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语文
散文
阅读
专题
复习
解析
二、概括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在各类考试的考题中都会出现与文章中心相关的题,有的是直接提问文章的中心,有的那么是通过提问与中心相关的问题。如在赏析某个句子时我们可以从修辞、句意等去考虑,同时还要看看这个句子和文章的中心有没有联系,如果有联系还得把这个句子与中心相关的内容答出来。
一、根底知识
文章中心是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我们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它的中心意思,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了作者对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自己领会和归纳。
〔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分析文题,概括中心。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如变色龙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
2、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如了解了故土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3、分析首段,确定中心。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如背影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4、分析结尾,总结中心。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
5、分析议论、抒情句,品味中心。有的记叙文,作者往往用议论、抒情的语句,表达情感,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要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就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白杨礼赞一文,作者用四个“难道〞引出一组排比句,用议论和抒情的笔调指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只要我们把这四句话理解明白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
6、抓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一般的记叙文,每一段落都有一个中心句或重点句,要抓住这些中心句或重点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
7、概括各段大意,归纳中心。要先把每一段的意思概括出来,在各段大意的根底上,归纳出文意的中心。如我的老师
8、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主题。结构是为表现主题效劳的,分析结构可以了解作者意图,总结归纳出主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先写百草园快乐自由的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比照中就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儿童的健康成长。
9、综合分析,把握中心。有些文章比拟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如背影的中心意思是:通过车站送别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之情。
〔二〕归纳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可以分几步进行:
第一步:认真、反复地阅读文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或什么人。
第二步:反复思考,仔细体会文章究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三步: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中心句子和关键的词语,看看与表现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第四步:进行归纳,把经过自己动恼思考后的中心思想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来。
第五步:阅读全文再仔细琢磨:写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不是准确、全面?语句是否通顺?不妥之处再修改一下。
二、例题解析
例一
山的呼唤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童年时,在故土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梦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辉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集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② 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答案:①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梦想;进行文学创作、写出自己对“山〞的那份“感觉〞
②不懈地追求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
2、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①白天的玉山:
②晚的玉山:
答案:①光影变幻,迷离神奇,如梦如幻②山簌唱和,清幽朦胧,威严肃穆
3、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案:童年登家乡的山是游玩松林,编织梦想;后来登玉山是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受,实现自己的心愿。
4、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解析:从全文来看作者有过两次登山的经历:童年时攀上故土湖南的一座山,在山上奔跑、呼喊,捡拾松果,竟日流连,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后来登上玉山,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受,实现自己的心愿。两次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两者之间不是比照关系。还要联系文章的标题“山的呼唤〞,山呼唤什么了,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都提到了“山的呼唤〞。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景物描写之中。通过对两座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山〞以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例二、
海边荒石
高立群
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乱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水光中轮转着石头们含蓄而神秘的色彩,有的莹绿如玉,有的深红似霞,有的暗黄如湿金,有的粉白如冰雪。它们多得数不清,坦坦荡荡气度非凡地占据了海滩,简直像一座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拦截了我眺望大海的目光。
我深深地被诱惑了,赤足涉入清澈的水中。左一块右一块,犹如贪婪的盗墓者,我挑着拣着。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获排放在岸边,转身又去掏摸。我决心要带一批石头回去,它们的美勾起了我的占有欲。
那些海水中的石头,几乎每一块都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点点滴滴,丝丝缕缕。俯身其中,令人沉醉。
不知过了多久,我捧着又一批宝贝回到岸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我手中的美石劈劈啪啪落下去,险些砸痛自己的脚。
那些“首批中选〞的石头呢?它们怎么都消失了?我只迷惑了两秒钟,就发现它们依然不动呆在原处,只是,岸上的石头不再美丽。我看见一些普通的石头别扭地排成整齐的一列,灰头灰脑,怪模怪样。有的带点儿灰乎乎的红或者绿,有的干脆灰不溜秋或色如沙土。我不敢相信它们就是令我一见倾心的宝贝。呆视之间,我脑中竟跳出那样一个字眼:死亡。
比起海中的美态,这些石头清楚全死了。死去的原因,只是来了我——一个倾慕者,对之爱不释手,想把它们带回家去,占为己有。就是这点小小的贪婪,无可厚非的欲望,令它们离开长久熟稔而亲密的海水,孤独地承受夏天的烈日,而奇妙的大自然,早已让它们与大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