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浅谈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doc
下载文档

ID:486257

大小:31KB

页数:9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小学 科学课 小组 合作 学习 分组 策略
卓越课堂之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浅见 实验小学 向承伟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在小班化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科学课中因为分组不合理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时机,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学校的实验装备不断普及和完善,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课的课堂中普遍运用。特别是在小班,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本人通过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当前的科学课中普遍存在着因为分组不合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低下,常常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通过总结,我认为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小组分组不科学,造成了小组间学习效率的不均衡 科学课的分组,最常见的就是让邻近座位的四个同学随机组成一个小组,因为分组的随机性,使得小组成员的素质不一。有的小组内学生能力普遍较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小组讨论时大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人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实验时,大家哄抢器材,互不相让,造成局部实验器材的紧张或浪费。有的小组内学生能力普遍较弱,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好,如在小组讨论时学生之间相互“谦虚〞,谁也不愿发言,还有的小组借题发挥,开始哄闹;在小组实验时,大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下手;到了交流汇报时,小组内学生互相推诿,无人总结汇报。有的小组内学生能力差距较大,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一般,如小组讨论时只有一两个同学在说,其他同学一言不发,心不在焉的“陪聊〞;而小组实验时,局部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单独完成了本组实验,而其他学生沦为“看客〞或仅局部参与。久而久之,形成了小组间学习效率的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 〔二〕、小组分工不明确,造成了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小组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分工不明,造成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效率低下。一些学生在小组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承当了主要责任。在小组讨论、实验中,他们因为善于表达、动手能力强而获得了较多的参与时机,成为小组中的活泼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另一局部学生因为不善于表达、动手能力差而处于附属地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失去了动手、思考、发言、表现的时机,成为“看客〞。正是因为小组内缺乏明确的分工,才造成了小组内学生不能各司其职、团结合作,使得小组内合作学习效率低下,甚至是毫无效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起源于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对学生集体动力作用的研究。在7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兴起,80年代中期逐步开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合作学习能迅速成为当代深受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关注和欢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绝非偶然,合作学习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着非常坚实的理论根底。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根底 1、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认为课堂中存在着合作、竞争与个人单干三种目标结构,并由此构成三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合作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是一致的,个人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群体其他成员目标的实现,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的合作相联系;在竞争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目标的实现是负相关,假设某一成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其他成员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个人单干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的利益与他人没有关系,个人目标的实现不影响他人目标的实现。 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的理论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2〕互助,力使小组成功;〔3〕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到达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2、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原称控制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选择理论认为我们都被潜伏于基因中的四种心理需要所驱动,它们是:归属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我们感到快乐是因为我们的一种需要得到了满足,而痛苦那么因为我们无法满足我们非常想满足的那种需要。我们之所以苦恼,原因就是我们无法找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就是自尊和归属等。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许多学生正是因为在课堂上得不到认可、接纳和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才转向课外活动、校外小团体等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时机,而合作学习的优势是可以局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 3、教学工学理论 教学工学理论认为,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及社会心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 从外表上看,合作学习似乎只是改变了课堂内的社会群体结构,但在实际上,课堂上的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上三种课堂结构中,合作学习首先将任务结构中的教学方式方法从传统意义上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拓展为各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交流。其次,合作学习还将分组教学作为教学的根本组织形式确定下来,分组的观念一改以往能力分组中所强调的同质性,而是主张将小组成员按学业成绩、能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比例、家庭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一个微型的合作性异质学习团体。在奖励结构中,合作学习把以往外表上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却鼓励人际竞争的奖励形式改变为面向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性奖励。在权威结构中,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我控制活动为主,教师指导协助为辅。 总之,在合作学习的各种具体方式中,改变最为突出的主要是奖励结构,奖励结构所具备的功能是合作教学的特色所在。 4、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主要研究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从动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合作性目标结构〔与竞争性相反〕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到达个人目标的情境。因此,要到达他们个人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帮助他们的成员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而且,或许更为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同伴们去尽最大的努力。 动机主义者在批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时指出,课堂中的竞争性评分和非正式奖励制度导致了学业努力相对立的同伴标准。由于一个学生的成功会削弱其他学生成功的可能性,学生们就可能形成这样一种标准,即谁得高分就是为了“出风头〞,或者是想成为老师的“宠儿〞。竞争性的计分标准造成一种同伴常模,这种常模不利于调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然而,当学生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活动时,在合作性奖励结构下,他们学习的努力有助于同学的成功。学生们在学习上会因此而相互鼓励,强化彼此在学业上的努力,并且能形成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标准。 约翰逊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的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这种共同体可以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扮演、团体奖励和认可来建立。 5、凝聚力理论 与动机论有些联系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合作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凝聚力为媒介的。学生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是因为他们相互关心并希望彼此都获得成功。这种观点与动机观的相近之处就是它强调从动机而不是从认知上解释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动机理论家们认为,学生们帮助小组同伴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利益要求这样做。相反,社会凝聚力理论家们那么认为,学生们帮助小组同伴学习是由于他们关心集体。社会凝聚力观点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突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活动,以及小组活动过程之中和之后的小组自我评价活动。社会凝聚力理论家倾向于不接受动机理论家视为根本的小组奖励和个体责任。他们认为,如果学习任务是挑战性和有趣味的,如果学生具备充分的小组过程技能,那么学生们就会于集体工作过程本身体验到高度的奖赏性──永远不要对小组成果中的个人奉献进行评分或评价。 凝聚力理论家们认为,小组建设、小组评议及任务的专门化,不但可以使小组的成员协调工作,而且还使全班作为一个整体发挥整体功能。每个人不管其能力大小,都能给小组任务及全班任务的完成作出独特的奉献。 〔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作用 建构主义和学习循环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但这种教学理念一旦应用到课堂实践以后,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组织和促进上述学习行为的发生,如果教师面对的只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学生的话,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绝大多数的教师面临的是全班能力不同、兴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和性格各异的几十名学生。“合作学习〞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进行很多“动手-动脑〞的科学实验,“合作学习〞在这种活动中的优点更为突出。 从更高的层次上讲,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应让学生模仿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合作态度。正如科学课程标准〔3-6〕在总纲中就明确指出:“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开展打下根底。〞 其实不仅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配合和帮助至关重要,即使在现代社会任何领域中,和谐的集体合作精神都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互助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首先,在解决新的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假设情况,学生间的合作显然要胜过个人的努力。如果作业任务还需要进行评价或作出决定,合作讨论而形成一致的意见,通常是可取的。第二,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展。例如,通过对尚无定论的和有争议的问题的合作探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思考,促使学生根据别人正确的观点来检验和修改自己的观点。第三、合作能使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改良学习方法。第四,合作有助于学生开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 〔一〕、合理分组,均衡小组间的学习效率 要使小组合作有效进行,合理的分组是首要前提。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性格、智力水平、表达能力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进行分组。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一般情况下,为了使各小组处于同一水平的竞争起点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根底、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学习层次不一的学生。让组内成员之间能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也使得组间竞争变得公平、合理。 2、组内同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根据学习需要,可进行同质分组。如课外合作研究、论文小组、创造小组等,这样组合既有利于能力强的学生相互合作对更高、更难的知识进行探究;也有利于将兴趣爱好一致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创新潜能。 3、灵活分组 小组内的学生相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合作疲劳〞,所以教师可以灵活调整小组成员,如果一个小组的成员之间能互动,那也就等于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如我在教学呼吸和循环一课时,我将男生分为一组,女生分为一组,分别测量各自平静时、活动后、活动十分钟后的呼吸与心跳,之后小组之间相互比拟数据。这时,男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呼吸与心跳应该和女生不一样,他们认为自己的呼吸与心跳应该更快。可测量的结果令许多男生感到吃惊,通过数据比拟,他们发现男生和女生的呼吸与心跳相差并不大。这节课,我利用了学生们普遍认为男、女生应该存在着身体素质上的差异,而巧妙的把男女生分开组队,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活动中,他们认真记录数据,汇报时他们踊跃发言,认真总结。 小组成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