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_孔苏.pdf
下载文档

ID:480013

大小:1.38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学生 综合 学业 评价 模式 研究 孔苏
57 2023年第1期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孔 苏 周志军摘 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学业评价是高校教育教学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对学生学业水平给予客观评价既是优化教学设计的需要,又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A 大学学生在校期间各类原始学业成绩,设计评价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模式,构建量化评价模型和提出质性评价策略,对高校及时有效实施学业评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关键词:学业评价;综合评价模式;量化模型;质性策略学业评价是高校教学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对衡量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指出,“严格学业标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当前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业评价存在认知误区,简单将其理解为课程成绩评定,或与教学评价或课程评价混淆。由学业评价构建的一整套评价体系又称为“学业评价模式”,其中包括“综合学业评价模式”。这是以客观的学生成绩和现实表现为依据,对学生学业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既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终结性评价,又能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当前高校学业评价模式的弊端(一)评价目标忽视增值内容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缺乏全面认识,教学管理人员侧重于关注学生课程成绩和学分,教师侧重于关注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普遍缺乏关注学生这一评价主体。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缺乏明确的学业规划,学习模式大多以被动接受为主,对自身学业评价主动提高的意识不足。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程度,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重,知识性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的划分等评价目标均未得到明确的界定1。特别是学生学业成绩反映的学业增值内容还没有被有效重视,增值评价没有成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增值目标也没有成为评价目标。(二)评价体系缺乏灵活性高校对学生给予合理有效的学业评价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该体系需要以符合教育规律和办学实际的评价模式为基础。当前高校在评价模式的选择上普遍采取泰勒的目标导向模式,而实际的评孔 苏 周志军: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作者简介:孔苏,男,安徽淮南人,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杭州 311121);周志军,男,河北石家庄人,信息工程大学教学考评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评价 (郑州 45000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VAA190001);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启动项目“教育戏剧促进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研究”(项目编号:4045C50222204149)阶段性成果DOI:10.16391/ki.jyks.2023.01.004孔 苏 周志军: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 58 价体系构成又往往将泰勒模式进行了简化,使得参与评价的主体往往只有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和处于被评价地位的学生。评价体系的模式选择、主体构成、评价过程、评价结论和评价反馈未得到系统化的设计和有效的实施,对学生知识储备、基础能力、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等缺乏全面而细化的评价设计。(三)评价模式趋于同质化当前高校普遍采取“以考代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唯一依据,而考核方式大多以笔试为主,考核内容往往紧贴教材内容,题型多以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的知识性考核为主,形式单一,内容陈旧2。大部分高校通过引入平时成绩等方式,避免了以往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方式主导学业评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但在生师比失衡的现实条件下,很多教师难以在有限学时内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难以避免出现教师按照学生到课次数、提交作业的次数等评定平时成绩的现象。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不是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就失去了评价的效果,并对最终的评价结论造成负面影响。(四)评价效果针对性不足以课程考试为主的学业评价模式更多地体现了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延续,难以达到全面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目的。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成绩而学,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偏重于考查书本知识的标准化考试模式,造成了目前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客观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无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学生不能客观看待自身学业水平,无法分析自身学业缺陷,学业目标不明确3。学生学业状况没有及时反馈到教学过程中,教师便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也无法及时获取正向的学业激励。学生完成学业后拿到的最终学业评价往往是无差别的证书和“流水账式”的成绩单,既无量化的评价结果也缺乏质性的评价结论。这样的学业评价机制,造成了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在高校低淘汰率的过关性考试面前,“60 分万岁”和顺利取得毕业证书成为大部分学生唯一能够获取的负面激励。二、高校学业评价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一)借鉴国际先进的学业评价模式一是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目标导向评价模式(或称目标模式、泰勒模式)是美国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在 1949 年出版的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书中提出的教育评价模式。泰勒模式的基本原理围绕 4 个问题展开: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4。其实施过程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作为教育评价领域的第一个完整理论模型,泰勒模式在教育评价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为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一种预定式教育评价模式,它的局限性在于过于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非预定因素对教育过程的影响5。我国的教育评价理论和高校通行的评价模式广受泰勒模式的影响。二是决策导向评价模式(CIPP 评价模式)。在对泰勒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反思的基础上,美国教育专家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于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运动中提出决策导向评价模式。他认为,教育评价不应局限于确定教育活动达成目标的程度,而应为教育管理者或评价者提供有用信息,以做出正确决策6。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构成了 CIPP 评价模式的基本步骤。CIPP 评价模式强调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凸显形成性评价的作用,突破泰勒目标导向模式的局限性。但该模式实施步骤复杂,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实施成本高,主要强调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缺乏价值判断,其适用范围和评价的可行性存在一定争议。三是 CSE 评价模式。CSE 评价模式是以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价研究中心(CenterforStudyofEvaluation)命名的一种评价模式,该中心自 20 世纪 60年代后期以来始终在研究和推广这一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更加务实,在美国得到广泛运用。这种评价模式分为 4 个阶段:需求评估阶段,核心是确定教育目标;计划选择阶段,目的是对各种备选计划进行评价以 59 2023年第1期确定满足教育需求的计划;形成性评价阶段,主要确定教育实施过程是否与计划一致,了解计划在教育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以进行进一步修正;总结性评价阶段,重点是对教育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和相应的判断7。CSE 评价模式侧重于对教师和教学过程的评价。四是应答评价模式。该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塔克(R.E.Stake)在 1973年提出,强调评价应以所有教育参与者,如教师、学生、家长和评价方等关注的问题为出发点,对大多数人的期望做出应答,以保证教育活动满足社会需要,真正产生效益。此种评价模式以被评价者为中心,关注现实问题,有利于被评价者明确自身发展优势与劣势,评价效度较高,不排斥量化的研究方法,促进了教育评价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其采取的自然观察法、座谈法、访谈法等自然主义评价方法虽然有利于收集有效信息,但适用范围较小,评价结果信度相对较低,在实施层面也存在评价成本较高的问题8。此模式不适宜广泛采用,却值得在采取质性评价研究的过程中加以借鉴。五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它是由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斯克里芬(M.Scriven)在 1967年针对目标导向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的,主张把评价的侧重点由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计划实际的效应9。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程序,该模式不适宜在实践中组织实施。此 外,在 美 国 学 者 库 巴 和 林 肯(E.G.Guba&Y.S.Lincoln)提出的以响应式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第四代评价理论”的支撑下,美国评价基金委员会 2001年提出了以“认知、观察、解释”为要素的“评估三角形”10。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伯克利评价和评估研究(BerkeleyEvaluation&AssessmentResearch,简称为BEAR)系统的评估框架和由“构建、评定、观察、解释”四个要素构成的“正方形评定”框架11。这些评价模式侧重点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第一,评价是一个过程,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第二,评价过程主要是对信息、数据和证据的收集,只是收集信息的方法和侧重点略有不同。第三,都有调控的因素。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或是其他评价,都是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调控和完善,评价是个动态推进的过程。第四,都对教育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差距进行不同程度的考查。(二)构建符合我国高校发展实际的学业评价模式高校学业评价模式的选择和构建不能采取简单的效仿或生搬硬套。评价模式本身无优劣之分,每一种评价模式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探讨符合我国高校发展实际的学业评价模式,才能提高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学业评价既要全面、客观、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业状况,得出符合实际的终结性评价,又要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业目标,自主选择学业规划。2021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是继 2016 年以来首次发布以来,第二次发布高等教育系列报告。报告延续了从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及学生和用户满意度等五个维度评估高等教育的思路,并对本科教育、工程教育、新建本科教育和民办本科教育进行深入解读。其中,我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教育理念落实不够、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审视等。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对于高校教育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同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 55.6%,普通本科在校生规模达 1613 万人,居世界第一,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专任教师规模在 174 万左右。规模化办学、高生师比、低淘汰率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面对的现实状况。在此背景下,高校应逐步改革现行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业评价模式,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诊断、评估、激励与反馈功能,构建与高校办学实际相适应的综合学业评价模式。三、高校综合学业评价模式构建策略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模式既要创新发展也要遵循教育规律。从我国高校单一的以量化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向新型评价模式改革的过程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加强对先进评价模式的研究,又要立足现实国情,研究制定符合高校现实条件的学业评价模式。当前对学业评价模式的研究探讨多处于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可操作的实践模型。此处结合 A 大学教学实孔 苏 周志军: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 60 践,探讨建立一种以目标导向模式的量化评价方法为基础,部分引入质性评价的综合学业评价模式。基于 A 大学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构建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策略,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多元考试形式等四个方面内容。A 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和岗位任职需要,确立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确定的培养目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