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doc
下载文档

ID:487219

大小:35.50KB

页数:11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课程 改革 背景 学生 学习 方式 转变
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0世纪,可以说是工业经济飞速开展的世纪,为了适应这种飞速开展,各国都对本国的教育,特别是根底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曾经出现过三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浪潮。 “学习方式〞又可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传统学习方式的主要弊端:被动性、单一性、知行对立性。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基于合作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Handson的活动、布置小课题与长作业。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方式,转变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就学习方式的内涵,传统学习方式存在的弊端,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学习方式以及怎样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代课程改革的背景 1、当今时代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根本观点,这就是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为经济根底效劳。按照这一观点,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它的存在也要为经济根底效劳。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经济根底,就必然要产生什么样的教育,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也要开展变化。毫无疑问,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根底的产物,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根底效劳的。但是,严格说起来,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脱胎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尽管各国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开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地域等都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各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都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这样的学校教育制度,它的功能或价值都是一样的,都是为工业经济的开展效劳的,它的功能和价值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工业经济的生产者和劳动者,培养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   20世纪,可以说是工业经济飞速开展的世纪,为了适应这种飞速开展,各国都对本国的教育,特别是根底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曾经出现过三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由此,20世纪被人们称作教育改革的世纪。   然而,当人类进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的时候,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模式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已经成为新世纪开展的严重障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根底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开展。   那么,当今的时代,有哪些特点,要求各国的教育,特别是根底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呢?   第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新的科技革命,对整个人类的生产、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预示着人类开展新时代的到来。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开展组织曾经发表了一个题为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此后,“知识经济〞一词便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知识经济〞呢?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它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就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对于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已经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奉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就把21世纪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所以,知识对于经济开展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材料、工具和资本,而成为经济开展的直接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概念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和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知识经济称之为“学习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数以亿计的知识劳动者。可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教育,却培养不出这样的劳动者,怎么办?只能对现行的教育,特别是根底教育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开展。   第二个特点,就是国际竞争空前剧烈。   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这102年中,人类曾经经历了空前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冷战〞时期,又发生过150余场局部战争,而因战争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达2023多万。“冷战〞结束后,曾经被“冷战〞长期掩盖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宗教团体之间潜在的矛盾、冲突,便日益突现出来,致使国际间的竞争空前剧烈。两极对抗结束以后,世界虽然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趋势,还没有进入多极化的世界。美国霸权主义或被西方称之为的“单边主义〞十分猖獗。这种霸权主义严重消弱了联合国与其他国际组织的权威和本应发挥的作用;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粗暴践踏他国主权;兴旺国家的信息霸权从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渗透。这一切,使和平与开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不确定性,如果说,以往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和军事实力等方面,那么,当前的国际竞争就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日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这种空前剧烈的国际竞争的形势,要求各国必须尽快地培养出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而现行的教育制度,特别是根底教育无法满足这种需要,必须对它进行改革。   第三个特点:就是人类的生存和开展面临着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的迅速膨胀等威胁人类自身生存和开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的开展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同世间的一切事物无不具有矛和盾两个方面一样,科学技术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事实上,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恰恰是人类自身在善良的动机下,滥用技术的“副产品〞。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破坏之外,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长期压制,造成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削弱和丧失,而这是任何现代科学技术或物质力量都无能为力的事情。正是由于对上述问题的清醒认识,人们开始对工业化以来的社会开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诸如协调开展模式、文化价值重构模式等各种新的开展模式。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开展〞的概念。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开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因此,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开展,在21世纪,除了必须对人类以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之外,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以上三个当今时代的特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开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开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拟,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开展那么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根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根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才能充分开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开展,并能终身学习。   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剧烈的形势下,国家的开展,越来越依赖于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那么,这种高素质的人材又从哪里来呢?只能依靠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育。所以,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开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材,也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国民,是各国教育所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而根底教育作为教育的根底和重要组成局部,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奠基的作用。于是,加快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这些国家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点是:每一个国家都把根底教育改革,特别是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的有效战略;把培养什么样的国民,国民素质能否适应21世纪全方位的挑战,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意义上说,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要的战略措施,并且得到各国政府日益高度的重视。     二、学生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又可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   学习方式具有普遍性。任何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到达一定的学习目的,自觉不自觉地总要选择和运用一种程序、方法等来对学习对象进行理解、记忆并使之内化为人脑可接受的东西贮存在大脑之中,并在适当时机加以运用。   学习方式还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说来,主体在最初学习活动中采取了某种方式之后,习惯于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继续沿用。开始这种方式往往以不自觉的非理性的形式出现,但随着学习活动的屡次重复,学习主体对学习方式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提高,特别是经过一些思想家的概括,学习方式就以理性的形式存在,并由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转化,并逐渐积淀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而为后人所继承。学习方式是为学习内容效劳的,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但学习方式的变化程度与历史的不断进步、学习内容的不断增长相比要缓慢得多,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习方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受到学习主体自身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人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正确、原有知识较多的主体容易形成正确合理的学习方式,反之那么容易形成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学习方式。其次,受到学习主体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形成之后,不只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学习活动,而且对学习效果发生直接的影响。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并使其能够较迅速地转化为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错误的、不合理的、陈旧落后的学习方式往往停留在对所学内容的简单记忆和浅层次的直观理解上,也不能够或较慢地转化为主体的实际能力。   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时代和开展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两大类。当前学习方式的进步也就主要表现为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化。   三、传统学习方式的主要弊端   所谓传统学习方式就是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共同运用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的特点主要是由教师教学的方法决定的,然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又主要由制度化的教师观所决定。也就是说,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限制和束缚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多元选择与创造性。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是:  1、被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单一性   一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