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初探_马艺滔.pdf
下载文档

ID:480284

大小:155.63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职 院校 协同 推进 生态 文明 教育 初探 马艺滔
收稿日期:2022920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1 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时期家庭教育重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 家、校、社 在线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MGFLJTZ202107)。作者简介:马艺滔(1986),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初探马艺滔(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部,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摘要 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新时代下“家、校、社”协同推进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协同理论指引下,“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整合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凸显不同教育主体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不同价值:高校凸显生态知识与态度的主体性教育;家庭凸显情感与过程的潜化性教育;社会凸显行为与实践的集体性化育。“家、校、社“协同最终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在知识层面、思想价值观层面、文化层面及行为实践层面的教育目标。关键词 高职;家、校、社;生态文明教育;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711X(2023)020031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0201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面对全世界共同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学界普遍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2021 年 2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其中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加强生态文明社会教育”,这也意味着生态文明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但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参与,进而形成教育合力。同时,“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也成为可能。一方面,推动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了教与学模式的不断深化和创新;另一方面,教育者也需要积极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改革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育人目标。一、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及文化建设联系愈加紧密的趋势,国家和社会对“生态型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家庭和社会(社区)的支持参与,可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当前,我国已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国家社会需要促进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高校应及时更新理念,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生态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也应将具有高水平生态文明素养的“生态型人才”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又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生态文明教育的自身属性决定了教育主体、教育对象及教育环境的广泛性。生态文明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固然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家、校、社作为不同的教育主体,因其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等不同而自成体系,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对于高校来说,发挥关键性作用,培养生态型人才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分别发挥基础与延伸作用,培养品行好、素质高的“德才兼备”且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其主要育人目标。总之,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均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生为本”“以人为本”是其一致目标,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2017 年教育部颁布的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在此背景下,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家、校、社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有效,也为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实践方法。二、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家、校、社协同育人这一课题逐渐受到教育者的深切关注。就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而言,“家、校、社”三方教育主体在凝成育人合力、优化教育内容资及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方面均有着重要价值。(一)教育主体:三位一体,形成育人合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成效引领家庭生态文明教育,也为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反过来,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也深刻影响家庭与学校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方向、内容及教育效果。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深层生态学”这一概念逐渐成为生态领域最具思想性与革命性的理论。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那个教育的深入,更加凸显出浅层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满足生态文明的时代发展需要。深层生态学理论引领生态文明教育由浅层向深层转型,这一转变过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占据主体地位。但是,“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也不仅仅是一门专业;是渗入所有知领域和所有教育过程的一种教育”,家庭作为教育的发生地,可以说是教育的摇篮,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否和谐、生态、绿色,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将家庭教育辐射到社区,有效发挥社区生态文明教育职能,使社区每一个公民都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家、校、社”三方教育主体,在目标一致的前提13第 36 卷第 2 期总第 336 期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Vol36No2(GenNo336)2023 年 1 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Jan(last half)2023下,借助互联网的优势,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凝成合力,为生态文明教育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了保障。(二)教育内容:学科整合,实现资源优化教育内容取决于教育目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形成良好的风气。”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家庭以培养德智体美劳、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社会以培养生态文明建设者为目标,而高校以增强学生的生态知识的科学认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美好情操、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及促进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为主要目标。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跨学科性的综合教育,其涉及诸如生态学、地理学、政治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因此,高校占据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地位。同时,生态文明与经济学、社会学及城市规划等学科紧密联系交叉,绿色低碳、生态旅游等领域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延伸领域。如此宽泛且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的某个专业、某个学科或某个课程的单一教育显然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高校需不断挖掘不同学科及课程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进行文学类、自然科学类等跨学科协同教育;家庭可在绿色低碳生活、生态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做出生态行为习惯的引领或示范;社会可从经济学、法学、城市规划等学科出发,就生态文明知识、理念、思想及公众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做好告知、表达、解释与指导教育与实践教育。家、校、社将教育内容进行跨学科性的融通与整合,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在“知情意行”方面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三)教育方式:上下联动,激发内生动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与发展,家、校、社需要重塑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探索实践层面的有效方略。除了生态文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的协同、协作,还应在教育方式上探索与创新。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集中在“融入式”与“单列式”两种课程实施模式上。这两种模式均以线下课程教学为主的,能较为系统、全面地落实生态文明教育。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怀有畏难情绪且学习习惯存在难以持之以恒等问题。生态文明教育要想落实育人目标,就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及学习心理特征。目前,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途径,它让教育信息与内容的传递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教师借助互联网手段,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使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成为现实。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模式,改变学习载体、学习形式,让教与学更加有效、更加新颖。教师、家长及社会的教育角色发生转变,更有利于教育者尊重与理解学生,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就会被激发,获取、运用及自觉传播知识与理念的成本也因在线这种教育方式而降低。三、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与方法家、校、社共同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教育机制,需以“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作为立足点与出发点,需坚持以高校教育作为引领,以家庭教育作为辅助,以社会教育作为强化的实施原则。(一)学校引领:强化知识与态度的主体性教育当下,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或大学语文等课程教学,已逐渐成为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不少学者也将研究视角转向这一领域。结合不同学科(思想政治类、文学类及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独特属性,多方面、多角度整合教育资源,进而相互渗透、相互协同,这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巨大优势。目前,高职院校以“融入式”生态文明教育为主导。在学科育人目标指引下,挖掘并优化现有学科或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元素,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学科课程内容,进而融入主导课程的教学中。当然,教学的主导学科是学习和认知的对象与目的,关涉生态文明知识、价值观等内容是学习的资源供给。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首先,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紧密融合。如“形式与政策”课可侧重融入生态危机、生态环境现状等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其次,将“课程思政”与公共课、专业课紧密融合。如大学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比例的、古今中外的,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题材选文,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时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生态主题上来看,有拥抱自然类选文;有敬畏生命类选文;有生态危机类选文;也有人与自然共生类选文。以这些选文为依托,凝练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价值观。在阅读鉴赏作品中,引导学生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价值与地位、思考整体生态利益的思想内涵。也可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各类专业课融合,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也充分体现了高校在生态文明知识与态度方面的主体性教育价值。基于“协同”理论,高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实现公共类、专业类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学科或课程协同”、教师之间的“人人协同”,也要实现学校部门之间的“部部协同”。(二)家庭参与:促进情感与过程的潜化性养成家庭教育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基点。学生除了具有较为系统的、全面的生态文明知识及观念以外,还需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与思想。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使之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匹配。学生的生活学习场域除了学校,最重要的当属家庭了。以“家、校、社”整体教育设计与规划为依据,挖掘家庭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在家庭的积极参与下,整合重构育人课程。首先,尝试重构“家、校”课程体系。2021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以融入学科课程为主导,同时可尝试开发生态文明之生活通识课程。这类课程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融入与传统节日结合等综合实践体验内容。由于家长的学历及生活工作经历等不同,对于生态文明知识及观念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也可巧用互联网平台,尝试在线视频、音频方式讲述生态文明的“身边人、身边事”、讲述“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内容可涉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浪费、倡导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这一过程,既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思想与文化的继承、传播及创新性转化与发展,也有利于人们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其次,尝试建立“社区家长学校”,加强“家、社”合作。“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需要人们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以全新的、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作为自己生活行为的指引和标准。”组织公益性生态文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并及时联系、督促23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第 3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