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吴琼《西方美学史》第十章歌德美学第十二章席勒美学读书报告1129.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西方美学史 2023 年吴琼 西方 美学史 第十 歌德 美学 第十二 席勒 读书 报告 1129
2023/11/29读书报告 ——吴琼西方美学史第十一章 歌德美学 第十二章 席勒美学 徐彦宾 一、歌德 〔一〕历史定位 启蒙运动之后,德国进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并行的时期。在18世纪70年代开始的狂飙突进运动中,歌德作为旗手做出了杰出奉献,对德国民族文学有奠基作用。之后与席勒的合作把德国民族文学推向顶峰。歌德是欧洲的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除了诗歌、戏剧、小说、风景画创作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从事的自然科学研究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 〔二〕思想开展过程 时期 思想特点 主要作品 1770-1775 狂飙突进时期 提倡精神解放,反对古典主义。 莎士比亚命名日、论德国建筑、葛茨·冯·伯利欣根、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5-1786 魏玛时期 自由思想开始抽象,谨小慎微,厌倦。热爱自然,热衷自然科学研究。 构思塔索、哀格蒙特、威廉·迈斯特、浮士德 1786-1788 意大利游历时期 文艺和美学思想从狂飙突进时期的浪漫主义转向古典现实主义。按照温克尔曼的精神来解释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发现艺术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 动手写以上某些作品 自然的单纯模仿、作风和风格〔回国后写作〕 1788-1805 魏玛古典主义时期 与席勒合作建立古典主义文学纲领。克服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和狂飙突进运动个人主义的反思和整合。 完成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赫尔曼与窦绿苔,开始创作浮士德 1806-1807 精神危机时期 反感年轻一代浪漫主义的主观主义的矫情。 1808-1832 晚年世界主义时期 世界主义的文学观——提出“世界文学〞概念,认为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地的文学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潘多拉、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诗与真、浮士德第二部、西东合集、意大利游记、歌德谈话录 〔三〕主要观点——古典主义美学观点 与众不同之处——与德国其他美学家相比,歌德是德国古典美学中比拟特殊的一位,他很大程度上传承的不是德国人固有的理论思辨习惯,而是关注现实、重视经验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对德国美学自康德以来的在主观性中寻找美学根底的态度持反对立场,强调美就存在于自然之中,艺术创造应以自然和现实生活作为根底,应该遵循自然的内部规律,在自然之中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东西。 歌德不仅是文学家、文艺理论家,而且还一直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这对他的美学观、艺术观均有巨大影响。 〔四〕论证线索和逻辑 1.浮士德精神——德国文化精神 l 能动的精神——渴望无限,对绝对本质的寻求和创造,不满足于有限存在,渴望在永恒的创造中实现自身本质的能动创造精神。 l 辩证的精神——否认的精神,通过不断的否认来实现自我超越。 l 历史的精神——追求无限的过程就是通过否认自身来不断提升的过程,在矛盾运动中通过自我否认而实现的自我超越。 2.论美与艺术美 美是自然的本原现象:自然是存在又始终不完成,本身始终如一的整体。自然表现为万物,美在这万物中显现。但并非万物显现的都是美,只有事物本身具有合目的性是才是美的。 艺术美:艺术规律与自然规律有一致性,所以艺术美也在于它的合目的性。艺术的最高标准在于符合自然的本质,但是艺术要以特殊表现一般。 “为一般而找特殊〞和“在特殊中显出一般〞两种创作方法的区别——寓意与象征的区别: “为一般而找特殊〞——寓意:现象→概念→形象,概念囿于形象局限而不得充分表达。〔概念:逻辑推理的概括,抽象〕 “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象征:现象→观念→形象,观念不囿于形象的局限而永无止境发挥作用。〔观念:形象的概括,具体〕 3.论艺术与自然 一方面,歌德强调艺术应当真实地模仿自然,以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根底。另一方面,创作还要灌注作家的内心体验。 艺术的真实必须以自然的真实为根底又超越自然真实。 艺术的整体性:不同于自然的整体性,是为灵魂关注的充满生气的整体。 4.论古典的与浪漫的 歌德并非反对一切浪漫主义或浪漫主义的一切方面。歌德反对的是耶那学派浪漫主义的病态和过分伤感的作风,因为耶那学派的浪漫主义与狂飙突进运动中的浪漫主义是不同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的浪漫主义充满积极向上的战斗精神,而耶那学派的浪漫主义企图以逃向一种病态的激情和不可捉摸的内心渴念来对抗外部世界的冷漠与恶俗。 对于莎士比亚式的把古典与浪漫结合起来的做法歌德是非常肯定的,由此可见,他想追求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这也是为什么他会与席勒亲密合作的原因吧。 歌德给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特征比拟表。 二、席勒 〔一〕历史定位 在德国的古典美学“康德-席勒-黑格尔〞的思想传承链条里,席勒构成了从康德美学向古典美学过渡的不可缺少的一环。他的理论成为后来德国批评理论的源头,影响了施莱格尔兄弟、谢林、黑格尔以及19世纪英、法、俄、意等国的批评家。他的著作还是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源头之一。 〔二〕思想开展过程 时期 思想特点 主要作品 1781-1787 狂飙突进时期 对抗暴君,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思想,号召把艺术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 强盗、阴谋与爱情、论当代德国喜剧、论作为一种道德机构的剧院堂·卡罗斯 1788-1794 理论思辨和历史研究时期 自上而下的改进和人性的完善思想取代了暴力对抗思想。转向温克尔曼对希腊原那么和艺术理想的解释,强调要以艺术来确立人性的和谐。 希腊诸神、艺术家、论美书简、秀美与尊严、关于各种审美对象的断想、论激情、审美教育书简、论崇高〔1〕 1794-1804 魏玛古典主义时期 与歌德合作,力求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找到一种统一性,以到达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人性的自由和完整。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论崇高〔2〕、论运用美的形式的必然界限、论审美习俗的道德效用、论悲剧中合唱队的运用、理想和生活; 华伦斯坦三部曲等剧作。 1804-1805 晚年 似又回到暴力革命道路 威廉·退尔 〔三〕主要观点 “自由〞是他始终思考的主题。但关于如何争取自由上,席勒前后的态度有所变化。 “分裂〞性——哲学与诗的分裂,抽象的玄思家与激情的诗人的分裂。 〔四〕论证线索和逻辑 1.对康德的继承和批判 作为道德主义者的席勒,为康德的二元论体系所吸引。他的研究主要是“以康德的原那么为依据〞。康德哲学为席勒解决美学理论上的难题提供前提。 1793论美书简企图用美的客观性的概念来取代康德的美的主观性的概念以解决康德的矛盾。秀美与尊严利用英国经验论美学的思想对康德的义务道德观进行批判,提出以“秀美〞和“美的心灵〞来弥合康德的义务与趣味、感性与理性、自然与道德之间的对立。 2.美是现象中的自由 康德——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席勒——美是现象中的自由。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席勒:“我已找到了美的客观概念。〞——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美是感性-客观的。美是事物的完善形式的感性体现。美是一种自足的存在,是因自身而存在的,它与认识活动的概念、道德活动的善都无关系。 艺术观:强调主观与客观、自然与精神、质料与形式的统一。 3.美与崇高 对善、愉快和美的区分。 崇高与美的区分。人与自然之间或和谐或冲突的双重关系,而美与崇高就是这两种关系的体现。 对崇高的讨论:崇高与美一样,来自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感性关系。崇高产生于人的感性本能与自然对象的矛盾,当它作为认识的客体与人的表象本能矛盾时,它就是理论的崇高,当它作为感情的客体与人的自我保存本能矛盾时,它就是实践的崇高。理论的崇高是与我们的认识条件相矛盾,实践的崇高是与我们的存在条件相矛盾。实践的崇高在感觉强度方面比理论的崇高具有大得多的优越性。 秀美和尊严〔美和崇高〕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审美教育能使人性真正到达完整,诗人由自然的必然王国经过审美的王国进入道德的自由王国。 席勒始终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自由,把崇高看作是使人从自然向自由飞升的必由之路。 4.人向自由生成 审美与自由的关系。人的自由只有在审美中才得以达成。 人的存在:不变的人格和变化的状态——人格性和感性性。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化,给一切外在的东西加上形式,两项完美结合,人才能回到原初的神性的存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可以完成这一任务。 理想的国家应是能在一体性中保持多样性的存在。古希腊国家是理想的国家,而近代社会里人的完整性破碎、人性分裂、异化严重,没有自由。必须用启蒙理性和启蒙感性来恢复人性的完整性。现在理智已经启蒙,还需启蒙感性力量——勇敢的意志力和生动的感觉,即游戏冲动。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自然的强制与精神的强制将相互抵消,感性与理性将相互调和,人将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得到自由。游戏冲动使人获得自由。 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即广义的美,是感性与形式〔理性〕的统一,这样的统一使人性的得以完满实现,而人性的完满实现就是美。 因此,美根源于游戏冲动,从而带给人自由。 游戏:可以带来享受的对生命中过剩局部的无目的消耗活动。审美游戏:人的创造形象、以审美假象为乐的游戏。艺术就产生于这种自由的审美的游戏,它摆脱了需要和强制的枷锁,把美本身当做追求对象,建立起游戏和假象的快乐的审美王国。 5.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在歌德的影响下从抽象的理论思考转向具体的问题研究。 素朴诗与感伤诗的区别: 项目x 素朴诗 感伤诗 人性的状态 和谐的 分裂的 表现自然的方式 素朴的 感伤的 对待自然的态度 现实主义的 理想主义的 诗人创作的方式 摹仿现实 表现理想 描写客观事物的态度 客观、现实、冷静的 主观、理想、情绪化的 优势 更感性的现实 更伟大的理想 缺陷 依赖外界的帮助 易脱离现实陷入空想 〔x各项目之间存在交叉、因果、包含等关系,并非完全并列关系。〕 素朴诗与感伤诗的联系和结合: 要克服两者各自的缺陷,就要依靠一种理想的人性〔既有现实生活又有理想观念的人性〕把它们结合起来,用一方来防止另一方走向极端。不能用一种去完全排斥另一种,而应把二者看作是必须相互补充的方法。 席勒的结论:人性的理想分为两个方面,即感性和理性,但没有一个方面可以完全到达;素朴的是所依靠的是经验,感伤的诗所依靠的是理性,两者各有各的权利和优势,没有一个能够侵入另一个的领域而不对人的内部状态或外部状态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席勒拒绝偏爱任何一方。 三、歌德和席勒的合作 〔一〕合作的史实 合作时间:1794-1805。 在狂飙突进运动中,歌德与席勒分属于两个派别——歌德属于斯特拉斯堡派,席勒属于南德派。狂飙突进运动走向低迷后,二者开始合作。 1794年,歌德和席勒作了一次坦率的交谈,气氛友好、活泼,消除了双方的一些误会和心理障碍。一周以后,两位诗人再次在耶拿晤面交谈,各就自己的创作、理论以及德国文学现状等交换了意见,他们的见解竟然很一致。之后,席勒写信给歌德,精辟地分析了歌德的精神历程,深刻而准确地对歌德做出评价,同时也谈到自己的弱点,最后阐述了双方观点上可能一致的地方。歌德在复信中表达了今后两人合作的愿望:“……我们双方彼此清楚了我们目前到达的地方,这样我们就更能不间断地共同合作。〞此后,二人共同拟定了一个旨在繁荣民族文化的合作方案。于是,歌德和席勒的合作年代开始了。开始时二人通信交流,席勒常常应歌德邀请来魏玛作客,到1799年席勒移居魏玛进一步扩大了二人的交往,直至1805年席勒去世。 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是足以照彻欧洲文学史半边天空的传奇。年长成熟的歌德给了席勒安定的呵护,而年轻激越的席勒给了歌德新的创作热情,合作之后二人均果实累累。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歌德在席勒的敦促下开始创作浮士德,并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席勒在歌德的鼓励下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创作了华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