护耕地〞,作为一项根本国策。
33.<2023,邵阳>读图,分析南、北方耕地和水资源的比照匹配,得出的结论,表达正确的选项〔 〕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33.D 解析:我国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我国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我国的南北方水土资源配合不合理,我国的南方地区人口多,耕地资源少,我国的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最突出,选项ABC表达错误,不符合题意。
20.<2023,东营>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表达,与如图反映内容不相符的是〔 〕
A.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B.耕地少,难利用土地较多
C.林地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 D.草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地
20.C 解析: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缺乏,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潮湿、潮湿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和丘陵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的高原和山地地区。
<2023,南充>读表格完成下面两题
耕地
水资洚
北方地区
62%
17%
秦岭﹣淮河
南方地区
38%
83%
【分析】
9.与北方相比,南方地区耕地和水资源的配合情况是〔 〕
A.耕地多,水资源多 B.耕地少,水资源少
C.耕地少,水资源多 D.耕地多,水资源少
【考点】S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分析】我国南部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其径流量却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0%以上;北部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但缺乏全国总径流量的20%,西北干旱地区缺水尤为严峻.黄河、海河、淮河流域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且人口稠密,工业兴旺,需水量大,而水资源约占全国的6%,用水十分紧张,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
【解答】解:分析表格可知,南方地区耕地和水资源的配合情况是耕地少,水资源多;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根据题意.
应选:C.
<2023,广东>共享单车是一种新型的单车租赁效劳。读“广州某区域不同时段停放单车数量示意图〞图〔15〕,完成46~47题。
46. 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 商业区 B. 学校 C. 住宅区 D. 工业区
47. 共享单车的出现,能够〔 〕
A. 处理城市交通拥堵咨询题 B.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C. 处理城市人口密集咨询题 D. 处理城市就业咨询题
【考点】新型交通工具出现的阻碍。
【解答】由图可知,上班时间共享单车数量较少,下班时间共享单车数量较多,因而是住宅区。
【考点】新型交通工具出现的阻碍。
【解答】共享单车出行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