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诊改问题与路径_罗小婧.pdf
下载文档

ID:480062

大小:162.61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职 院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课程 问题 路径 罗小婧
收稿日期:2022417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项目“基于教学诊断与改进角度优化公共基础类课程体系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例”(项目编号:Azcj60);安徽省 2021 年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xyqZD2021077);2020 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冠疫情下告知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20A0802)。作者简介:罗小婧(1987),女,安徽亳州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诊改问题与路径罗小婧,王俊,孙克波(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摘要 教育教学质量是引领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为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全国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内部质量体系的构建及诊改工作的实践中去。在“诊改”过程中,课程层面的诊断与改进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发力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旨在培养人的心理品质为课程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它的课程目标较为隐性且不易外化呈现,因而该课程的诊改具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课程性质、课程与职业的衔接性、课程诊改指标的独特性以及课程效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密切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诊改中的问题与特殊性,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诊改路径,以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诊改中螺旋上升,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711X(2023)020175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0206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2015 年开始,全国高职院校诊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教与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层面,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目前关于课程诊改的研究有很多,但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诊改研究却比较少见。自 2011 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要求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基本已经成熟。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把学生的心理作为课程设计对象,课程的目标围绕在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也使其在课程诊改的过程中具有其特殊性。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诊改存在的问题(一)课程性质区分性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主要存在着课程内容过分学科化、思政课和心理课边界不清晰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课程管理归属混乱。有些学校把该课划归在公共基础部下管理,有些学校则把该课划归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下管理,这就使得各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导向存在着区别;第二,师资团队混乱。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各高校必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但是相对于本科学校而言,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没有心理学专业,心理教师师资力量十分有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思政类、专职辅导员等教师承担着这门课的教学任务,教师专业背景的不同使得其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上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心理课未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因此,从诊改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明确课程性质和目标,有利于构建更具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的心理课。(二)课程与职业衔接性不强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把重点都放在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的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多立足于课程本身,使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素材,能与学生所在专业密切结合的部分不多,这使得学生对心理课的“实际价值”期待不高。而且面对高职院校日益复杂的生源结构,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之间的需求难以考虑,因此根据各专业、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心理课与职业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到相关的“心理技能”为其个人成长和职业服务,发挥其在职业生涯和职业精神中的作用应成为课程诊改的目标方向。(三)课程诊改指标体系的独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技能层面要求学生能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心理自我判别与调适的技能及各种通用技能。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而言,不能仅仅依据简单的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心理技能,因此,采用何种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客观呈现出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变化,这都要求在教学诊改时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整体地规划和设计,采用恰当的指标体系和质量控制点来进行前期设计。(四)课程效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密切性2018 年由教育部印发的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明确提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知识教育、开展宣传活动、强化咨询服务和加强预防干预这四项基本任务组成的。这个文件中明确规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从微观上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隶属于学校课程的整体框架,从宏观上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应属于学校的质量文化建设体系。学校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课的教学内容的导向性以及教学效果能否延续。571第 36 卷第 2 期总第 336 期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Vol36No2(GenNo336)2023 年 1 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Jan(last half)2023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敷衍应付,顶层设计和意识严重不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只是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老师的责任,学生出现问题后“一股脑”地交给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由其他行政人员兼任,工作也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在这样的整体氛围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必定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教学内容也必定在消极心理学的理念框架下开展。但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越来越多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的建立,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和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心理课的教学内容应该转向积极心理理念,指导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能够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心理氛围和心理文化,这种氛围可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效果,促进教学效果的延续和迁移。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诊改路径(一)把握课程性质,建立课程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一门发展性课程,其课程性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学生为本,所有的课程内容要从学生已有的内在经验出发,以便其自主构建心理实践过程;第二,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学生在心理课中经历着情感的交流互动,并认识着彼此之间思维上的差异,通过课程中的个人体验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发展;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出发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和典型心理反应,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来认识体验,并反思自我,以助其提升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就要求在诊改时,应充分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和教学目标的不同,修订相应课程标准。比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选择以项目为中心的个别或合作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法、心理测验法、团体心理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这个媒介,展开讨论和分享,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二)针对专业和学生特点,调整课程内容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公共课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公共课的综合素养要求,却没有注重专业实用性,与专业结合度较差。另外,随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和百万扩招政策的落实,高职学生不再是单一生源结构,且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高考生基础理论知识较强,自主招生学生理论知识较弱,3+2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扩招学生社会经验多,但年纪大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依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比如,像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这样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因这些学生今后的职业大部分时间是在野外进行作业,工作枯燥、单调,使得很多学生难以在这个行业坚持下来,在心理课意志力和情绪调节这两个章节中我们应该着重引导这个专业的学生培养坚毅的意志品质,学会情绪调节方法,以便助力于他们今后的职业;而像市场营销这样需要学生具备亲和力、沟通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专业,就需要在人际关系沟通章节给予更多的讲解和实操,较多地使用角色扮演法、倾听训练的教学方法。(三)全方位多主体记录教学过程,量化教学效果大部分课程诊改都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设置质控点,如根据课程的教学资料是否完备、作业次数、上课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率、课堂满意度、有无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设定质控点,采集教学数据,设计预警值,检测课程运行状态。但是对于大学生心理课来说,不能单单依靠上述的质控点,更需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研究者认为应该以不同阶段心理健康程度测试与社会评价、教师观察及个人自述等结果综合而成的一组标准体系来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对于大学生心理课的教学效果,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分组模式,每组由专人负责组织和记录该组同学线下活动过程作为过程性考核,开展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以及分阶段的心理测试结果等手段全面记录教学过程,所有这些数据的收集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进行记录,多种形式和主体的教学过程管理为过程性考核量化提供了依据。(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蓄力课程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的效果若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反复的应用和强化,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因此开展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持续深化和蓄力课程效果,相辅相成。全员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指要建立多元主体协作互动的工作体系,一是要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工作体系,构建统筹协调机制;二是要积极调动相关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主要以校内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干力量,具有心理咨询师证书或愿意承担学生心理工作的志愿教师、辅导员、学管干事等教师作为辅助力量,经过专业培训后参与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合力共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建立学生之间的朋辈互助群体,促进学生自觉维护和提升个人心理品质。全过程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延长心理育人链条,要始于入学,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围绕这一整个链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对不同年级、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地工作实践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刻环绕在大学生活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员全过程的开展,是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内涵、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诊改要以内部质量的螺旋式提升为基本动力,建立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实际的课程标准,并结合专业和学生特点,通过现有诊改数据平台,建立科学细致可量化的质量控制点,并形成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发现课程问题并及时改进,才能使课程实现可改进、可提高、有增量,形成闭环,才能使心理课的诊改做到切实有效,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参考文献:1 锁冠侠,薛小明探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选择与诊改要素 J 高教学刊,2020(20):4 2 刘惠娟,黄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J 教育与职业,2021(9):5 3 唐仁郭,唐文红致心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集锦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孟献刚高职公共课程教学诊断改进问题与对策分析 J 科技风,2021(29):3 5 锁冠侠,薛小明探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选择与诊改要素 J 高教学刊,2020(20):4(下转第 185 页)671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第 36 卷第 2 期总第 336 期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