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实践反思与路径优化_梁克东.pdf
下载文档

ID:480627

大小:1.26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职 院校 人才培养 质量 治理 实践 反思 路径 优化 克东
2023年第2期中国高教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恒久的价值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和核心价值。人才培养质量治理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国家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制度建设、推出系列政策文件、实施多项国家项目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治理取得实效。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国家对职业教育质量治理的系列要求转化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具体行动,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提升,已成为高职院校推动高质量发展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目前,已有学者就此展开了探讨和分析:一是认识层面,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程度、提高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1;二是实践层面,从推动“三教”改革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3等方面讨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已有研究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相应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与分析。但已有研究较少从现代治理这一视角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展开理论分析和实践反思。事实上,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而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和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治理则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提升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存在着主体间协同性差、缺乏质量共识、治理工具科学性不足、质量可持续改进机制缺乏等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现代治理理论为视角,从学理层面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内涵实质、构成要素和运行机理,从实践层面分析实然状况及不足之处,并基于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出可能的优化路径。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内涵意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是现代治理理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综合运用,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基础工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内涵实质、构成要素、运行机理的深入认识与准确理解,并将其有效转化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系列质量治理行动,是有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基础和前提。(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内涵实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是现代治理理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实践反思与路径优化梁克东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是由治理主体、治理共识、治理工具和治理成效等构成的治理系统,其运行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识别、理解及定位为起点,以此统领治理共识、指引治理主体、规约治理工具,治理主体开发并运用治理工具取得预期治理成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剖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现实,发现在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治理共识的有效达成、治理工具的科学供给、治理成效的持续改进等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为此,应着力构建治理主体良性互动长效机制、发挥治理共识激发内源动力作用、优化治理工具多元互补供给结构、提供治理成效持续改进动力源泉,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提升提供行动路径。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DOI:10.16298/ki.1004-3667.2023.02.14102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2期高职院校的运用和高职院校现代治理转型的交叉融合,是高职院校治理的核心任务,根本目标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基于个体、院校和国家的价值观、文化与传统的多维概念”4,还折射出“国家的期待”“政府传导的外部压力”“一所大学持续追求的一种内在品质”5等内外多重利益诉求。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解和认知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多重意涵和多元利益主体密切相关。综合现代治理的理论框架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可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界定为: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据,以人才培养质量利益相关者为主体,以人才培养质量共识为基础,以人才培养质量治理工具为载体,以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为目标的系列治理活动。从具体运行看,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质量需求信息为起点,这些信息以社会传导或高职院校感知等方式输入高职院校内部;高职院校对外部质量需求信息加以识别和转化,并将其整合到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系统之中,形成多元丰富的治理工具组合;借助组织化的治理行动加以推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预期治理成效,最终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其运行动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外拉力”。这两方面的力量通常有效整合了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彼此互相交融,共同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发展,取得治理成效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运行机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实质上是高职院校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是外部不断变化的需求输入高职院校及高职院校动员资源力量回应需求的过程,是内外部之间的双向互动,并以此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系统。(见图 1)内外互动较为顺畅时,社会需求往往受到重视和有效满足,高职院校办学处于较为开放的状态,学校获得较好的发展,学生也能较快地融入社会。反之,当内外部互动受阻时,社会需求较少得到重视和回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学校发展较为缓慢,学生融入社会也会较为困难。这也是职业教育倡导跨界整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根本原因。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专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即治理主体基于协商凝聚图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系统治理共识、基于开发和应用治理工具将治理共识转化为具体治理行动,最终取得治理成效和实现治理目标。这一互动机理外化为高职院校有效整合治理系统各要素,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起点,以需求信息的输入与转化、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实施为重点,以输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为促进内外部之间良性互动的常态化,需要科学稳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系统。从构成要素看,该系统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治理主体,指与人才培养质量关系较为密切的相关主体。具体可分为三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者,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受益者,如企事业单位、学生及家长等;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者,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质量评价机构等。二是治理共识,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力要素的结构、层次和素养标准为依据,基于治理主体间的协商而形成,是统一治理主体思想认识和平衡不同主体利益的根本。三是治理工具,体现为高职院校实施的系列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项目、政策和制度,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四是治理成效,即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目标的实现程度,表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系列指标。以上四要素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治理内外关联并有效互动。从系统内部运行过程看,治理主体间并非基于行政权力的运行逻辑而层层传导或相互依附,而是不同主体间基于平等地位和相互协商形成治理共识。治理共识则来源于各治理主体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理解和共同的确认,得到治理主体的普遍认可,以治理共识凝聚治理主体力量;治理主体依据治理共识,开发治理工具,形成治理的方法路径;治理主体运用治理工具实施治理,以此将1032023年第2期中国高教研究治理理念转化为治理的成效,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最终输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此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形成治理主体多赢共赢的发展格局。需要强调的是,在治理系统中,治理主体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功能发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办学体制看,在人才培养质量治理中,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治理者、教育服务者、自主性治理者、质量责任者”6等多重角色,是质量治理的主导者。为此,其治理运行的过程表现为以高职院校为主导,调动内部相关部门和师生员工、协调外部教育行政部门、质量评价机构、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目标为依据,设计和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环境和自身实际的系列制度,依托系列治理活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预期治理目标。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实践反思政策的引导和促进是高职教育实现历史性发展的基本动力7,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治理中,国家启动了以“双高”建设为代表的多项综合项目、实施了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代表的多个专项项目,力图提供职业教育质量治理的范本。在强有力的外部政策推动下,高职院校展开了系列实践与探索。(一)治理主体权责愈益清晰,但互动性不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涉及三类利益相关者,即责任主体、受益主体和监管主体。这三类主体构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主体。在人才培养质量治理中,政府和质量评价机构等监管主体的主要职责在于质量标准确定、质量评价制度制定、质量评价组织及评价结果反馈等。然而,现实中,监管主体往往既是质量标准的制定者、又是质量成效的评判者,易引发职能泛化和权限越界问题,影响质量监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和治理统筹者,主要职责在于质量标准学习、治理主体协调、质量治理实施及质量标准改进。从现实看,高职院校面临质量治理意识还不够强、质量标准理解认识还不够到位、治理主体协调乏力、师生质量共识不高、治理实施精细度不够等困难,加之与质量监管主体互动不足,外部评价与内部改进相促进的局面没有形成。企业、师生、家长等质量受益主体的主要职责在于通过参与治理活动,表达自身诉求、提出质量改进相关建议等。从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实际看,企业更多参与和自身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项目,如在学徒培养、订单培养、定向培养项目中有较多的参与意愿,而在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及具体培养过程参与较少;师生更多是教学环节的参与,如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面临问题的反馈等;家长则较少参与或象征性参与。总之,各治理主体积极履行各自权责、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理想状态并未呈现。其主要原因:一是治理主体的质量话语权失衡,主要表现为受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政府掌握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的决定权,学校依赖政府质量标准,缺少应有的反思、改进和超越。二是治理主体内源性动力不足,行业企业等质量受益方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由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制约规范,行业企业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地位不高、角色边缘化严重,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重要性尚未充分体现。三是治理主体间互动悬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较少,师生诉求和利益被忽视多为被动性参与。当前行业企业缺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质性参与,更多是以专家咨询指导的方式参与人才培养前期的论证过程,而且当前学校过于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象征价值,将较多的组织资源聚焦到项目获取和竞赛获奖上,而较为忽视教师、学生对质量的利益诉求表达。(二)治理共识基础明显提升,但引领性不足治理共识的基本依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治理共识反映的是治理各方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期待,具有凝聚治理主体力量、引导治理工具开发、规范治理实践活动的功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良好的治理共识表现为治理主体对治理理念和治理目标的普遍认同,对治理工具、治理流程及自身所承担责任的自觉遵循,是治理预期成效实现和持续改进的关键因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3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和新修订的 职业教育法 等,构建起职业教育质量治理的基本框架,提供了根本遵循。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质量治理的相关要求归根到底要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活动来实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然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治理共识不容乐观,主要104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2期表现在外部质量治理实践中面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