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文化体系构建研究—...四梁八柱”文化体系构建为例_王荣.pdf
下载文档

ID:480628

大小:1.87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职 院校 文化 体系 构建 研究 四梁八柱 王荣
98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年第5期高职院校文化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四梁八柱”文化体系构建为例王 荣 李艳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摘 要】随着国内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明显提升,高职院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发展空间。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的校园文化,却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的痛点与短板。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步调不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亮点、师生对学校的认可度不高与归属感不强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切入,在顶层统筹规划、中端末端实施方面进行经验总结,以期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文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起步较晚,底蕴亦不够深厚,那么,高职院校应如何构建特色突出、内涵丰富、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筑牢框架,通过建制度、搭平台、强队伍、重服务和传承与创新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刘基诚信文化、钢铁精神文化、产教融合文化、体教结合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构建了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四梁八柱”文化体系,为培养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注入文化自信,在浙江“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扛起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和担当。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与普遍问题1.1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建设好校园文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国家建设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神圣使命,这些学生毕业以后,绝大部分将直接走上生产、管理、服务等基础岗位,运用自己的所学,奉献自己的青春,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1。校园文化既抽象又具体,它对师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高职院校办学影响力以及师生对学校的认可度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2校园文化的缺失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短板精神文化建设滞后于物质文化建设。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阶梯式发展,在学校数量、招生规模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提升。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招生及教学需求,许多高职院校修建了新校区或改建了原有校区,超大规模的新校区近年来也屡见不鲜,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的物质条件,为数以百万计的师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及居住环境,部分高职院校师生也以其庞大的校园规模为荣。然而,办学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利用,这些硬件设施是否有效发挥了隐性教育功能还有待商榷。这就如同博物馆的古老能带给人故事与厚重的历史,摩天大楼反而空洞雷同,高职院校“外延”发展有余而“内涵”发展不足的问题突出2。(1)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有限。高职院校的使命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DOI:10.19494/ki.issn1674-859x.2022.05.01799 高职教育研究区别于本科院校的特点之一,但部分高职院校在追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时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见效慢”“效益不明显”。加上大多数高职学校采用三年学制,学生真正在校时间仅有两年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本校校园文化根植于学生内心,提高学生对学校、专业的认可度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难题。(2)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特色品牌。特色办学既是衡量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在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招生推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有的学校以“航空航海”为特色,有的学校以“体育艺术”为特色,这类学校往往有着较高的辨识度。如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专业,除了自身过硬的专业基础和办学成绩外,近年来也加强了航空航天文化的打造,不断在各类平台发声发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再如海峡两岸航空航天探索营、航空航天领域著名校友与师生深入交流、亲手制作航天模型等活动,帮助师生开拓视野、激荡思维、启迪心灵,提升了文化品位,对未来该专业乃至该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都大有裨益。大多数高职院校相较于本科院校虽然办学时间较短,毕业生影响力不及本科院校,但也有着自身特色校园文化可以挖掘。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形式和内容单一,缺乏特色亮点,有些学校简单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每年办几场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模糊、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欠佳、学校知名度不高、师生对学校的认可度不高与归属感不强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2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实践2.1建制度、搭平台、强队伍、重服务,联动构建校园文化的“四梁”2.1.1构建“环环相扣”的文化育人机制,提升育人工作整体合力突出顶层设计。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战略全局来思考谋划。学校的“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双高”建设方案等均对学校文化建设做出部署,每年动态监测相关部署的完成情况。突出组织引领。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二级学院具体落实”的多级联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选派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校领导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管领导,强化对文化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突出协同落实。制定文化校园建设方案,面向师生征求校园文化建设意见,划拨专项经费给予保障,对特色亮点文化活动进行奖励,制定、修订文化校园建设考核体系,将校园文化建设考核纳入年终考核,调动学校内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加强文化育人机制建设不是空话、套话,如成立浙江省第二家高职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打造校史馆等“文化育人共同体”都是落实文化校园建设的具体实践。2.1.2搭建多元校园文化育人平台,推动校园文化百花齐放搭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包括以理论溯源、理论走心为旨归的“工贸大讲堂”和“致诚讲坛”,以政策宣讲、环境育人为抓手的“红色文化长廊”,以“这里江山别样红”为主题的思政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建设园区化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学校政产学研联动,与政府共建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国家广告产业园等“三园区三基地”,建有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瓯塑研究院、瓯绣工作室、瓯窑工作室、木活字工作室、蓝夹缬工作室、刘基文化研究所等文化平台。搭建同心圆式社会服务育人平台。以学校为圆心,校地联动、校企联动、校政联动,形成辐射效应。与地方党校形成“红色”双联动,挖掘革命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教科研深度合作,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中代代传承。探索建设社区课堂,与街道共建“宣讲名师工作室”,探索出形式新、接地气、聚人气的社区宣讲新模式。2.1.3打造“三师协同”的文化育人队伍,发展特色优质教师团队学校建平台、引人才、育人才,打造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工艺大师“三师协同”的文化育人队伍。思政教师把握思政方向,打造优质的思政主课堂,坚守育人第一阵地,引导专业课程骨干教师、工艺大师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使其能更好地挖掘、应用文化元素,实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中的最大效能。在这种模式下,学校育人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近年来,学校教师团队或个人荣获国家教学创新团队、浙江省黄炎培100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年第5期职业教育“杰出教师”、浙江省首批高校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等荣誉。专业教师、工艺大师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统筹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使文化育人和技能提升同向同行。学校建有区域文化研究中心,拥有一支由“浙江工匠”、教育部课程思政名师、刘基文化研究首席专家以及浙江青年工匠等20余人组成的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的传承队伍,成为温州市乃至浙江省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中坚力量。2.1.4细织“三维联动”的社会服务网络,激发校园文化活动活力(1)塑好核心点。学校立足校园、回归民间、服务社会,以开放、共享、落地、创新为宗旨,与社区、革命老区、校园、企事业单位共建,打造社会服务核心点。通过公益课堂、创意集市、网络课堂、结对帮扶和专题讲座等形式,与基层民众面对面,架起可观、可听、可感的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桥梁。在培养校内学生的同时,积极在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温州黄龙强制隔离戒毒所等特殊场所开设非遗公益课外课堂,吸引了大量美国、泰国等国留学生以及我国台湾同胞来校感受非遗文化。(2)穿好链接线。依托党史宣讲团、暑期社会实践队、新青年下乡服务队、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等社会服务队伍与群众需求无缝链接。学生红马甲志愿团队连续10多年义务为农民工购买火车票,形成志愿服务育人品牌,开展了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志愿服务、“银龄微课堂”、眼视光普查、自闭症儿童帮扶、新青年下乡“暖冬”计划、“守护小候鸟”爱心支教、退伍大学生校园安全协助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扩大覆盖面。做好组织覆盖,哪里有需要,社会服务核心点就建在哪里;扩大工作覆盖,把社会服务工作延伸到革命老区、偏远山区等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好网络覆盖,推动社会服务领域优质资源放大利用、共享复用。2.2夯实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八柱”通过上述机制、平台、队伍、社会服务网络打造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刘基诚信文化的同时,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还不断丰富校园文化载体,钢铁精神文化、产教融合文化、体教结合文化、创新创业文化与之一起组成的八大校园文化擎起了学校的精神支柱。(1)传承钢铁精神文化。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历程中与冶金和钢铁工业有着不解之缘,也因此打上了深深的钢铁烙印。“以钢铁意志建业、做人、报国”成为指引学校不断前进的航标,渗透在立德树人的方方面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变“废”为宝,将老厂房、老机床等工业遗产融入校园景观,转变成展示温州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既丰富了这些工业遗产的附加值,又成为学校历史、学校气质重要而独特的展示窗口,师生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也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工匠精神”。(2)构建产教融合文化。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抢抓时代机遇,走出了一条厂校联合改制的特色办学之路,天生携带产教融合基因。从中职阶段的汽车维修、空调维修等专业,到高职阶段的鞋类、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再到“双高”阶段的智能光电制造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等,专业设置无一不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学校的国家广告产业园、浙江创意园、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等高端产教融合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实习、就业平台,真正实现了产教融合。(3)倡导体教结合文化。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深耕地掷球项目20余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学校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多次承办国际级、国家级赛事,是该项目国家训练基地、浙江省重点项目训练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学校师生获得世界冠军十几项,更是培养出了像郭晓敏这样的地掷球大满贯得主。在此基础上,学校体育多点开花,网球、羽毛球等项目也逐渐成为强项,形成了浓厚的体教结合文化。(4)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较早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之一,20世纪90年代便开设了相关的创业指导课程。根据调查统计,通过创业获得成功的校友在学校优秀校友中占比较高。近年来,学校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业学院、创客空间等更加深入地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学校连续7年举办两岸青年创客工作坊,连续6年承办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连续5年举办创意市集等活动,学生得到提前历练机会的同时也积累了创新创业的宝贵经验。在学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人101 高职教育研究数较多,部分学生的创业项目于在读期间便获得了一定成绩,如在校生众筹创业项目达岸咖啡、电商直播等。2.3“四梁八柱”文化育人体系显成效学校办得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作为学校发展主力军的学生对于学校认可度的提升从侧面反映了学校文化育人工作的良好成效。学校在近几年的浙江省毕业生职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调查中多次获得前三名,校友活跃度亦不断提升,近年来校友为母校捐赠校名石、企业产品、防疫物资等,为母校发展添油助力。培育了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图书馆空间建设案例荣获全国一等奖,“诚信为本,创新为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