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探索
疑问
个案研究
报告
深山
探索式个案研究报告——深山古宅
发现之旅是中央电视台唯一的科学探索纪录片节目。它以科学的视角审视人类的文明进程,以发现的态度去追寻事实的真相,在开播四年后获得了观众广泛的欢送,被誉为“中国的Discovery〞。
与其他节目相比,发现之旅有很鲜明的特色,它的引人入胜在于强调故事化的创作手法。首先是一个故事,然后是事件的前后关连,最后是解开迷题的科学钥匙。在这里,知识潜入了后台,用故事来带动知识,将科学融入情节中去,到达寓教于乐的传播目的。
发现之旅这套丛书将带给读者一次科学揭密、科学解谜的旅程。推开考古、生物、建筑、医学、地理等各个领域的层层迷雾,以悬念丛生的故事性笔法,展示抽丝剥茧式的发现过程,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视角揭示大千世界的种种谜团。
发现之旅的一大特色在于将悬念感和娱乐性贯穿始终,在冷静客观、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科学意义的同时,让读者真正体会到发现的魅力、感受追寻探索未知世界的严谨,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各种门类的知识在一个个层层推进的故事中融为一体,在阅读中不仅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方法,体验探索科学的快乐。
深山古宅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揭示福建土楼秘密的发现探索过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建筑师黄汉民。全文共分为四个局部
1.鲜为人知的土楼世界
2.会不会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
3.新的疑问又产生了
4.圆楼形成之谜另有解释
1.鲜为人知的土楼世界
土楼是一种体型巨大,外观雄伟稳固的圆形建筑,存在于福建闽西南一带。黄汉民20世纪60年代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就从中国建筑历史课本里看到了这种民居,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中国民居一般都是四合院,是坡顶的形式,而那种完全圆的,规模又很大的,却从来没有见过,那时候就很想去看一看。
1981年春天,黄汉民在一次乡野调查中来到了闽南的漳州,有时机探寻土楼的秘密。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黄汉民在南靖县梅林乡见到了一座孤立的土楼。
黄汉民:它的直径38米,它外头的土墙有十几米高,底下是一米多高的鹅卵石的墙脚,人走到它跟前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它会给你一种震撼的力量,好似觉得是站在一座大碉堡的前头。
一扇厚而重的大门,是土楼的唯一入口。走进去以后,里头完全是木机构的,周围是一圈回廊,当中是一个祖堂,祖堂周围有天井,中间有很多猪圈,周围一圈一个开间连着一个开间,是一个很亲切地、好似很适合于人生存的空间。内外的比照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这看似封闭的土楼,里面却只是普通的住宅。惊叹之余,黄汉民的心中涌出了各种猜疑。园,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根本图形。在历史上,并不缺乏人们模仿圆形所创造的物体,然而,把民居建造成能聚集上百人的圆形,这在世界上确是绝无仅有的。它为什么只出现在福建的小山区里,难道这里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后来,黄汉民在闽西的地界,又看到了更多的土楼,它们沿着小溪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看起来,似乎有人在精心地进行规划,统一建造。因为,从外观上看,它们极为相似,而且都有一些奇特的设置。
黄汉民:比方说窗户,它底下没有窗户,1层,3层都没有窗户,就4层开了些窗户,有的地方还不开窗;再一个呢,门里头住了上百人,就开一个门,都从一个门出入;再一个,发现那个墙厚得不得了,而且底下有一段是石头砌的,向这么厚的墙,这么少的洞口,只有那些对防卫的要求非常强烈的城堡才会有。这怎么会出现在民居当中呢?这确实非常奇怪。
高高的窗户,厚实的墙基,再加上封闭的大门,正预示着土楼的主人要把什么拒之门外,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在历史上,这个地方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情?
黄汉民首先想到,要揭开圆楼的秘密,土楼主人的身份尤为关键。
居住在这里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从北方前来的客家人。这里原本是一片保持尚好的原始森林,是蛮荒之地。山里的野兽和土著对这些客家人都可能构成威胁。那么,闽西地区出现的大量圆土楼,是否就是这群流落异乡的客家人用来自保的家园呢?
为此黄汉民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走访了很多村落的土楼。初步得到的结论是:圆土楼正是用于自我保护的最好家园,客家人就是在土楼内躲过了一个个多事之秋。
2.会不会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
从闽西回去后,黄汉民将客家圆楼的调查结果发表在建筑学报上,并于1985年到美国参加了一个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次会上,有专家对这个被他论证过的答案提出了质疑。
黄汉民:当时外国的学者就问为什么要盖圆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圆的形式?我当时的解释就是说这是防卫的需要,防野兽、土匪,抵御外敌这么一种需要形成的一种圆的民居。人家就问,全世界有防卫需要的地方有的是,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有这种住宅,就福建这个地方出现这种圆的土楼民居呢?
实际上,其他专家的质疑至少有两点:〔1〕为什么是圆的形式?〔2〕其他地方还有没有这种圆土楼?
围绕着圆楼形成原因,黄汉民从美国回来后,进行了更多的考察。这一次,他从客家人的迁徙之路入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年的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落脚的地方,除了福建以外,还有赣南和粤北。在那里,他们也是聚族而居的。
黄汉民:这几个地方,广东是围龙屋,背后是半圆的;江西是土围子,多数是方的,只有3座是圆的;唯独福建这个地方出现圆楼,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同样是聚族而居,却只有福建出现圆楼呢?
很显然,客家人确实有防御和聚族而居的需要,但是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土楼形成的原因,似乎还不够充分。那么,圆土楼的出现,会不会和闽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呢?
带着这个想法,黄汉民再次到了闽西,在闽西西部,他果然发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证据。这是一种在当地被称为五凤楼的土楼。奇怪的是,这种外观类似北方传统建筑形式的四合院式的土楼,只分布在闽西西部相对平坦的地方,再往东走,就只有方楼和圆楼了。而客家人在闽西定居,也正是由西向东逐渐迁徙。这里似乎有某种联系,可是这种联系究竟在什么地方?
黄汉民通过比拟方楼和五凤楼的剖面图,突然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方楼有可能是五凤楼的变换形式。黄汉民感到,这也许是破解福建圆楼形成的关键一步。这种可能性如果存在的话,按此类推,圆楼有没有可能是从方楼转变而来的呢?
为此,找到方楼和圆楼的联系,顿时变得很关键。这也使得黄汉民联想到,早先他看到过的一种奇怪的土楼,它原本是方楼,在四个角上却又被抹圆了,对这这种从方到圆的转变,当地的百姓用风水之说解释。而讲究风水是客家人的传统。这让黄汉民看到了一丝希望。
接下来的时间内,黄汉民对闽西地区的方楼进行了抽样调查。证据说明,方楼出现得比圆楼要早,这似乎说明,福建客家圆楼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个开展过程。但是,问题关键是,为什么这种开展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停留在圆土楼上面。其次必有某种特殊的原因。
黄汉民在收集了种种证据后,对客家圆楼的形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几百年前,客家人从北方辗转迁徙到闽西,先是在平坦之地,利用从中原带来的夯土技术,盖起了具有中原遗风的五凤土楼。随着人丁的增多,客家人逐渐由西往东南部山区扩展,正是在哪里出现了大量的方楼。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方楼出现的地区,由于圆楼比方楼得天独厚的优点,促使客家人最终选择了这种奇特的居住方式。这是一个地理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以上的推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成了福建圆楼形成的唯一解释。然而,就在人们相信客家人的秘密已经完全解开的时候,一个意外的发现却让人们对这个想法又重新产生了疑心。
3.新的疑问又产生了
1987年,在闽南漳州的一次考察中,黄汉民偶然结识了漳州文物科科长曾五岳。他告诉黄汉民,闽南的华安县也有土楼。这与原先认为的只有闽西有土楼不相一致。
华安县是闽南漳州的一个山区县,那里并不是客家人的居住地,为什么也会有土楼?它是否只是一个偶然的存在,还是因为客家土楼的分布地区比原来调查的要广?这座闽南土楼的发现是否会对福建圆楼的形成之谜造成影响?
应该说在20世纪80年以前,大家一致认为土楼是客家人的土楼,都把土楼叫做客家土楼。闽南华安县二宜楼的发现,让黄汉民非常震惊。这是否意味着被公认为客家人独创的圆形民居,出现在客家人的居住地之外了。
黄汉民:闽南圆楼的发现,使得人们纷纷猜想,这座楼里住的是什么人,他们和客家土楼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如果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那么,它又是从何而来的?
1987年3月,黄汉民走进了二宜楼。从外观上看,它和客家土楼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一样的封闭式土墙和大门。然而,真正奇怪的发现是在黄汉民走进楼内的时候。
一走进大门就是一个200多平方的公共大院,被分割成了12个小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门可供出入。从各个单元口进去,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院子。这种小单元布局,显然更宜居住,它与客家土楼内部结构大不相同。
黄汉民从楼主那里得知,他们全部来自于闽南,和客家人没有任何关系。这座据称建于清朝的土楼,是蒋氏第十四代蒋世雄所建。后来的研究发现,二宜楼墙壁上有很多壁画,甚至发现一幅罕见的西洋女像和一些奇怪的洋文。同时从一块出土的石匾中发现,这些土楼有准确的纪年,这个发现震惊了学术界。
4.圆楼形成之谜另有解释
根据所有的证据,黄汉民有了一个设想: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客家人独有居住模式的圆楼,很有可能并不是客家人首创的。它极有可能出自于闽南。如果设想属实的话,将是一个大胆推论,因为它将推翻整个福建圆楼的形成原因,圆楼的形成之谜另有解释。
黄汉民接下来从地理、历史两个方面探索了闽南圆楼的形成原因。
漳州地区是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曾经住着强悍的蛮獠土著。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和朝廷的地方军对抗。公元686年,唐政府决心平定蛮獠作乱,陈元光正是当时的开漳圣王。跟随他来漳州的有大量的中原人,号称58姓。他们在和原来土著的对峙中逐渐融合,形成了闽南人。从历史推断,他们比客家人早到福建200多年,同样面临着家园重建的问题。
漳州地区多是丘陵地带,在小山包上建筑圆寨确实是可能的。从圆形的兵寨到圆形的防御性土堡住宅有其存在的可能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闽南地区会出现各种形式不同的土堡。
然而,就圆形土楼来说,这里有一个最大的疑点,最早的圆土楼是1558年建立的,从那以后土楼大量兴建,这与陈元光时代相距千年。也就是说,即使漳州地区有建圆形山寨和土堡的传统,为什么直到明朝的嘉靖年间才又出现圆形的土楼呢?是什么让当地的沿海居民重新回归这种防御性极强的住宅楼呢?
黄汉民从历史中找到了答案:在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泛滥。当时的土楼可能不完全是为了住人,而是为了临时躲藏。
看来,闽南沿海土楼的大量出现,与这个地区的历史环境有关。当地人民很早就有建造圆寨的传统,当危险来袭时,他们凭借土楼来做自卫。土楼不是当地人长期居住的场所,当危险消除,他们便纷纷离开。很多漳州的土楼在当代只剩下了残垣断壁。
至此,福建圆土楼的形成之谜似乎已经全部揭开,然而对黄汉民来说,对圆楼的追寻还在继续。闽南土楼源自闽南已有充分证据,但是客家圆楼的形成是沿着自己的轨迹开展,还是受到了闽南土楼的影响转变而来?这一问题还有待考证。无论是谁先创造了圆楼,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从北方移居过来的中原汉人,运用自身智慧把古代的夯土技术推到顶峰,建造出这种独一无二的山间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