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对策.doc
下载文档

ID:486254

大小:30KB

页数:9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小学 科学 教学 探究性 学习 存在 误区 对策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内容:以探究学习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根本理念,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时机,让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本文将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问题,撷取一些典型片段案例,与同行们探讨、交流,并提出浅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科学探究 自主合作 讨论交流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探究学习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这种全新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社会开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终身开展的根底。在科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狭义地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颇,教学实践走入了单纯追求形式的歧途,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误区一:无视“探究方案〞的重要性 〔一〕存在问题 1、 方案针对性不强 制定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局部。探究方案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学习的成败。局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知道方案制定的重要性,花了很多时间帮助学生制定周密的探究方案,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感觉他们无视方案的存在,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根本就没有照着方案去操作。 剖析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方案时缺少针对性。只求单一的形式,过分考虑周密性,而无视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的不同。这样的方案根本起不到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作用,只是居于一种形式罢了! 方案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记录表的形式。具体用什么方案我们就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而定。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看到教师对书面方案的重视,而无视了另两种方案的价值。例如,在上三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当学生发现把两个马铃薯放入第一个杯子全沉了下去,放入第二个杯子里全浮起来了,面对“我们怎样解释马铃薯的沉浮?〞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什么呢?需要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大致思路〞。所以,在这里我们只需要学生制定可行的口头方案就足够了。同样,以五上测量地表的温度为例,围绕“向阳处和背阴处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这一问题,师生间可以设计三张记录表,将学生探究的主题、操作与思维推进过程的大致思路清晰地展现出来,也起到了方案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案。 2、 方案缺少开展性。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因此,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局部——“制定方案〞,同样要以开展的眼光去审视它。三年级的学生我们是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方案就足够了,但四、五年级就应提高要求,不仅内容要全面、周密,而且要求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根本没有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三年级到五年级制定的方案无所区别,往往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3、方案偏离主题。 在“科学探究〞中,方案是为了解决问题和验证假设的需要而制定的。“方案〞制定后,又是按照“方案〞开展实验制作、收集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因此,“制定方案〞与“科学探究〞的关系是相互关联、不断推进的过程。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探究方案时,往往只重外表,偏离了探究的真正内容,以至于学生在探究时失去了方向,无法得到探究的正确结论。 〔二〕应对策略 1、 根据学生年龄及教学内容,灵活制定方案。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笔者以为,作为科学探究组成局部的“制定方案〞,同样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灵活确定是否要“制定方案〞,制定什么形式、什么内容的方案。 首先,以三到五年级这一段年龄层次为例来确定制定方案的种类。〔1〕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文字表达能力很弱,加上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多采用口头方案的形式,适当写一些较简单的书面方案。〔2〕四年级我们应要求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出较完整的探究方案。〔3〕五年级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所以,教师应要求他们能够制定出较完善、周密的书面方案。 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方案种类。“口头方案〞即学生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记录表〞不仅只是记录的作用,而且还有“方案〞功能,它同样能揭示学生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书面方案〞是最主要的“方案〞形式,它要求学生围绕探究的主题,从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准备、研究的方法、小组分工、条件的选择与控制制定方案。 前两种方案前面已经举过实例,下面就书面方案向大家作进一步举例说明。以四上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为例。怎么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生活化的话题转化为“хх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研究的问题。接着,需要考虑的是要用哪些器材、材料及其数量。最后,引导学生选择什么适宜的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经过讨论,一个由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准备、研究的方法组成的书面方案就形成了。 2、 围绕主题,重视方案的开展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都大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紧紧围绕探究主题,培养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探究方案。 笔者以制定“书面方案〞为例,选择日常教学中的几个典型案例,看看学生“制定方案〞的水平是怎么在提高、怎么在开展的。 例一:四下导体与绝缘体 这一课的核心活动是“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这是一个检测分类活动,要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因此,方案中包含了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准备、小组分工等内容。与四上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相比,这一课制定方案的难度与量的多少都有开展。 纵观上述两例,经过两次“书面方案〞的制定,同学们的脑海里形成了制定书面方案的根本路数。同时,四下与四上相比照,活动的探究层次提高了,方案的内容要求提高了,学生制定“书面方案〞的水平也提高了。 例二:五上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这是一个属于生命世界的实验活动。生命世界更丰富、更精彩,变量也更多。与前两项探究活动相比,命题也更开放了,前两项活动均围绕同一探究问题展开,而本实验那么是围绕“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这一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研究。同时,这是一组比照实验,还要求学生各自确定控制条件,对要不要控制条件、控制的方法作出选择。 五上的“书面方案〞,突出了“控制〞这一重点,在“条件〞与“方法〞上做好文章,使方案真正起到将这一较复杂的实验转化成学生可以操作、探究的活动。 误区二:无视教师主导作用,片面追求自主探究 〔一〕存在问题 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在这里,掌握学生的现实经验情况和根底知识水平,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在此根底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十分重要。而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却恰恰无视了这一点。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科学性的东西,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例如,有位教师在教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时,从导课-—新知探究-—方法形成-—课后小结都是在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下完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固然很好。但由于学生对“电〞这一知识第一次接触,并缺少生活经验,大多数小组最后是成功了!但是,我们好好想一想,这样的探究学习学生又能理解多少呢?对于课后的延伸、拓展无所适从,而那些根底差的学生,更是雪上加霜。下次叫他们再连一连“小灯泡〞又有多少学生能一次成功呢! 〔二〕应对策略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才有可能得于开展下去,并取得成功。因此,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在学生探究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是真正使学生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提高探究的实效,在自主探究中养成科学素养的必要保证。 1、 提供良好的探究条件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典型、较为完整的有结构材料,设计一个能满足学生探究需求的典型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途径参与探究过程。如教学物体的沉浮一课,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各种物体的沉浮情况,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3组有结构的材料:准备体积大小相等,重量不同的三组材料。这样,学生凭借教师提供的条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做好实验操作结果的记录,进行比拟。采用可能归纳出物体沉浮的条件。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体现在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条件,确保学生探究活动能开展下去。 2、 加强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 要想让学生真正在科学探究中提高科学素质,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除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如教学种子发芽实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想日常生活中各种种子的发芽情况,说说自己认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也会根据经验说出种子发芽需要温度、水等。但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往往顾及了温度就忘记了水分,还有学生没注意加水的多少,要么把种子全淹没在水中,要么只滴了一两滴水。实验缺少方法性、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旁边只作观众,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领路人。学生交流完条件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一下,把实验的方法、步骤交代清楚。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由于教师的参与指导,全体学生都全身心参与,积极运用各种感官,自主地把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做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这三件事,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问题,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误区三:不顾教学内容的差异,一味强调小组合作 〔一〕存在问题 探究性学习竭力倡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又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在这里正确把握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发动全员参与合作学习是关键所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不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小组合作搞成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搞成公开教学调整自身教学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致使学生不会进行合作学习,有的心不在焉,有的胡乱玩弄,有的一言不发;有些小组各说各的、互不相干;有些小组在悄悄的嬉戏;有些小组一人做事,其他成员等待结果等等。这严重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无疑是纸上谈兵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从根本上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 〔二〕应对策略 1、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气氛。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科学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如在研究"土壤"前,我先安排学生到花坛、菜园实地观察土壤,使学生产生亲近土壤之感,为以后的探究奠定了根底,有许多学生在课后经常出现在花坛边、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