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doc
下载文档

ID:484439

大小:24.50KB

页数:7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实现 小学 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 学习 策略 研究
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   我们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教师传递知识的艺术,往往无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开展。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效劳,而不是让学生为自己完成老师规定的教学任务效劳,更不是教师教学中的道具。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不仅要帮助学生储藏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创造直至创造的感受,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以及预见未来事物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把教学活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开展、提高。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下面就对有效学习的再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学习的现象,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有效学习的再认识。 有效学习的范围很广泛,我所指的“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指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案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开展效劳,为学生的终身开展奠基。 下面对“有效学习〞的认识做进一步阐述: 1、学习的内容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开展的特点,适应学习者此时此刻的知识、能力准备,是能够引起他们直接需要与强烈兴趣的内容,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根底上。学习内容是否恰当,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根底。 2、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关注点应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放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上。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看教师是否能随时因人因事而灵活调整既定安排,能否做到张弛有度、融严肃活泼于一体? 3、有效学习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 4、有效学习,要有效益意识。要提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条件下实现学生开展,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严禁加时、加课、拖堂现象。同时要关注是否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能否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 二、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出现的无效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确实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何在课堂上全面地落实新课程所阐释的根本理念,许多教师还感到茫然和困惑,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为了“赶时髦、走形式〞,造成课堂教学中许多无效的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活动本身是对的,但不仅要看学生有没有动起来,还要看干什么?更要想为什么要动?是否有为合作而合作的倾向?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作为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的手段,更不能只是为了展示其教学思想先进的外衣,而应成为开展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素养的一种载体,一个过程,更应以课堂文化的形式体现于师生共同开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现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局部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无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这种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无效的、被动的合作学习,根本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2、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面貌一新,教学情境的运用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但有时往往物极必反。笔者在平时听课中发现,我们的局部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上公开课就非得创设一个情境引入不可,好似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一时间,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是不利的。 3、课堂评价的偏差——“表扬〞铺天盖地。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无论学生表现如何,都一味给予表扬。    且看这堂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学生:“这个图形有几个角?〞学生答复:“两个。〞老师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金星。  我们局部教师认为: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认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所以,这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哪怕只有一点点成绩,我们也要表扬,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要鼓励。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答复以下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地评价。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的方式变成一种表扬公式,这样的表扬鼓励究竟能有多大作用? 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实在是一个不容无视的欠缺。  4、追求课堂教学的“外表热闹〞。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但现实中我们有的教师上课外表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泼:学生们小手如林,“老师,我,老师,我……〞的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答复时,下边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泼〞的课堂气氛里。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无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这样“热闹〞的课堂教学是少有成效的。 我以为,不管课堂是热烈还是沉闷,我们的眼光都不仅仅放在课堂的气氛上,作为数学课,我们的眼光应放在学生的思维上。一节课,学生热热闹闹,但却没有真正动过脑筋,这应该不算一节好课;反之,就算这一节课比拟沉闷,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开展,这也算一节好课,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效的。   5、过分强调“探究学习〞。 现在许多数学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让人欣喜的现象: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再看下去,不禁让人思考:这样的内容也值得探究? 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去进行所谓的“探究学习〞,似乎教师讲了以后,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实际上,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有些东西可以探究,但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探究的。提倡探究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来进行探究,每个知识都要进行探究,它并不排斥探究性学习以外的学习方式,它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来说的,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不要接受学习了。接受学习对知识的积累是重要的,只不过以前过分强调了接受,而对学生的探究精神不够重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是值得提倡的。 当然,在新课改的实践中,课堂上出现无效学习的现象还很多,如: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因从实际出发,科学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场所。 三、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 策略一: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匆匆赶路的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一辆车的棱角上,又撞在了地上的石头尖上,师问:“这位小朋友撞到了什么地方,怎么会那么疼?〞生:“撞在了角上〞。师:“生活中又许许多多这样的角,今天我们和角来做朋友〞。从而揭示课题,由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到问题来自自己身边,既熟悉又奇妙,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倾向。这样的问题情境的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以看似平常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积极地探寻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策略二: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探究活动。 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让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 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教师绝对不能完全“退居二线〞,学生放任自流,使探索活动流于形式,成为点缀,致使大多数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例如:在最近有幸听到的钱金铎老师的百以内加减法复习课中有一教学片段,他巧妙地出示“大、小圆里的数有什么秘密?〞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和交流,在归类中深刻地感受和领悟百以内加法计算的根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这样的探究活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让学生在探究、反思中有效地学习。 策略三:要有恰当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课堂上的数学活动不十分有效,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甚至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有时过分追求“欣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数学活动要到达我们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开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 还是在钱金铎老师百以内加减法复习的课上,他就着眼于“百以内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根底、认知特点,主要采用独立思考、相互议论、个人探究和对话交流等形式,使学生通过猜测、对话、倾听和互动,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 数学教学是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