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生代
农民工
未成年
子女
生活
状况
调查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学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形成浩浩荡荡的“民工潮〞。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奉献。可是,他们的流动性之大,引发出一个不容无视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这个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字】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教育危机;解决措施;
作为城市劳动力主要来源之一的农民工,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开展做出了重要奉献,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支社会力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进城务工的农民劳动力还在不断增加,就江苏省而言,至2023年底,江苏16岁以上的农民工,即户籍在乡村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进城务工就业劳动者〔包括外省在江苏就业的农民工〕为988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到达21.3%,其中,进城务工者556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口的饿22.9%;在这期间,农民工群体已走向分化,并正在完成代际转换,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主力军,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他们对定居和融入城市有着更高的期望值,但受城市二元结构壁垒的限制,他们仍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权益。如何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境遇、劳动保障、城市融入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生活、身心开展、安全保障等诸方面的问题与需要,是进一步落实和保障他们权益的前提,也是推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的城乡生活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次调查于2023年8月在镇江进行,主要方式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为1965年1月1日后、1980年1月1日前出生,有不满18周岁〔出生日期在1992年6月30日/农历六月初一之后〕的一代农民工以及1980年1月1日后出生的、有不满18周岁的子女新生代农民工。发放问卷132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回收率达100%,有效卷率为100%。
据诸项调查结果显示而言,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状况总体不容乐观,调查问卷显示41.0%的农民工子女未随父母进城,而依然留在家乡学习。古训说:“父母在,不远行〞。现在却有“儿女留守,父母远行〞。这局部“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个大问题。而另外有27.2%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城即“流动儿童〞,但是,“流动儿童〞这个群体面对的不单单是一个读书的问题,更有如何融入他们生活的城市社会的问题,这些未来的城市公民,比他们的父辈和祖辈都更强烈地感受到了不公平、受歧视。下面也将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从农民工受教育状况和育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这两方面具体阐述这一方面。
一、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根本状况 〔一〕流动子女教育现状
1、流动子女读书仍困难重重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子女能适时入校读书,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和责任。而作为农民工的子女即便随父母进了城,也仅是生活于城市边缘群体的一员,上学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城市里高昂的学习费用令家长们难以承受。据调查显示,在镇江市上学的农民工子女年均学习费用为2400元,这已经占了农民工家庭收入的较大比重。而另一方面,在社会中,歧视农民、歧视落后贫穷人群的观念依然长期存在,由于近年来城市中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这一观念更加变本加厉,致使农民工子女受到社会、学校的进一步歧视。
2、居住环境恶劣影响其成长
在城市中站住脚跟的农民,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虽然远远高于家乡务农收入,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按照城市收入水平衡量,绝对水平仍然偏低,在城市中生活较为艰难。据调查,带子女进城读书的农民,多数从事批发零售业、餐饮效劳业和其它社会效劳业,许多家庭是在城市中卖菜、卖米、搽皮鞋、拉三轮、看大门、收破烂等等,好一点的在城市中开小饭馆、小商铺,或在批发市场有一个小摊位。他们中多数或在城乡边缘合租廉价房居住,或住临时工棚,开小饭馆、小商铺的白天开门做生意,晚上关门全家即在铺内搭板睡觉。子女在这样的“家〞中谈不上什么学习环境,这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全然是天上地下。
3、城乡差异使农民工群体的子女心理压力大
由于农民工子女家庭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他们的心理也开始边缘化。调查中,发现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不懂事,受影响较小,而年龄稍大的孩子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显得早熟、自卑和失落。
与城里同龄人相比,农民工子女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划为城市中地位较低的群体,并有这样的群体认同感,在这一群体中自我封闭。这一点在初中孩子心理上特别明显。对于他们所处陌生的大城市,他们在欣喜、好奇之余,却并不认同,还是思念远在农村真正的家和伙伴。
由于自己的家庭所处的地位,自己求学受到的阻碍,农民工子女被激发出城市同龄人不具备的自尊、自强,但又自卑的强烈被剥夺感,被隔离感。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农民工聚居区相对滞后的卫生及治安状况,使其内心变得十分敏感。
深层次的自卑感在受到歧视后,反而爆发出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他们把同一群体内友情看得很重,渴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又由于他们所处环境往往是人口高流动区,各色人等皆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非常容易误入歧途,一旦陷入这样环境下的社会小团体内,就难以自拔。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边缘地位,使得他们内心建立起自我防卫感强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边缘意识。
〔二〕留守子女教育的现状
1、留守子女面临教育危机
由于中国教育制度的二元机制,一段时间以来,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始终无法落实,最终形成的结果是乡镇一级向农民筹措,形成了“农村的学校农民出钱办,义务教育父母自己尽义务〞的局面。尽管经历了几次普九建设,农村学校根底设施有了较大改观,但许多地区欠账依然较多,学校房屋失修、教学设施简陋、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特别是近年来走火入魔的“教育产业化〞思潮影响,农村中的优秀师资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留守子女的出现,进一步恶化了农村教育的根本环境,进一步加大了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度。
2、留守子女心理压力大
由于留守子女与父母长期别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亲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这一群体存在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变得较为孤僻,学习成绩下降。通过本次调队所作专题调查,发现具体体现为:
〔1〕缺乏家庭这一重要教育环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许多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使得孩子产生孤独、寂寞、害怕心理,形成孤僻性格。在调查中,发现67.5%的留守子女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许多学校老师反映,从留守学生心理特征来看,其心理、性格、智力、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具有与正常家庭学生所不同的特征,如胆小、任性、孤僻、恐惧、习惯于防卫别人等等。
〔2〕隔代抚养,老人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留守子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管的约占60%。由于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并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辅导孩子的功课。调查中,大局部的留守子女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无人辅导,占了第一位。
老年人往往更容易纵容、溺爱孩子,管教不严,这使得孩子的不良学习和行为习惯较为突出。由于“代沟〞现象的客观存在,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这使得老年人更不易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思想,不易觉察孩子的不良思想苗头,难以尽到对留守学生的人格教育、道德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管理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3〕学校难和家长沟通,教育脱节严重。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家长外出,学校不能与家长沟通,甚至学生的作业都没有家长签字,不了解学生动态,缺乏互动,不利于共同教育培养下一代。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